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新華時評:“美麗中國”不容環評造假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04月17日 19時02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4月17日電(記者 劉巍巍 呂夢琦)作為國家“四縱四橫”高速鐵路重要組成部分的北京至瀋陽鐵路客運專線近日被曝未能通過環評審批。該項目環評公眾參與環節的問卷調查中“同意項目者送禮物,不同意項目者不發問卷”現象,不禁令人對一些工程項目環評的嚴肅性、科學性心生疑慮。

    京沈高鐵環評是一個縮影。近年來,工程項目環評審批走過場現象屢屢在一些地方出現,有的工程項目公眾意見調查完全由地方政府主導,滿意率竟然接近100%;有的調查方對當地群眾以利引誘,給同意的人送米送油,不“配合”就通報供職單位。“先建設,後環評”“邊建設,邊環評”情況也時有發生。這些做法導致項目決策和環境結果各行其道,嚴重損害了環境影響評價的嚴肅性和科學性,為破壞環境的行為提供了可乘之機。

    環評是工程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批復的重要條件。國家大力推動科學發展,百姓環保意識不斷增強,都使工程項目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面臨著比以往更加嚴苛的審視。對此,任何工程項目的規劃、設計、決策都只能自我加壓,更加嚴格地執行環保法律法規,把環保要求落實到工程項目的每個環節。無視環保要求,寄望于在環評中投機取巧、瞞天過海,結果不是貽誤工程,就是破壞環境,留下後患。

    環評造假,原因主要有三:一是難以遏制的政績衝動。一些地方至今仍以GDP為政績考核的核心指標,重點工程項目的環評僅是走個程序。二是環評制度尚存不足。我國相關法律缺乏對環評造假者的懲罰措施,一些環評單位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往往“拿人錢財為人消災”,想方設法使環評報告獲得通過,給不符合環保條件的項目穿上了合法外衣。三是環評程序不透明。儘管環評階段的公眾參與日漸受到重視,但公眾參與的深度與廣度依然有限,處理公眾意見走過場現象比較普遍。

    環境問題直接影響人民群眾的生産生活,是國家和民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完善環評制度,嚴格監督執行,杜絕環評中的種種亂象,讓造假行為無處遁形,才能使我們的國家越來越美麗。

 
 
 相關鏈結
· 新華時評:“農夫山泉”質量誰説了算
· 新華時評:“八項規定”不能在基層落空
· 新華時評:拆除就業的種種藩籬
· 新華時評:財政負增長 政府更要過“緊日子”
· 新華時評:氣象、澇情信息何必成“疑雲”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