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大批農村青年勞動力常年外出打工,不僅無法照料家中老人,反而把孩子和家中農活留給老人。老人負擔沉重,“空巢老人”家庭數量急劇增加。據《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披露,我國半數以上老年人口在農村,農村人口老齡化快於城市,農村老年人平均壽命延長、患病率、傷殘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怎樣讓農村的老年人老有所養?這也成為一道難題。
今年3月,記者隨同全國老齡辦採訪團,深入到廣西崇左、賀州、桂林等地的多個鄉村山寨,採訪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記者感到熱氣撲面。一個後發展欠發達的老少邊窮地區,在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相對滯後、財力不足的情況下,卻讓這些生活困難老人、失能老人、空巢留守老人,感受到了服務和溫暖。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在廣西,僅80歲以上老年人口就多達106.82萬人,約佔廣西老年人口的17%。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政廳副廳長馮志對記者説,破解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養老難題,關鍵在於法治先行。
記者了解到,廣西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村養老工作,自治區主席馬飚曾多次帶隊深入農村調研養老問題,強調要加快建立“居家養老為主、社會養老為依託、機構養老為補充”的農村養老服務體系。
記者來到崇左市扶綏縣渠蒔村設立的老年協會時,正是9點多鐘,村裏老人有的打籃球、有的跳著自編的集體舞、有的正在唱山歌、還有10多人在吹打彈拉演奏樂器。閱覽室裏有下棋的、有看書的、看電視的,一幅其樂融融的景象。
在桂林市的陽朔縣,記者了解到,該縣整合社會資源,把老年協會建設與村(居)委會建設,以及敬老院、五保村、老年服務中心等建設項目結合起來,利用閒置的中小學校校舍、村(居)委會辦公場所、宗族祠堂等,作為基層老年協會辦公、活動場所,共享當地文化活動中心及農家書屋的資源,為老年協會開展工作以及組織活動創造了條件。
基層老年協會成為基層社會管理的重要力量,為農村老年人搭建了“老有所為”和“老有所樂”的廣闊平臺。各協會通過開展各種適合老年人身心特點的文化體育教育活動,豐富了農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一些地方還注意發揮老年人的經驗和威望優勢,積極參與維護社會治安、計劃生育、關心下一代、民事調解、邊境保護等工作。
自治區老齡辦主任梁麗玲説,建設農村養老服務體系,發展農村為老事業,財政支持非常重要。
作為貧困地區,廣西在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上舍得投入,逐年增加經費投入,用“小財政”托起“大民生”的經驗給人們帶來了新的啟示。
啟示一:將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作為基本公共服務的重點領域和重要民生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大盤子”。
啟示二:通過稅費優惠和財政資金補貼等扶持政策,鼓勵和引導企事業單位、慈善機構、社會組織以及個人等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機構建設。
啟示三:增加老年協會的“造血”功能,努力創收。自治區政府規定,凡是老年協會創辦的項目,政府在項目審批、稅收等方面予以優惠或減免。各老年協會通過文藝和社會活動、創辦經濟實體等形式積極創收。
啟示四:建立村級五保服務網絡。在廣西,已經建成一大批“離家不離鄰、離戶不離村、離土不離鄉”的“五保村”,為生活困難、高齡、獨居、空巢、失能和低收入的農村老人提供服務。(記者 梁 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