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魯木齊5月17日電(記者 丁建剛、賀佔軍、杜靜)新一輪援疆實施以來,江蘇省每年斥資10多億元對口支援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不僅讓當地各族群眾看到了變化、得到了實惠,而且進一步增強了受援地的自我發展能力。
“我們所做的一切都要經得住老百姓的評説”
在新一輪援疆中,江蘇省把改善民生作為援疆的第一主題。兩年多來,江蘇省在伊犁州直屬10縣市、霍爾果斯口岸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四師、第七師實施全方位援助戰略,投入援疆資金超過25億元,建設了近600個項目,其中75%以上用於民生建設。
2010年4月,伊寧縣吐魯番于孜鄉遭受了罕見的雨雪災害,1萬多戶民房倒塌。得知災情後,江蘇省委省政府迅速作出決定,將這個受災鄉的災後重建與安居富民整鄉推進相結合,作為新一輪江蘇省對口支援伊犁州試點項目,為受災農民重建家園。
當年年底前,1819戶受災居民搬進了新房。村民阿不都克裏木難抑激動之情:“住進別墅一樣的漂亮房子,我過去連想都不敢想。”
兩年多來,江蘇省在伊犁州共完成了近6萬戶安居富民工程。江蘇省對口支援伊犁州前方指揮部總指揮、伊犁州黨委副書記、州政協黨組書記于青山説,在災後重建中,江蘇還探索出了一套“四結合”的安居富民工程建設新模式,即整村推進一戶不漏和扶貧幫困相結合;統籌規劃配套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農牧民住房條件改善和拓寬增收致富渠道相結合;村莊硬體設施基礎條件改善和村級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相結合。
南京市江寧區援疆工作組組長、特克斯縣委副書記李萬平説:“房子是給老百姓住的,路是讓老百姓走的。我們所做的一切都要經得住老百姓的評説,質量絲毫馬虎不得。”
創新援疆方式提升邊疆自我發展能力
江蘇省自1997年開始對口支援伊犁州。新一輪援疆以來,除了援疆資金大幅增長、援疆內涵不斷拓寬以外,江蘇省援疆還發生了“三大轉變”:從過去注重輸血,向輸血與造血並重、更加注重造血轉變;從過去注重硬體,向硬體與軟體並重、更加突出軟體轉變;從過去注重當前,向當前與長遠並重、更加著眼長遠轉變。
2011年8月,江蘇省黨政代表團赴新疆啟動對口援疆“百企千億”行動計劃。江蘇省副省長史和平説:“有效實施‘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互利共贏’機制,‘輸血’更要‘造血’,靠‘市長’更要靠‘市場’——這是江蘇實施産業援疆的突出特色。”
在伊犁河谷,如今到處都有江蘇企業落戶生根。截至2012年年底,江蘇與新疆簽訂産業合作項目137個,總投資1700多億元,在伊犁州已累計實際投資81.5億元。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黨委書記李學軍説:“江蘇安排産業援疆專項資金以及市場化運作,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最終將實現兩地優勢互補、資源共享,融合發展。”
依託江蘇科教人才優勢,伊犁州前方指揮部組織開展了“連心牽手”“名家引智”“杏林春風”“暖心希望”“青藍幫帶”“綠色生態”六大行動。江蘇省對口支援新疆伊犁州前方指揮部黨委副書記、副總指揮蘇春海説:“援疆對硬體的投入是有限的,潛力無限的是理念,變‘輸血’為‘造血’,才有持續的發展能力。‘六大行動’的開展,是我們指揮部的一個創舉,已成為江蘇援疆工作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誰也沒想到,一家由幾個下崗女工創立的名為“紫蘇麗人”的薰衣草小廠,在江蘇科技“援手”下,變身為集科研開發、成果轉化和産供銷綜合配套服務為一體的“領跑”企業,並開始在全國布點,建立了數十家加盟連鎖專賣店,年銷售收入超過千萬元。
“用‘機制+科技’築牢廉潔援疆‘防火墻’”
新一輪對口援疆項目工程量大、資金投入多。為了讓每一分錢都用到刀刃上,江蘇省對口支援伊犁州前方指揮部在全國19個援疆省市中率先建設、運用電子監察系統平臺,實現了對援疆項目和資金的全程監控。
記者在伊犁州前方指揮部看到,只要輕點鼠標,每個項目從招投標、建設到驗收交付全過程,都一覽無余。而且每一個審批過程、簽字都有明確記錄,項目建設不同階段都有相應照片。
電子監察系統運行以來,監督檢查人員及時發現有關問題並提出意見和建議,已幫助援疆前方工作組建立和完善了23項管理制度,指導36個項目完善審批手續和資料,節約資金853萬元。
江蘇省對口支援新疆伊犁州前方指揮部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張余松説:“我們用‘機制+科技’築牢了廉潔援疆‘防火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