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6月16日電(記者張欽)記者來到高山深處的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布楞溝村時,這裡正開展一場扶貧增收的“大會戰”:崎嶇山路變成寬闊的水泥路,4000多畝荒坡造林披綠,全村破天荒地辦起了被稱為“村民互助銀行”的村民資金互助合作社。村民馬義布説,過去最怕“拉賬”的他,決心向合作社借錢,把羊群“整”大。
曾幾何時,年人均收入只有1600多元的布楞溝村人,面對支離破碎的高山,不禁一聲嘆息:人均一畝地,戶均五隻羊。十年九有旱,如何奔小康?
昔日的布楞溝村,是臨夏回族自治州貧困狀況的縮影。全州200多萬人口中,近一半是貧困人口,大多居住在偏遠山區,人均耕地只有1.07畝。2012年臨夏州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只有3167元,居全國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的第27位。
民窮、縣窮、州窮的臨夏州,新一輪扶貧攻堅該從哪破題?臨夏州委書記周強説,民富為扶貧之本,對貧困地區的“政績考核”,理應重點放在群眾增收上。從今年開始,臨夏州在州對縣、縣對鄉的考核中,重點突出考核群眾增收。為促進貧困人口增收,全州扶貧攻堅聚焦在培育富民産業上。
“政績考核”側重之變,給臨夏帶來了如何培育富民産業、如何促使群眾增收致富的大討論、大探索。和政縣三谷村“聯村聯戶”幹部、甘肅省農發辦評審處處長武曉崗説,富民産業重在富民,不僅要引入龍頭企業“哪吒鬧海”,還要帶領群眾多辦小微實體“八仙過海”。只要龍頭舞起來,只要富民經濟幹起來,七分地裏也能種出小康。
在三谷村,“聯村聯戶”幹部不僅引來了中藥材加工企業,建起了肉羊養殖園區。在企業保護價收購的激勵下,三谷村各族群眾壓縮低産的小麥種植面積,種藥材的種藥材,養肉羊的養肉羊。去年藥材畝均收入2000元以上,一年間全村農民人均收入增長了22%。
像三谷村這樣,臨夏州今年瞄準全國牛羊肉緊俏和高原夏菜打季節差的優勢,統籌財政資金1.5億元,鼓勵群眾發展牛羊養殖和設施蔬菜産業。
“促進群眾增收,不一定囿于本鄉本土。這是培育富民産業過程中的又一啟示。”東鄉族自治縣扶貧辦副主任馬孝武説。
從今年開始,臨夏州出臺獎勵、補貼政策,鼓勵群眾放寬眼界、放大膽量,到外地辦小清真餐館、開小門店。東鄉縣毛溝村過去就有十多戶群眾在外地興辦東鄉手抓餐廳致了富,記者在這裡採訪時,東鄉族群眾馬灑力海等多戶群眾表示,他們也決心到外地闖一闖。
和政縣委常委張豐忠説,一些山區貧困群眾打工路難行,養羊沒本錢。貧困地區群眾發展富民産業,受制于公共服務條件滯後,難在缺乏“第一桶金”。4月以來,臨夏州探索在全州所有的村建立村民資金互助合作社,破解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貸款難、籌資難等問題。全州統籌財政資金5億元,每村補助50萬元,引導群眾入股、企業注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