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懂·真信·真用·真行
——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學教研部主任劉峰談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新華社北京6月21日電(記者孫鐵翔)根據中央部署,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於6月18日正式啟動。如何理解黨的群眾路線的內涵?如何開展好此次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此次教育活動對廣大幹部又提出哪些要求?記者就此專訪了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學教研部主任劉峰。
記者:如何理解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內涵?
劉峰:黨的群眾路線講的是黨和群眾的關係問題,它是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群眾路線準確完整的含義就是黨章表述的“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成群眾的自覺行動。”對群眾路線要真懂,就是要理解它包含的三層相互聯絡的內容:一是講群眾觀點和群眾基礎;二是講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三是講黨的領導與群眾路線的內在關係,從而保證黨的領導與人民當家做主的有機統一。
實現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牢記群眾路線,必須真正依靠群眾。切實激勵群眾,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全黨同志牢記並恪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以優良作風把人民群眾緊緊凝聚在一起;就是要把群眾路線深深根植于全黨的思想和行動之中,把群眾基礎最大限度地轉換成我們黨的執政基礎。
記者:新時期,為什麼要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此次教育活動與以往有什麼不同?
劉峰:新時期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是要真正體現和保證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過去我們總是強調共産黨與人民群眾的魚水關係,這是適應革命戰爭年代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群眾要求和具體環境的。但在今天,各級領導幹部要更真誠、更謙卑地把人民群眾當主人,把自己當作僕人,才能主動地服務群眾。領導幹部把人民群眾當老師,把自己當作小學生,才能去認真地學習群眾。領導幹部把人民群眾當英雄,把自己學成普通一員,才能去密切聯絡群眾。對群眾路線真信才能找到主人、找準角色,當好僕人。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與歷年來開展的活動相比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重在實踐,重在行動,重在解決問題,不只是解決認識問題,更要解決現實問題。不僅要解決黨員中存在的問題,更要解決領導幹部中存在的問題;不僅解決一般問題,更要解決突出存在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的“四風”問題。這次教育實踐活動的主要任務還聚焦于作風建設上,集中解決“四風”。
記者:如何開展好此次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劉峰: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不僅要牢固樹立“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領導觀和群眾觀,還要真正理解和運用“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個領導工作和群眾工作的方法論。領導決策制定要傾聽群眾呼聲,顧及群眾情緒,代表群眾利益。決策執行要靠群眾的發動,群眾去執行;決策的效果還要靠群眾去評估,去監督。為民務實清廉是當好社會公僕的根本要求,也是這次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總要求。教育實踐活動貴在實踐,貴在行動。只有動真格重行動,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發自內心的擁護和認同,才能增強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和領導力,才能把黨的正確主張變成群眾的自覺行動。
記者:黨的群眾路線實踐活動對廣大幹部提出哪些要求?
劉峰:“打鐵先要自身硬”。領導者不能混同於普通老百姓。從群眾中“來”就是與群眾不同,要比群眾付出的多,奮鬥的多,要認識高一層,學習深一層,實踐先一著,剖析解決突出問題好一籌。“來”自群眾又高於群眾就有了真正的領導力。“來”是超越,是卓越。從群眾中出“來”是黨員,從黨員中出“來”是幹部。“去”就是與群眾相通,就是謙虛謹慎,就是要離人民群眾最近。
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告誡全黨要兩個“務必”,務必艱苦奮鬥就是“來”,比普通人更艱苦,多奮鬥,勇於付出,不怕犧牲,這樣才能贏得尊敬。務必謙虛謹慎就是“去”,就更親近群眾,聯絡群眾,更贏得群眾認同。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強調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就是“來”,強調為民務實清廉的總要求是為了更好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