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向陽紅09”船7月9日電(記者張旭東)“蛟龍”號載人潛水器9日在南海一冷泉區下潛,採集到了深海蝦、珊瑚、毛瓷蟹和碳酸鹽岩等大量海底樣品。
記者在“蛟龍”號採樣籃內看到,“蛟龍”號此次下潛採集到了一隻紅色的深海蝦、大量貽貝與毛瓷蟹、一隻珊瑚、一隻海百合和大量碳酸鹽岩樣品。下潛人員介紹,這只深海蝦在海底時是透明的,上到甲板變成了紅色。
據了解,這次“蛟龍”號還在冷泉區邊緣採集到了一些死去的貽貝貝殼樣品,這將有利於研究冷泉區生物的衰亡過程。此外,“蛟龍”號還採集到了冷泉區和柱狀海綿區的沉積物樣品等。“蛟龍”號還在海底採集到一隻海綿,但當日風浪較大,潛水器在海面時海綿樣品被晃出了採樣籃。
“蛟龍”號正在南海執行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第一航段的任務,此前已經完成了預定的8次下潛任務,9日下潛是這一航段的機動潛次。
航次現場指揮部通報,這次下潛由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傅文韜擔任主駕駛,中船重工702所“蛟龍”號主任設計師葉聰和同濟大學教授周懷陽一同下潛,這也是周懷陽搭乘“蛟龍”號第二次下潛。
6月17日至20日,“蛟龍”號已在這個冷泉區連續下潛4次,採集到了貽貝和毛瓷蟹等豐富的海底樣品。但此前生物樣品保存時間過長,已無法進行RNA分析,因此需要採集新的海底生物樣品。
“蛟龍”號當日8時51分被布放至水中,40分鐘後抵達1300多米深的冷泉區。15時30分,“蛟龍”號拋載上浮,16時40分左右被回收至甲板。由於當日作業海區有陣雨,為防止雨水進入潛水器生命艙,因此雖然潛水器到了甲板,但下潛人員直到17時20分左右才出艙。
“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於6月10日起航,共分為3個航段,預計需要113天。第一航段預定下潛8次,機動下潛2次,主要是在南海開展定位系統試驗,同時開展科學研究,包括對海底生態系統、生物和地形等進行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