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3日電(記者 王希、王敏)當經濟發展的條件發生變化時,宏觀調控思路能否審時度勢、因勢利導,直接影響著具體政策的執行效果。面對當前複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堅持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努力實現三者有機統一。
宏觀要穩:延續財政貨幣政策基調,防止經濟大起大落滑出底線
“下半年我國經濟仍將保持總體平穩發展態勢”“使經濟運行處於合理區間”——此次會議為下一步我國經濟運行走勢作出判斷,為政策取向定下基調,令人矚目。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速出現回落,但仍高於全年預期目標,工業生産、消費、物價、就業等主要經濟指標也保持在合理區間。人們普遍認為,隨著增長趨勢放緩成為我國經濟的“新常態”,採取過去那種救市或托市的調控政策,不僅難以完全奏效,還可能加劇已有矛盾,帶來諸多風險。
中國社科院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劉煜輝認為,此次會議透露的調控指向更加明確,即對經濟下行有更高的容忍度,在社會可以承受的區間內,要大力推動調結構、促改革。這意味著今後一個時期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基調將得以延續,大規模的刺激政策不太可能出現。
不過,經濟增長階段的轉換對我們而言畢竟是個全新的課題。“‘堅持宏觀政策要穩’提示我們在經濟增速‘換擋期’仍需重視和防範失速風險。”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諮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説。
經濟增速慢下來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結構調整,但一旦進入慣性下滑軌道,不僅經濟基本面將受到傷害,重啟難度和成本大增,而且可能造成社會動蕩。因此密切跟蹤經濟運行中的新情況新變化,適時適度進行預調和微調至關重要。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王晉斌表示,下半年中國經濟仍存在下行壓力,對産能過剩、金融秩序、債務風險等方面的問題,有關部門應未雨綢繆,做好應對更嚴峻局面的政策預案。
微觀要活:以改革破除制度障礙,釋放市場活力增強經濟內生動力
受益於“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的通關新模式,經營外貿業務的沙伯基礎創新塑料(中國)有限公司貨物重復搬運率大大降低,平均每批貨物物流成本比該模式實施前降低400元,通關時間節省約2小時。
海關總署等部門日前決定,將這一貿易便利化改革舉措的試點範圍擴大。這無疑對經營壓力不斷攀升的我國外貿企業來説是個重大利好。
“我們關注經濟起伏,但説到底,不能靠政策支撐經濟運行,還是要通過改革激發經濟的活力。”中國建投投資研究院研究員張志前説。
從“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到“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從“繼續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到“深入推進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從“積極穩妥推進資源性産品和環境價格改革”到“統籌城鄉社保體系建設”,中央政治局會議對未來改革作了詳細的部署。
劉煜輝表示,從這次會議可以看出黨中央在推動改革、促進轉型方面的決心和力度。尤其是要讓市場充分發揮作用,破除障礙確保市場開放,實現企業自主經營,使土地、資金、勞動力等資源配置更富效率。
王軍認為,當前經濟運行內生動力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微觀主體活力不足、後勁缺乏,導致這一情況背後深層次的原因在於政府與市場的邊界不夠明晰。未來實現穩中有進、穩中有為,一個重要的著力點就是要通過政府部門簡政放權,打破對企業創造力的束縛,進一步激發微觀主體的活力。
社會政策托底:努力增加就業保障基本民生,為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夯實基礎
經濟發展越困難,人們越是關注就業、社會保障等民生問題。
本次會議提出繼續完善就業創業扶持政策,統籌城鄉社保體系建設,妥善安排好災區群眾生産生活,促進教育、衛生、文化、體育事業發展,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保持社會和諧穩定。
事實上,今年以來,完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積極開展棚戶區改造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繼出臺,反映出黨中央、國務院對民生問題的高度關注。
“就業是民生之本。”王晉斌認為,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需要為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他表示,棚戶區改造等民生工程既回應了百姓改善生活條件的期待,也有望在未來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王軍説,沒有社會穩定,經濟平穩運行無從談起。“社會政策要托底”,並努力實現與“宏觀穩”、“微觀活”三者有機統一,實際是強調要構築好社會保障這一市場經濟大廈的重要基石。
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徐紹史日前介紹,下一步我國還要圍繞與人民利益密切相關的社會保障和收入分配、社會事業、食品藥品安全、環境保護、城鄉統籌發展等問題,不斷深化改革。如何織就一張使百姓能更好地生産生活的保障網,這些改革舉措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