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8日電(記者 盧羨婷)8月8日是一年一度的“全民健身日”,全國各地都舉辦了不同類型的健身展示活動,以促進全民健身的開展,許多體育場館在這一天也向群眾免費開放。但在免費開放的同時,又會遭遇“預訂難”的挑戰。當前,群眾缺少的不是健身的熱情,而是“消費得起”的健身場所、科學的健身指導以及永不落幕的“全民賽事”。
2009年以來,“全民健身日”就像定時鬧鐘,每年8月8日都會響起,提醒人們工作學習之餘,勿忘健身。面對群眾高漲的健身需求,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司長劉國永就表示,不能僅僅在“全民健身日”前後才舉辦各種豐富多彩的群眾體育活動,如何將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使全民健身走向常態化,才是設立“全民健身日”的真正意義所在。
近年來,不少地方注重開展階段性的系列群體活動,安排較長的活動週期,強化了全民健身活動的延續效應,這是全民健身走向常態化的重要一步。比如在廣西,已連續舉辦了四屆的廣西體育節因舉辦規模大、活動週期長、參與範圍廣等突出表現,成為全國群眾體育的一個品牌節慶活動。今年的廣西體育節于8月8日開始,時間跨度3個月,群眾賽事活動超過350項,鄉鎮、行政村等基層體育活動千余場,預計將有上百萬人參加。在競技體育相對較弱的地區,群眾體育事業異軍突起,可謂給全民健身工作開了個好頭。
而在不少群眾眼中,要讓全民健身常態化,首先要滿足群眾對健身場館的需求。近年來,關於健身場館“一館難求”的話題屢見報端,經營性場館收費過高,校園體育場館鮮有對外開放。在農村,體育基礎設施建設更是需要加強。
儘管全國不少地區已將全民健身事業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當地財政預算,納入當地《政府工作報告》,但由於歷史“欠賬”太多,體育場館建設的滯後,仍是全民健身事業發展的“短板”。
這足以證明,體育行政管理部門既要依法履行職責,也不能“單打獨鬥”,需要依靠各級政府、依靠社會力量的支持,來推動全民健身走向常態化。可喜的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個人出資修建體育場館、承辦體育賽事,也有不計其數的志願者加入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隊伍中。
但我國的全民健身起步晚,能堅持常年到現場參與社會體育指導的人還不夠多,必須增加投入,加強管理,改變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重培訓輕管理、重數量輕質量的現象。全民健身走向常態化任重而道遠,但只要各級政府切實把它當作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來推進,就一定能夠見到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