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8月20日電(記者于振海、梁曉飛)“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為擺脫“資源詛咒”,山西追根溯源,通過投資結構的優化調整,帶動經濟結構發生根本性轉變,勾勒出一幅“以煤為基,多元發展”的三晉新版圖。
“一煤獨大”的癥結在於投資
作為典型的資源型地區,煤、焦、冶、電等傳統産業一度佔據山西經濟總量的80%。高污染、高耗能的同時,經濟運行常隨煤炭價格“坐過山車”。
記者梳理山西省統計局1978年至2012年的統計數據後發現,“一煤獨大”的産業結構已使山西經濟上演過四次大起大落。1981年山西地區生産總值增速降至0.8%;1991年為4.2%;1999年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降為7.3%;在世界金融危機的衝擊下,2009年山西經濟增速僅為5.4%。
山西省政府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立波認為,産業結構不合理,部分原因可歸結到過去的投資結構上,而投資結構是産業結構的始作俑者。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山西就確定了全國能源基地的定位。2000年以來,隨著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要想富,挖黑庫”的觀念盛行,大量資金、人才等要素投向煤礦,逐漸形成資源型經濟的“抽水機”效應。投資結構單一,産業結構趨於畸形,“一煤獨大”形成。
然而,今年以來,儘管煤炭市場持續低迷,套在山西頭上的“資源詛咒”卻首次失靈,上半年主要經濟指標逆勢上揚,地區生産總值增速達到9%。山西省委省政府領導普遍認為,如果沒有三年多來轉型跨越的積極進展,沒有大規模的項目落地和建設,一句話,沒有投資結構的根本性調整,今年上半年全省經濟肯定又一次“滑鐵盧”。
投資結構調整巧做“加減法”
山西經濟一掃頹勢,這一變化可追溯到2011年山西省提出的“五年投資5萬億,平均每年1萬億”的投資目標。近年來,投資對山西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60%以上,2012年甚至達到歷史最高點75.8%。
數據顯示,2012年山西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總量9176.3億元,相當於“九五”時期山西投資總和的3.7倍、“十五”時期的1.5倍、“十一五”時期的45%。今年上半年,山西投資增速位居全國第10位,中部六省和周邊五省第1位。
投資規模擴張的同時,山西重點優化投資結構,在傳統産業、“兩高”産業上狠下決心做減法,在新興産業、非煤産業上下大力氣做加法,建設和儲備了一批決定未來的重大項目。
“煤炭大省”非煤産業投資遠超煤炭,“抽水機”效應開始減弱。今年上半年,山西非煤産業投資完成1025.7億元,同比增長超過30%;煤炭工業投資完成440.9億元,同比下降8.1%。山西非基礎設施類項目完成投資963.3億元,同比增長37.9%;基礎設施類項目完成投資650.8億元,同比下降7.3%。
新興産業成為工業投資快速增長的重要支撐,傳統主導工業投資增速明顯減緩。2012年,山西先進裝備製造、現代煤化工、新材料、特色食品等新興産業投資同比增長48.3%。與此同時,在節能減排和市場的雙重制約下,傳統的“兩高”産業投資比重下降。在連續幾年淘汰落後産能的前提下,今年山西再淘汰300萬噸焦炭、300萬噸水泥和160萬噸鋼鐵。
投資優化助推産業升級
投資結構的變化促進了經濟結構調整,山西三次産業結構由2005年的6.2:55.7:38.1調整為2012年的5.8:57.8:36.4。工業經濟的主導地位進一步增強。工業內部結構中,高耗能行業增長明顯放緩,工業新型化步伐加快。
數據顯示,煉焦、化工、建材、電力、鋼鐵和有色金屬等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佔全部工業比重由2005年的48%,下降到2012年的30%左右。煤炭、食品、煤化工、醫藥、裝備製造業、材料工業等優勢行業增加值比重由50%上升至70%。今年上半年,山西裝備製造業連續5個月增速保持在40%以上。
山西省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侯正平表示,在投資結構的帶動下,山西産業結構正由傳統産業一枝獨大向多元發展轉變,由粗放、高耗、低效、單一線性發展,向集約、低碳、高效、多元循環發展轉變。
與此同時,山西民生領域的投資保持穩步增長。近年來,山西先後實施了“五大惠民工程”和兩輪農村“五個全覆蓋”工程,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2012年,山西民生領域投資完成1784.2億元,同比增長23%,為經濟的協調增長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