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9月17日電(記者 徐博、岳德亮)國際社會保障協會秘書長漢斯·康克樂伍斯基17日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授予國際社會保障協會功勳獎章,感謝其為國際社會保障事業發展所做的突出貢獻。此舉普遍被外界解讀為是國際社會保障界對中國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肯定。
據了解,國際社會保障協會功勳獎章主要頒發給為國際社會保障協會發展和為全球社會保障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全球社會保障知名人士。2008-2012年期間,全球共有四位人士獲此殊榮。
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指出,儘管中國社會保障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各項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健全,覆蓋面迅速擴大,待遇水平穩步提高。
根據人社部的統計,截至2012年底,基本養老保險覆蓋7.88億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13.4億人,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分別覆蓋1.52億人、1.9億人和1.54億人,分別比10年前增長了4.3倍、13.3倍、47.6%、3.3倍和3.4倍,比5年前也增長了2.9倍、41%、31%、56%和98%。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中國先後將800多萬關閉破産企業未參加醫療保險的退休人員、500多萬未參加養老保險的集體所有制企業等職工、300多萬國有企業“老工傷”人員(指2004年工傷保險條例實施前認定工傷、由企業自行保障的職工)分別納入了醫療、養老、工傷保險制度。
在針對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大量農村勞動者進城務工的實際,中國以工傷保險為重點,7年中先後實施兩期“平安計劃”,將近7200萬農民工納入工傷保險,使大部分在企業穩定就業的農民工的職業傷害風險得以分散和化解。
胡曉義説,社保發展的“中國經驗”首先得益於堅定的政治決心,堅持“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自上而下強力推進社保體系建設,大力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政府投入向社會保障領域傾斜,惠及億元民眾。
同時,還有立足本國國情,首先解決基本制度從無到有的問題,繼而解決覆蓋範圍從小到大的問題,在經濟發展水平基礎上逐步解決保障水平從低到高的問題。
此外,我國堅持權利與義務相統一,並始終堅持將社會保險作為社會保障體系的核心制度。
對於中國社保發展的挑戰,胡曉義毫不諱言:中國政府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用這一目標來衡量,未來8年,養老保險還應將近2億人納入覆蓋範圍,任務相當艱巨。
同時,醫療保險雖已基本實現全覆蓋,但由於城鄉制度銜接不暢,還有幾千萬人游離在制度保障之外,需要及早納入;工傷保險已覆蓋了傳統的職業群體,但新興産業中就業群體的職業傷害問題逐步凸顯,擴面還有很大空間。
胡曉義説,中國要儘快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對就業群體和城鄉居民的全覆蓋,爭取到2020年,全國城鄉基本養老保險的覆蓋率達到95%。
同時,加強各項社保制度之間的政策銜接,出臺職工養老保險與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銜接政策,整合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經辦管理系統。
此外,要制訂專項政策和行動計劃,推進各項社會保險向家政服務業、網絡就業以及農村新興産業等新型業態的就業人員拓展,努力實現應保盡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