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專家學者:創新驅動需跨越體制機制多重障礙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10月17日 15時57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成都10月17日電(記者海明威、楊迪)參加2013中國科技城科技博覽會的專家學者對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行了熱議,認為當前中國創新系統建設有著産業基礎強大、市場潛力巨大、人力資源豐富等有利條件,但仍需解決市場環境不健全、國企支持創新動力不足等諸多問題。

    製造大國並非製造強國 産業創新能力不足

    一部蘋果手機批發價是178.96美元,其中日本、德國、韓國分別能取得34%、17%、13%的分成,中國只能拿到3.6%,約6.5美元。

    在科博會上,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和國家知識産權局專利管理司司長馬維野都舉了這個例子。

    據中國工程院統計,經過新中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奮鬥,中國製造業迅猛發展。2012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為130692億元,在全球製造業佔比約20%,與美國相當,已成為世界製造大國。

    但是,我國還不是製造業強國,周濟認為,我國製造業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差距很大,大多數産業尚處於價值鏈的中低端,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核心技術對外依存較高,産業發展需要的高端設備、關鍵零部件和元器件、關鍵材料等大多依賴進口。例如,我國芯片80%依賴進口,2012年芯片進口用匯1920.6億美元,僅次於進口量第一的石油的2206.7億美元。二是産品質量問題突出,國家監督抽查産品質量不合格率高達10%。三是資源利用效率偏低,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6倍。四是産業結構不盡合理。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教授認為,我國産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不僅體現在技術依賴比較嚴重,還體現在企業研發投入相對落後於跨國公司等方面。

    市場環境不健全是創新的最大障礙

    薛瀾分析,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大的障礙是市場環境不健全。他認為,創新的核心是學習能力的長期積累。創新往往意味著不確定性和失敗。

    “在一個不盡完善的市場中,創新並非是企業發展的理性選擇。只有當市場真正是比較公平的,企業沒有其他可以積累優勢的選擇時,企業才有真正內在的創新動力。”他説。

    薛瀾認為,當前中國市場環境不健全的“亂相”體現在:低成本競爭、低成本污染環境、代工、抄襲模倣和行業行政壟斷和地方保護。“這些問題不解決不會有真正內在的創新動力。”

    馬維野以知識産權舉例,認為我國雖然已經成為專利大國,但專利重數量不重質量的問題突出,凸顯市場創新環境的扭曲。數據分析顯示,維持時間十年以上的有效發明專利在我國的佔比僅為8.2%,而在國外達32.8%。

    薛瀾認為,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還應研究如何改進教育及科研系統的研究質量和機制、解決創新系統的部門分割、建立完善的創新資本支持機制等問題。

    “國有資本與國有企業如何支持創新也是一個亟待破解的課題。”薛瀾認為,國有企業雖然擁有大量包括物質和人才在內的創新資源,但其在創新方面的巨大潛力遠未得到充分發揮。由於缺乏競爭或者公司治理機制不完善,沒有持續的內在動力實施創新驅動增長的經營戰略。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存在有利條件

    周濟認為,今後20年是我國製造業在創新和競爭力進入世界前列的絕佳發展機遇期,因為我國已具備建設製造強國的基礎與優勢。

    他分析,一是中國製造業擁有巨大市場,需求是最強大的發展動力。二是中國製造業有著世界最為完整的體系,具備強大的産業基礎,三是我國一直堅持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在製造業數字化方面掌握了核心關鍵技術,具有強大的技術基礎。

    薛瀾也認同製造業創新仍是一國創新的基礎,他舉例,為什麼歐洲經濟危機中德國經濟能夠一枝獨秀,這就緣于德國的製造業仍佔GDP的30%,遠遠高出其他歐洲國家的水平。

    此外,薛瀾還認為,我國近年來通過擴張教育體系,創新能力建設能夠得到大量擁有科技工程能力的人才的支撐。此外,政府正在實施的簡政放權舉措,資本對創新支持環境的改善,新的城鎮化思路對綠色、創新城市的需求等,都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有利條件。

 
 
 相關鏈結
· 周濟:中國有望在2020年進入製造強國行列
· 幹勇與楊曉超就工程院與北京市科技合作交流意見
· 法國創新體系學術報告會在工程院舉辦 幹勇主持
· 周濟率團赴匈牙利出席CAETS年會並訪問德國法國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