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工會十六大熱點報道:農民工融入城市有多難?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10月20日 22時04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0月20日電

    新華社記者

    來自江蘇農村的陳松菊剛到上海打工時,在飯館洗過盤子。作為工會十六大代表在記者面前接受採訪時,她的身份是達功(上海)電腦有限公司的一名中層管理員,全家現在已落戶上海,成了名符其實的上海人。

    全國在城市裏打工的農民工已有2.6億人,像她這樣成為城市市民的仍是鳳毛麟角。工會十六大代表熱議農民工融入城市話題時指出,農民工已是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要真正被城市接納,並不容易。

    “我怎樣被城市接納”

    “中專畢業,沒有文憑,沒有技術,我先在飯館洗盤子,後又到超市打工。住在超市的閣樓裏,一個月幾百元錢。我參加招聘會,希望找到更好的工作,超市老闆知道後炒了我。失業一個月,吃飯都困難時,我投出去的簡歷有了回音,一家台資企業打來電話,通知我去面試。”

    坐在記者面前的陳松菊面帶微笑:“面試時,老闆問我會不會用電腦打字,我打不出來。老闆説讓我用一週的時間練打字,然後再來面試。”陳松菊找到一家電腦室,不分晝夜地練習。一週後,老闆面對她一分鐘能打100多個字的記錄,驚訝地説:“你這個小姑娘有志氣!”她就這樣跨進了這家台資企業的大門。有過坎坷流浪經歷的她對這份工作十分珍惜,她自學管理,勤懇工作,逐步走上了中層管理的崗位。2008年,作為上海市表彰的優秀農民工代表,她被接納為上海市民。

    農民工落戶城市難,落戶像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更是難上加難。江南造船(集團)有限公司技術調試室副主任郭志剛也做到了這件“難上加難”的事。老家在江蘇徐州農村的郭志剛2000年10月從技校畢業後,隻身來到江南造船廠打工。他對記者説:“我融入上海市,邁過了三道關鍵的檻。”

    第一道檻是邁過剛進城時的自卑和徬徨,重新給自己找到定位。月收入400元,吃個盒飯3.5元,一個月的工資只夠吃飯。一位老師傅鼓勵他:“學手藝就有出路。”從此,他發誓要讓企業離不了自己。

    第二道檻是刻苦學習,掌握技術,做有用的人才。他積極參加廠裏免費組織的技術培訓。2003年年底,在集團工會組織的技術比武中,他獲得第一名,從上萬名打工者中脫穎而出,被調到工藝組,幹上了技術員。

    第三道檻是決心衝擊高端人才,實現在上海安家的夢。他自學英文,看懂了英文圖紙;他上電大,考取了大學文憑;他苦鑽技術,2005年考取技師職稱;2010年,28歲的他通過了國家考試,獲得高級技師的職稱。憑藉高端特殊技術人才的身份,全家三口去年在上海市落了戶。

    兩位成功者的共同心願是,向更多的年輕人傳播他們的勵志故事。陳松菊説:“我希望來到城市打工的兄弟姐妹能接受我的價值觀,只要努力拼搏,就能實現願望。”

    不要徘徊在城市之外

    青島港碼頭工人、全國勞動模範許振超曾經擔任過農民工的隊長,他直言不諱地指出:“小農意識、紀律鬆散和不願學習,是農民工徘徊在城市大門外的自我障礙。城市需要的是高技能的産業工人。”

    廣東省總工會主席黃業斌分析説,目前農民工的主體是新生代農民,他們不像父輩那樣僅僅滿足打工掙錢、養家糊口,而是有更多的訴求,不僅要收入高、有福利,還要有前景、能發展。

    “由於不能落戶城市,社會保障、醫療、住房、子女教育等得不到公平對待,又令已在城市拼搏多年、為城市建設出力流汗的農民工心生不滿。”宿遷市總工會黨組書記王勇代表説。

    廣東東莞曾實施過讓農民工敞開落戶,沒想到的是,不僅在這裡打工的農民工來了,在老家的家族成員都來落戶。城市承受不了,只有停止。

    廣東省總工會常務副主席陳宗文介紹,他們做過測算,落戶一名農民工,城市需要支付100萬元的成本。公共交通、醫院、學校等公共服務設施都要增加。

    廣東省3000多萬農民工中,目前一年有30萬落戶城市。這些變了身份的農民工都達到了廣東省出臺的落戶積分政策條件。落戶積分由工作年限、貢獻、技術能力等組成。

    我收穫了認同和尊嚴

    2003年,呂義聰離開安徽滁州老家到浙江台州打工。10年打拼,呂義聰成為吉利集團下屬企業的一名技術質量專員,作為廠裏最高級別的七星級員工,年收入超過10萬元。

    初來台州那幾年,呂義聰白天向師傅學技術,晚上看書自學。師傅聽不懂普通話,他就學習台州話和師傅交流。“現在不僅看戶口我是台州人,從語言和生活習慣上我也成了一個台州人,我融入了這個城市。”呂義聰説,“通過改變自身,縮小在文化、技能上與城市的差距,就能收穫認同和尊嚴。”

    今年8月,呂義聰所在的總裝分廠人員流失率達到10%,“通過努力成為技術工人的進城通道仍太窄,令很多人覺得前途渺茫。”呂義聰説。

    “城市有必要在現有的融入政策上再適當放寬點條件,以激勵更多的農民工提升自我素質,做新時代優秀的産業工人。”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許光建教授指出。

    新型城鎮化為農民工融入城市打開了更廣闊的前景。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指出,國家正逐步完善中小城鎮戶籍制度及相關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制度,為農民工落戶城鎮掃除障礙。

    2000年,在福建漳州打工近5年後,李文生帶著食用菌養殖技術回到安徽阜陽農村老家。在阜陽市潁泉區農民工創業園區,李文生成立的阜陽現代農業合作社年銷售收入目前已達到3000萬元,在家門口的城市裏做起了企業的管理者。“只要努力,在哪都有舞臺。”身為企業董事長的工會十六大代表李文生對記者自信地説。(記者安蓓、齊中熙、林紅梅、樊曦、高敬)

背景鏈結:我國四成農民工加入工會

    新華社北京10月20日電(記者齊中熙、樊曦)5年前,王海霞作為首批農民工代表,參加了工會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5年後的今天,她再次代表農民工參加工會十六大,身後的農民工會員已有1.1億,佔2.6億農民工四成以上。

    1995年末,王海霞來到瀋陽打工,陌生的環境,讓她感到茫然無助。2006年的一天,打工11年的王海霞從報紙上看到農民工可以加入工會的消息,她就來到了瀋陽市農民工維權中心要求入會。

    隨著越來越多農民進入城市成為産業工人,把他們吸納到工會,組織起來、切實維權逐漸成為各級工會的工作重心。在各級工會實踐基礎上,全總2010年制定了《2011-2013年推動企業普遍建立工會組織工作規劃》,其中著重提出要最廣泛地把包括農民工、勞務派遣工在內的廣大職工吸收到工會組織中來。

    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加入工會,農民工的聲音也越來越響亮,農民工的權益保障也不斷加強。工會十五大時,像王海霞這樣的農民工代表有47名。到工會十六大,農民工代表達到75名。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12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農民工的權益訴求已經發生了明顯變化,不再是僅僅滿足於經濟上的獲得,同時對穩定的居住場所、享有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等也有較高的需求。

    2011年9月,已經成為瀋陽魯園農民工業餘學校校長的王海霞,拿到了瀋陽市為農民工提供的公租房的鑰匙,讓她在城市中有了一個自己的家。像瀋陽一樣,各地、各部門對農民工群體的幫扶力度也在不斷加大。

    根據全總的統計,近5年來,全國總工會共爭取中央財政補助全國困難勞模、幫扶困難職工及農民工專項資金53.5億元;各級工會籌集幫扶資金137.7億元,日常幫扶困難職工和農民工3810.3萬人次;籌集助學款46億元,共幫助336.6萬名困難職工和農民工子女走進了校園。

 
 
 相關鏈結
· 成長 城市 夢想——5年見證農民工子女的城市夢
· 江西在工程建設領域推廣保障農民工工資發放辦法
· 陜西推出多項措施加大對農民工回鄉創業支持力度
· 河南推廣實名制“一卡通”防拖欠農民工工資
· 山東加快戶籍制度改革 農民工有望繳住房公積金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