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10月28日電(記者 蕭永航)28日在成都舉行的全國動物遺傳育種學術研討會上,多名業內專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雖然我國在理論和技術研究層面與國外的差距越來越小,但科研成果轉化、商業應用等領域卻相對滯後,亟待建立更加緊密的産、學、研合作機制。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寧認為,在應用科學領域,過去我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市場結合不緊密,存在“兩張皮”現象,主要原因是企業自主創新的動力不強烈,科研立項大多並非來自實際生産需求,産、學、研三方時常陷入“脫節”的尷尬境地。
李寧説,高校教授、科研專家進入企業的現象在國際科研領域普遍存在,但在我國,科學界、社會對此現象缺乏認同,到企業兼職甚至會受到質疑。
四川農業大學副校長、家禽遺傳育種專家朱慶向記者介紹,目前,我國在動物遺傳育種領域缺少支柱性企業,急功近利的現象普遍存在,很多優良品種依靠直接進口。而國外許多企業都有自己的育種公司,行業內的專家很多也同時是企業的技術總監,甚至持有股份。
“企業應該成為創新載體和主體,良好的互動機制應該是企業結合市場需要,與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的專家共同選取課題、尋找出路。”朱慶説。
四川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院長李學偉告訴記者,雖然動物遺傳育種領域科研成果轉化相對滯後,但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四川農業大學與國家農業産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鐵騎力士經過多年合作,成功選育出“天府肉豬”品種,已經通過國家審定。“對學校來説,要養殖100頭母豬作為實驗對象都非常困難,而通過與企業的合作,我們以1000多頭豬為樣本,甚至把選育的基礎群建立在企業,成果轉化的效果明顯,目前,已經實現1000多萬元的産值。”
專家呼籲,目前,我國急需探索更為有效的産、學、研合作機制,擯棄學者、專家應該“清高”做學問的舊觀念,讓更多的科研人員接觸企業、進入企業,了解市場實際需求,推動科學成果的直接轉化;同時,企業也應避免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提高對科研的重視,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實現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