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30日電(記者于文靜、董峻)從曾經陷入發展徘徊的困境,到如今實現經濟連續10年12%以上、人均收入連續9年8%以上的增速,近年來,我國農墾系統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已成為在關鍵時刻調得動、頂得上、應得急的保障國家農産品供給安全、穩定國內市場的重要戰略力量,成為全國現代農業建設的排頭兵。
打造高産、優質、高效農業
秋風清冽,稻浪起伏,在國有大型糧食企業——光明米業的上海崇明島基地,數臺大馬力水稻收割機正忙碌穿梭在農田中。目前,光明米業的農業機械化率超過95%。為確保質量安全,企業提高對糧食産品的“生物毒素、重金屬”檢測能力,2011年7月,與安信農保合作,成為全國首個為大米安全購買保險的企業。
光明米業的發展是近年來我國農墾打造高産、優質、高效農業的縮影。2012年,全國農墾糧食畝産476公斤,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20多公斤,以佔不到全國4.3%的耕地面積生産全國近6%的糧食産量。如果將農墾在全國各省中排名,糧食總産排第五,棉花總産排第二,肉類和水産品總産分別居第十四和第十三位。
生産能力與物質裝備、科技及規模化經營水平緊密相關。多年來,農墾基礎設施建設、農機裝備水平保持了領先優勢,主要農産品生産技術水平全國領先,標準化生産和模式化栽培廣泛應用,奶牛和生豬規模飼養率分別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9和17個百分點。
在農産品質量安全方面,農墾全系統220個企業開展了農産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度應用,培育了一批受消費者歡迎的優質安全品牌,在一定程度上,農墾産品成為放心産品的代名詞。
著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在上海五四有限公司投資建成的工廠化食用菌生産項目車間,記者看到,秸稈、玉米芯、鋸木屑等不再被焚燒,而是“變廢為寶”,用於每日130噸食用菌鮮菇的生産。從原料裝瓶到産出菌菇、從菇房流水線到包裝車間,所有流程均處在潔凈狀態,一改傳統菌菇生産臟亂差的環境,節能減排效益可觀。
“當前,農業物質要素投入的邊際效用明顯遞減,資源環境約束將長期存在並日益趨緊,建立在資源過度開發、物質要素超強投入基礎之上的農業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農業部總經濟師楊紹品説。
近年來,農墾積極轉變傳統生産方式,建設低碳節約型生態農業,實施測土配方施肥、節水灌溉、秸稈機械化還田和綜合利用、生物防蟲等一系列技術措施,加強畜禽標準化規模化養殖,發展循環經濟,有效節約水、肥的使用,減少污染排放。
楊紹品表示,今後將嚴格保護資源,強化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以較少的消耗獲得最大的産出,用既定的資源稟賦支撐農墾農業現代化發展,力爭在“十二五”末實現耕地保有率達到100%,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78%以上,循環經濟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推動農墾率先實現六方面現代化
楊紹品指出,率先實現農墾農業現代化,還面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薄弱、農業産業結構不夠優化、經營管理體制不完善、科技創新應用能力和勞動者素質還不能完全適應現代化農業發展的新要求、墾區間發展不平衡等突出問題。
據了解,今後一個時期,農墾將統籌推進,力爭率先實現農業物質裝備現代化、農業科技現代化、經營管理現代化、農業信息化、生産經營者職業化和農業資源利用可持續化。
今後,將大力開展農田水利建設、農田整治、土壤改良;強化病蟲害預測預報,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提高農機裝備數量,優化結構;加快倉儲物流和農産品加工等配套體系建設。力爭“十二五”末,高標準農田佔耕地面積比重達35%以上,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8%以上,勞動生産率和土地産出率大幅提高。
同時,推進高效經濟作物集約化、設施化、標準化生産;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推動主要農産品生産、收購、儲存、運輸全鏈條可追溯;打造“升級版”農墾職工家庭農場,培育壯大專業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公司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先進適用技術先行先試;打造現代農業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