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迎接十八屆三中全會:多一些理性務實的改革聲音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11月05日 15時23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1月5日電(記者 姜琳)“應逐步取消戶籍制,通暢農民工進入城市的渠道。”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近日提出的建議,再度引發輿論對戶籍改革的熱議。贊成與反對兼有,興奮與焦慮並存,期待與顧慮夾雜。這,正是當前人們對改革複雜心態的一個縮影。

    作為眼下最受關注的熱詞,人們對改革的期待毋庸置疑,但一些人對改革急於求成,急躁冒進,熱衷於“裂變式”的體制變更,認為改革就該是“疾風驟雨”式的“一夜巨變”;與之相對應的是,一些人徬徨觀望,對改革疑慮重重,還有一些人消極倦怠,對改革不抱希望、甚至“唱衰”改革。

    “改革什麼時候才能把我變成‘城裏人’?”在深圳已近10年的農民工賀近安的急切追問,代表了很多人對改革的強烈期盼,也道出了改革的難度。

    與35年改革開放初期相比,當前改革已不可能是“單兵突進”式推進。任何一項改革都“牽一髮而動全身”,需要全方位的系統設計和統籌安排。例如備受關注的戶籍制度改革,絕不僅僅是近3億農民工的身份轉換,更牽涉到教育、醫療、養老等多方面改革的協調推進。

    在利益關係複雜、價值取向多元的今天,步入“深水區”的中國改革,需要既不冒進、又不畏難的理性態度。一些極端、偏激、消極的聲音,勢必妨礙共識形成,徒增改革難度。在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孫立平看來,心態的浮躁可能讓改革成為一鍋煮不熟的夾生飯。

    改革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1992年在視察南方重要談話中就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準確把握當前所處的歷史方位,全面認識未來面臨的艱巨任務,才能對改革不偏不倚、不急不躁。

    歷史經驗反復證明,緊迫不是急躁,勇氣不是冒進。每個人都是改革的參與者,沒有人能在改革中置身事外。以更加理性、務實的態度正確看待改革,多一點理解,多一點審慎,才能給下一步改革提供更大正能量。

    “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回應改革不同心態的最好方式是行動,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説,“實實在在的動作、真真正正的突破,才能消除公眾的不安心理。”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一系列推進改革的表態和舉措,已經激發了全社會的改革熱情,也極大注入了公眾的改革信心。取消和下放數百項行政審批事項,推行公司註冊資本“零門檻”,堅持反腐倡廉“老虎蒼蠅一起打”,要求一律叫停公款考察性出訪等等,這些具體、及時的改革舉措,化解了公眾疑慮,回應了公眾的普遍期待。

    人們有理由相信,即將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來回應公眾關切。當政府與公眾進一步形成良性互動時,必將匯成改革的最大“和聲”,凝聚起改革的強大力量。

 
 
 相關鏈結
· 迎接十八屆三中全會:普通百姓的改革期待
· 迎接十八屆三中全會:尋求改革“最大公約數”
· 海外媒體對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充滿期待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