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11月21日電(記者 王政)農村合作經濟如何發展?2006年,浙江省率先探索試點農民專業、供銷、信用合作“三位一體”新型農村合作體系。經過7年實踐,42個試點縣市的農民專業合作走出“虛胖”泥沼,産銷對接緩解了農産品“賣難買貴”,農民信用資産被盤活“融資難”得以緩解……在堅持家庭經營基礎地位的同時,“三位一體”構建起農村合作經濟升級版,助推浙江農業現代化走上快車道。
專業合作從“有名”走向“有實”
浙江忘不了柑橘專業合作社是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很少有人知道,忘不了合作社發展的重要‘推手’是台州市供銷社。”忘不了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馮貽法説,2007年,台州市供銷社參股20%領辦當時還很弱小的合作社,為社員進行柑橘種植、營銷等方面培訓,幫助打品牌,讓合作社發展進入“快車道”。
“不管是20畝,還是2畝,我們都提供全套服務,在農民老齡化、兼業化的背景下,保姆式農業服務在解決‘種地難’時,自身也成為朝陽産業。”嘉興市綠農現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陸雪榮説,綠農公司為農民提供“田保姆”服務,將專業生産、供銷、信用合作整合在一起,實現為農服務專業化、個性化。
浙江在“三位一體”實踐中,牢牢把握“做強專業合作”這個基礎,充分發揮各級供銷合作組織的渠道和服務優勢,引導供銷社通過參股、技術支持、專業輔導等方式參與到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中,經由供銷參與,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逐漸擺脫“只掛牌、不合作”、數量多合作少等“虛胖”問題。
截至目前,浙江全省供銷社系統共參辦、領辦專業合作社2397家,實現銷售收入171億元,帶動農戶166萬戶,覆蓋農業生産面積365萬畝。供銷參與、領辦的合作社銷售規模普遍比社會平均水平高50%-60%,讓農民專業合作提質增效、有名有實。
農民從“受價者”變為“定價者”
“天天農展會開到哪,我們就跟到哪。”經由供銷系統實現産銷對接的嘉興新港果蔬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徐惠芬説。她口中的天天農展會是嘉興市供銷系統為實現産銷對接而搭建的銷售平臺,如今已有6家直營店、48家加盟店,為400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近10萬農戶常年提供農産品銷售渠道。
“我們農民種養的産品,只要經檢測合格,就可以到這個平臺銷售。”嘉興市油車港馬厙家禽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苗才説,在這裡銷售只需按銷售額繳納百分之二的管理費,大大降低了成本,而且通過這個平臺,農産品打出了品牌,打出了知名度。
經過幾年探索,浙江在産銷對接上形成了以32個農産品批發市場為龍頭,70個展示展銷中心為骨幹,975個社區店(連鎖店、直銷店、直銷區)為補充,連接2000多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00多萬農戶的流通體系,搭建起“菜園子”到“菜籃子”的“直通車”。
“只有把農業的産、銷連接起來,農民才有定價權,才不會成為大市場下的價格被動接受者。”浙江省供銷社主任馬柏偉表示,供銷合作組織有暢通的銷售渠道,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有專業化生産、優質的産品,兩者緊密合作,改變了“小生産”與“大市場”之間的不對等地位,提升了農戶在市場中的競爭力。
資金互助讓“弱産業”攀上“強資本”
嘉興平湖市新當湖資金互助合作社由三個農民專業合作社于2011年發起成立,有社員317人,註冊資本500萬元,主要為入社會員提供融資服務。截至2013年3月底,該社累計為371戶社員發放貸款5581萬元。
平湖市陳鎮高新村的沈微平是資金互助社社員,2012年6月,他為建造冷庫向資金互助社申請貸款30萬元。“兩天就申請下來了,而且利息只是基準利率上浮20%,貸款成本大幅降低,真是農民自己的‘銀行’。”沈微平説。
作為弱勢産業,農業領域一直難獲資本青睞。浙江在“三位一體”實踐中,通過對接農民專業、供銷合作,發展村民共同體內部資金互助合作組織,將農村內部信用“變現”,讓“弱産業”和“強資本”有效對接,緩解了商業銀行、小貸公司等“外置金融”難以解決的農民“融資難”問題。
“農業發展、農民致富需要資金要素投入,發展信用合作、農民自己的金融非常必要。”新當湖資金互助合作社總經理邵洪良表示,信用合作與農民專業、供銷合作聯合,既安全又高效,是解決農民“融資難”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