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我國科學家首次證實鹽鹼土能吸收二氧化碳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11月27日 17時31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1月27日電(記者 吳晶晶)記者從中科院獲悉,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科學家團隊在世界上首次證實鹽鹼土對二氧化碳的真實吸收,為破解“碳黑洞”問題提供了新證據。這一國家973計劃項目近日通過了科技部驗收。

    全球碳平衡是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核心問題。科學家們在全球碳平衡研究和估算時發現,有近20%的二氧化碳排放去向不明,這就是全球變化與碳循環領域的“二氧化碳失匯”問題,也被科學家形象地稱為“碳黑洞”。

    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的科學家在鹽生荒漠與綠洲農田進行土壤呼吸的對比實驗中發現,荒漠鹽鹼土默默地以無機方式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這一結果受到國際學術界廣泛關注。在此基礎上,2008年新疆生地所牽頭開展了國家973計劃項目“乾旱區鹽鹼土碳過程與全球變化”研究。來自中德比3國8個單位58名科學家組成的團隊以亞歐內陸乾旱區為對象,歷時5年,全面探討了碳循環過程,基於中亞乾旱區鹽鹼土無機吸收碳結果,估算出全球乾旱區每年以無機方式吸收二氧化碳12.6億噸,佔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估算失匯的19億噸的70%,為破解“碳黑洞”提供了重要依據。

    科學家們揭示了乾旱區地下無機碳匯形成機制,發現鹽鹼土吸收二氧化碳的最終儲藏地是地下鹹水層,初步估計全球乾旱區地下鹹水中存在一個巨大活動無機碳庫,約10000億噸,是陸地上除土壤、植物之外的第三個活動碳庫。這對國際上關於“乾旱區無機碳在全球現代碳循環中可以忽略不計”的觀點提出了挑戰。

    團隊還揭示了荒漠植物高效光合過程、快速水分響應機制等,證實了1米至6米土層才是荒漠區地下有機碳庫的主體。自主研發了乾旱區生態系統模型,闡明了亞歐內陸乾旱區碳動態及其與全球變化間的互饋效應。

    專家表示,這項研究在解決二氧化碳失匯問題的同時,開闢了全球碳循環新的研究方向,為進一步研究增加土壤碳庫以換取工業二氧化碳減排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碳排放國際談判提供了新依據。

 
 
 相關鏈結
· 我國科學家發現超硬超高穩定性新型納米層片結構
· 我國科學家成功研發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疫苗株
· 我國科學家成功攻克包蟲病元兇基因解析難題
· 我國科學家破解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人奧秘
· 我國科學家正在開展更遠距離深空探測的論證工作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