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昌12月1日電(新華社記者李宣良、王經國、余曉潔)嫦娥三號將於2日淩晨發射升空。嫦娥三號承擔什麼樣的新使命?會遇到哪些新挑戰?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新看點?圍繞這些問題,新華社記者採訪了多名航天專家。
新使命:實現我國首次軟著陸月球和月面巡視勘察
如果用一個最簡單的詞概括嫦娥三號的任務,就是——落月。
中國探月工程領導小組高級顧問歐陽自遠院士説,人類探月一般遵循“探”“登”“駐”三大步。中國探月工程將第一大步“探月”細分為三期——即“繞”“落”“回”三小步。2007年發射的嫦娥一號,圓滿完成了“繞月”使命。2010年發射的嫦娥二號,是嫦娥三號“先導星”,為嫦娥三號的發射積累的必要的基礎和經驗。
具體來説,嫦娥三號的任務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發射嫦娥三號探測器,實現月球軟著陸,驗證月球軟著陸自動控制技術。
——實現巡視器釋放分離與轉移,進行月面行走,驗證月面巡視和遙操作技術。
——著陸器與巡視器進行月夜休眠和月晝喚醒,驗證航天器月夜生存技術。
——考核嫦娥三號探測器、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的功能與性能,以及發射場、測控、地面應用系統執行任務的能力。
歐陽自遠表示,嫦娥三號攜帶的科學載荷,還將開展一系列科學探測任務,包括月表形貌與地質構造調查、月表物質成分和可利用資源調查、地球等離子體層探測和月基光學天文觀測等。
新挑戰:中國航天迄今難度最大的任務
國防科工局新聞發言人吳志堅表示,嫦娥三號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需要攻克的關鍵技術多、技術跨度大、實施風險高。
月球探測是一項非常複雜並具有高風險的工程,據資料統計,截至目前,不包括嫦娥三號,世界上共進行了129次月球探測活動。其中,美國59次,蘇聯64次,日本和中國各2次,歐空局和印度各1次,成功或基本成功66次,失敗63次,成功率僅有51%。
具體到嫦娥三號來説,面臨著7大難點,需要邁過7道“坎”,包括多窗口窄寬度準時發射、月面軟著陸、兩器分離、月地間遙操作、月面生存、測控通信、地面試驗驗證等。
對於最為關鍵的“落月”這一環節來説,就面臨三大難點:首先是平穩著陸,其次是月球車適應月球表面地形,第三是月球車必須能夠抵禦溫差高達300多攝氏度的嚴寒酷暑。
新看點:6項“首次”彰顯自主創新
中國探月工程新聞發言人、工程二期任務副總設計師裴照宇説,嫦娥三號任務將在六個方面實現歷史性的突破。
首次實現我國航天器在地外天體軟著陸。嫦娥三號探測器經過主減速段、快速調整段、接近段、懸停段、避障段、緩速下降段等6個階段的減速,實現從月距面15公里高度安全下降至月球表面。中國將成為繼美蘇之後第3個實施月球軟著陸的國家。
首次實現我國航天器在地外天體巡視探測。全世界只有美國實現了載人登月,蘇聯開展了2次月面無人巡視探測任務,中國是第2個實施無人月球巡視探測的國家。
首次實現對月面探測器的遙操作。嫦娥三號巡視器遙操作,採用自主加地面控制相結合的方式,根據獲取到的環境參數,在地面完成任務規劃,而巡視器自主具備完成局部規劃、避障和安全監測、應急保護的能力。
首次研製我國大型深空站,初步建成覆蓋行星際的深空測控通信網。通過探月工程的實施,我國完全掌握了大口徑高效率天線的設計、製造、安裝技術,遠距離、弱信號條件下發射、接收技術,實現了高精度、快速測定軌和月面定位目標。
首次在月面開展多種形式的科學探測。嫦娥三號搭載8臺科學載荷,用以完成3項科學探測任務。
首次研製建設一系列高水平特種試驗設施,創新形成了一系列先進試驗方法。
“這6個首次,彰顯了中國探月工程走的是一條自主創新之路,是一條跨越發展之路。”裴照宇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