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中國經濟治理新思域之一——放寬經濟增長的視界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12月12日 14時11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2月12日電(新華社記者韓墨 曹筱凡)“中國已取得驕人的經濟成績,但目前仍面臨資源短缺、人口老齡化等多重挑戰。中國正著手實施一系列改革,預示著中國的內部治理,正在和即將發生廣泛的調整,”這是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李侃如關於中國的最新論斷。

    中共十八大以來,李侃如所言的“廣泛調整”在中國大地密集上演。就在這位知名“中國通”作出上述論斷不久,中國執政黨再推關鍵一招:改進黨政領導幹部的現行政績考核體系。

    這份改革方案與中國決策層的經濟新方略緊密呼應。過去一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反復強調,中國“再也不能簡單以GDP(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率論英雄”,“增長必須是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是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增長”。

    不少海外媒體注意到,新的官員考核體系既做“減法”,也有“加法”。一方面,不再單純以GDP衡量地方發展成效,取消增長率排名並停止對農産區和生態區的GDP考核。另一方面,將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科技創新、教育文化、勞動就業、生態建設等納入考核,並強化政府負債考察和責任追究機制。

    不再糾結于GDP,是中國決心全面深化改革的最新映照。比利時布魯塞爾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古斯塔夫·格拉茨説,中國要實現國家現代化目標,不僅要看經濟增速,更需要政治、文化、社會和環保等新思路。美國庫恩基金會主席羅伯特·庫恩也認為,與過去相比,現在的中國社會更為複雜,此時尤其需要“全面改革”。

    不再糾結于GDP,意味著中國決策層將以更寬廣的眼界審視發展的真義。發展的目的不是追求漂亮的數據,而是為了人的幸福生活。為此,中國新一輪改革必須具備多層次和立體感。不少海外專家認為,前不久閉幕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對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領域建設作出了系統性安排,正是決策層發展理念轉變的體現。

    不再糾結于GDP,以科學、長遠眼光看待發展,有助於中國在紛繁世界中保持一份定力。面對上半年經濟增速放緩,出口等指標下滑,中國決策層頂住外界“唱空”壓力,沒有出臺大規模刺激政策,而是把重點放在簡政放權、預期管理和釋放市場活力上,最終使宏觀經濟企穩轉暖。

    “現在一個共識是,中國最近的經濟放緩部分是新政府有意為之,目的是讓中國經濟步入可持續發展軌道,”德國中央合作銀行首席國民經濟學家比爾邁説。英國經濟分析機構凱投宏觀在最新報告中提出,中國如果人為固守高增長率,將使其結構性問題進一步惡化。相反,中國主動降速可為改革贏得更多空間。

    不再糾結于GDP,也有助於讓更多市場內生力量迸發生長。歐洲經濟研究中心國際金融部副主任貢納爾·朗告訴記者,中國政府弱化GDP考核後,市場將更加自由,資源配置將更加高效,既能釋放民資和外資的活力,也有助於抑制泡沫和産能過剩。

    取消和下放數百項行政審批,放開貸款利率管制,營改增試點推向全國,促進信息和服務業消費,降低公司註冊和準入門檻,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金融、交通等領域……破除GDP崇拜的中國正以更寬廣的視野、更精準的目標感推動改革,以漸進式、市場化拓展變革空間,從根本上撬動經濟轉型、結構升級、治理優化、民生改善。

    “讓民眾生活得更好,就是最好的政策,”德國洪堡大學國際政治學者霍爾特曼強調回歸發展的本源,“中國近期一系列改革表明,它的經濟發展戰略已從‘求量’步入到‘求質’的新階段。”(參與記者:吳心韜、饒博、馮武勇)  

 
 
 相關鏈結
· 中國經濟:在挑戰中破浪前行
· 中國經濟"辭舊迎新"之三--中國經濟的亮點和難點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