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展望中國改革新圖景之二——城鎮化全球鏡鑒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12月17日 16時46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新華社記者)剛剛結束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列出了推進城鎮化的六大主要任務,就推進市民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立多元可持續資金保障機制等做出具體部署。

    不少受訪海外專家認為,實現新型城鎮化,要尊重國情,體現中國特色,又需“洋為中用”,以開放心胸吸納國外經驗。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應建立多元可持續的資金保障機制,“放寬市場準入,制定非公有制企業進入特許經營領域的辦法,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公用設施投資運營”。

    太平洋建設集團創始人嚴介和告訴記者:“最新會議決定意味著今後民營資本有機會全面參與中國城鎮化,更好地與公共部門共擔風險、整合資源、集成創意、分享收益,提高城鎮化的質量和效率。對於像太平洋建設這樣的民營企業而言,是個重大利好。”

    其實,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建設在國外並非新鮮概念。目前,國際上常見做法包括“建設-經營-轉讓”(BOT)及其衍生模式,即建設—經營—轉讓模式。

    在這種模式下,政府按契約授予私營企業一定期限的特許專營權,許可其融資建設和經營特定的公用基礎設施,並准許其通過向用戶收取費用或出售産品以清償貸款,回收投資並賺取利潤;特許權期限屆滿時,該基礎設施無償移交給政府。

    在美國,近年來伴隨政府財政吃緊,社會資本日益參與城建。美國皮尤慈善信託基金會的研究顯示,美國州政府越來越多依靠公私合營推動基建項目。美國已有三分之二的州出臺了授權公司合營的法律法規。

    在澳大利亞,公私合營模式廣泛應用於交通、教育、衛生等公用事業,降低了政府的投入成本、提高了産出效率、保證了項目質量。

    美國森特尼爾市官員大衛·澤羅諾克指出,公司合營模式的核心在於風險共擔和收益共享,成功的關鍵在於公共和私營部門均對項目整個週期進行詳盡分析。

    嚴介和指出,在中國,類似模式的應用尚處於初始階段,今後發展完善的道路漫長,中國業界在汲取國外經驗教訓的同時,需要注意摸索、總結符合自身國情和發展階段的基建投融資模式,逐步提高規範化、專業化水平,努力與時代同步,與世界接軌。

    此外,本次會議還強調,應“完善地方稅收體系,逐步建立地方主體稅種,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挂鉤機制”。來自海外的經驗也顯示,理順財權與事權的財稅體制改革正是穩步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保障。

    美國洛杉磯縣阿罕布拉市市長沈時康告訴記者,美國城市財政收入來源主要是聯邦政府的稅收返還和地方稅收。聯邦政府或州政府徵稅後,以城市人口數量或道路長度等為依據,按照特定方法計算後按比例返還給市政府。這部分資金專用於基建項目。此外,房産稅和銷售稅構成地方政府最穩定的收入來源。

    本次會議引起海外關注的另一熱點是城市管理。會議強調,要加強城鎮化宏觀管理,尤其是“城市規劃要保持連續性”,要求規劃時“要多聽取群眾意見、尊重專家意見”。

    原洛杉磯市城建當局規劃師黃鐵嶼説,美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通常由政府或居民提出建設或改造要求,舉行聽證會徵求居民意見,經過多次修改後提交居民投票。這種規範的程序,確保了項目順暢開展。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還要求,“要以人為本,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

    在這方面,城鎮化比率高,但“城市病”嚴重的拉美有著前車之鑒。拉美地區有82%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但由於長期以來城市發展政策無延續性和缺乏規劃管理,城市環境污染、交通擁堵、暴力加劇、貧富分化、教育醫療資源匱乏、基礎設施薄弱等一系列問題日益嚴峻。

    汎美開發銀行行長莫雷諾提醒説,中國城鎮化進程目前正在快速推進中,應著力避免類似問題。

    分析人士指出,城鎮化是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實現城鎮化將帶來史無前例的發展紅利,必將惠及中國和世界經濟。(執筆記者:金旼旼,參與記者:傅雲威、陳瑤、喻紅霞、樊宇、高攀、陳威華、趙炎、張超群、王小舒)

 
 
 相關鏈結
· 新型城鎮化:助推“三農”發展的新引擎
· 聚焦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城市規劃不“換屆”
· 定調城鎮化發展:順勢而為 不拔苗助長
· 發展改革委主任談推進新型城鎮化近期工作重點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