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夜守護“嫦娥”“玉兔”
——北京航天飛控中心執行嫦娥三號任務速寫
新華社北京12月21日電(田兆運、姜寧、謝波)21日是“玉兔”號月球車巡月第七天,記者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飛控大廳看到,這裡的科技人員依然堅守在各自的崗位上。
“兩器相機互拍開始!”
“全景相機成像開始!”……
8時許,大廳傳來了調度熟悉的口令聲,值班調度張遠明正在根據工作計劃協調各點號開展工作。作為地面與“玉兔”號聯絡的唯一紐帶,總調度必須協調各方,隨時隨地迅速判斷和準確領會專家組的決策意圖,進行指揮調度。
在調度臺前,記者看到一本紅色筆記本,張遠明告訴記者:“這是‘玉兔’號的工作日誌,我們相應的還有一本調度日誌。”記者發現上面詳細記錄著值班調度的每次聯調的安排,“玉兔”號後續工作也是一目了然。他告訴記者,12月15日任務宣佈圓滿成功後,他們仍然24小時值守,機械臂探測、深空干涉測量實驗等後續任務依然繁重,他們也是任重道遠。過著“5+2”、“白加黑”生活的張遠明,微信成了他與家人和朋友溝通的最佳方式,他在朋友圈裏貼出的工作照,引來了眾多好友的跟貼和留言,大家還送了他一個昵稱“玉兔守護哥”。
在飛控大廳第二排,記者看到遙測崗位上,工程師趙鳳才正聚精會神地監視著顯示器,認真判讀著著陸器和月球車下傳的遙測數據。他對著陸器系統的近200種應急方案了然于胸,此時的他仍不敢放鬆。“月球車要在月面進行巡視勘察,遙測數據是判斷這期間航天器的狀態的唯一渠道。”趙鳳才向記者介紹,“這是中國的首次遙操作,風險伴隨著任務的進程,我們要實時進行監視和判斷,發現異常,及時處置,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測控工作的可靠性。”
與二樓飛控大廳相比,四層的遙操廳的任務氛圍似乎更緊張一些。這個被稱為“月球車大腦”的地方,38萬公里外,月球車每行進一步都離不開這裡的控制。第二排就坐的工程師于天一正在為月球車規劃路線。“月球車在月球上首先要感知環境,月面地形建立可以説是基礎,我們要先把月球車拍攝的二維圖片轉化成三維地形,月面上的每一個坑、每一塊石頭我們都要精確描述出來,比如一個坑有多深、多寬,石頭有多高、多大等等,只有準確建立起地形,我們才能對月球車行進路徑進行規劃,規劃好路徑之後,我們再根據路徑編寫控制指令,實現對月球車的控制。”于天一告訴記者。“幾個月前,我們與月球車産品正樣進行無線聯試,當我們第一次向月球車發出行走指令時,所有人屏著呼吸,當看到月球車按照我們的指令行走起來,大家都特別激動,用中心周建亮總師的話講‘月球車的一小步真是我們北京中心的一大步!’”
對於天一而言,最大的遺憾是平時陪伴家人太少。而這樣的遺憾,幾乎發生在每一個航天人身上。
接到嫦娥三號任務後,指控室副主任李敬立刻在辦公室支上一張床,“沒的説,以辦公室為家的日子又來了”。他告訴記者“硬體是飛控系統的支撐平臺。”為了保障這個平臺的穩定可靠,技術人員早已習慣了沒有休息日的生活,他們對自主研發的測控硬體平臺集中監控系統進行了升級,增加了長管任務硬體系統的獨立監控功能,完善了報警過濾機制,加強了對存儲子系統的狀態監控,提高了監控自動化程度。
“有人笑稱我們的工作狀態是‘沒日沒夜’。但是,只要我們多一份責任,系統和設備就少一份隱患。”李敬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