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22日電(記者 江國成)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積極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繼續深入實施區域發展戰略,完善並創新區域政策,縮小政策單元,重視跨區域、次區域規劃,提高區域政策精準性。明年區域發展工作的重點是什麼?為什麼要縮小政策單元,提高區域政策精準性?記者就此採訪了有關部門。
完善區域政策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
全面調動全體勞動者創業、創新、創造的積極性,深入實施對外開放和合作,通過“承力借勢”提高配置資源和要素的能力,拓展發展空間,實施更具針對性的區域政策是挖掘我國經濟增長潛力,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為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徐紹史近日表示,2014年,將加快制定優先推進西部大開發的政策性文件,啟動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擴大退牧還草範圍。加快出臺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統籌推進全國老工業基地和城區老工業區更新改造,促進全國資源型城市和獨立工礦區轉型發展。全面落實中部崛起戰略,加快中西部地區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和産業園區建設。支持前海、南沙、橫琴、平潭等重大平臺建設,抓緊制定促進海洋經濟發展的政策。
同時,我國將打破行政區劃限制,推進沿海、沿江、沿邊、沿路橋的軸線開發,帶動更大範圍的腹地發展。依託長江黃金水道建設中國經濟新支撐帶,推進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支持武漢、長株潭、環鄱陽湖等長江中游城市群一體化發展。促進中原經濟區加快發展。深入推進首都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加快環渤海地區轉型升級。推動雲南、廣西等地向南亞、東南亞開放,支持西北地區向西開放,著力培育中西部地區新的經濟支撐帶。
為增強欠發達地區發展能力,按照發展改革委的部署,我國明年還將推進對口支援,支持西藏、新疆和四省藏區等跨越式發展,落實扶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規劃和政策,實施好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
以區別對待等原則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地區經濟司司長范恒山説,國家基於地方實際,立足於發揮地區比較優勢出臺的區域規劃等政策措施,可以優化産業發展的區域佈局,通過合理佈局實現合理分工,一體發展,一定程度上避免産業雷同和由此形成的惡性競爭。
他表示今後要把實行區別對待作為完善區域政策體系的基本方向。分類指導、區別對待是區域政策的實質和核心。中國之大,與歐洲面積相差不多;地區差別之大,遠超過歐洲,而歐洲整體和各國家都有分類指導的區域政策。在中國搞“一刀切”政策最容易制定,但也是最不負責任的政策。要在準確把握國家戰略方向的前提下,充分考慮各地的具體差距和實際要求,制定不同的政策,真正實現一區一策。
他認為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內容。不僅有利於經濟發展,更關係到社會公平、社會穩定。要通過體制創新和法律保障,實現不分區域、城鄉、工農、公私、貧富,一視同仁地實施財政、金融等公共政策;要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基本公共服務投入力度,推進教育、衛生、就業、社保等公民享有的同權化;要加大水、電、路、氣、房等民生工程建設投入,讓不同地區的人民群眾享有大體相當的公共基礎設施服務。
范恒山説,今後,要把促進重點地區加快發展作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主要路徑。促進條件較好地區的輻射帶動和引領示範作用,加快欠發達地區的發展,把地區發展中的“短板”補齊。
他認為,從産業發展的角度來看,下一步要把優化生産力佈局,推進經濟結構特別是産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作為制定和實施區域戰略和政策的一個重要依據,為應對産能過剩問題作出貢獻。
區域經濟政策增強國家經濟實力
范恒山説,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開始,針對日益拉大的地區差距,國家著力研究和實施區域發展戰略,並逐漸形成了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和鼓勵東部沿海地區率先發展為基本內容的“四大板塊”的地區發展戰略。
從2006年起,我國以打破行政板塊推動、促進經濟區發展為導向,運用區域規劃和方案打造了一批跨省區、跨流域、跨行政區的經濟區和經濟帶,如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原經濟區、成渝經濟區、北部灣經濟區等。
為加快相對貧困地區和其他特殊區域的發展,我國制定了針對性很強的區域經濟政策,涉及西藏、新疆、內蒙古、寧夏、廣西等少數民族地區。
另外,我國陸續建立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重慶兩江新區、舟山群島新區、廣州南沙新區、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橫琴粵港澳合作示範區、連雲港東中西合作示範區、琿春國際合作示範區、上海自貿區,以促進區域發展,為改革開放的重要政策試點、試驗、示範。
范恒山説,我國一系列區域戰略與政策的實施促進了區域協調發展,增強了經濟整體活力,區域增長格局已出現重大轉變。2007年西部地區的增長速度首次超過東部地區。從2008年起,中西部地區增長速度全面超過東部地區,今年仍然保持了這一勢頭。地區間發展差距正在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