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新華網評:讓科技創新在市場的“沃土”中不斷結出碩果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年01月10日 20時24分   來源:新華網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月10日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指出,要通過深化改革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除基礎性、戰略性、前沿性研究和重大關鍵共性技術攻關,政府要重點加大支持外,其他科技創新活動在研發方向、資源配置和經費使用、項目評審以及成果評價和應用等各個環節,都要放手讓市場“説話”,讓科技創新在市場的“沃土”中不斷結出纍纍碩果。

    李克強總理的講話再次向我們表明,在科技創新上,政府、市場分別應該扮演何等角色。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也是開啟“中國夢”的一把至關重要的鑰匙。正如總理在講話中所言,面對世界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歷史性交匯、搶佔未來制高點的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面對國內資源環境約束加劇、要素成本上升、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的挑戰,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驅動的傳統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過去在中低端産品上形成的競爭優勢也在逐漸減弱,我國經濟增長已進入從高速到中高速的“換擋期”,必須依靠科技創新。只有依靠科技創新,才能有力推動産業向價值鏈中高端躍進,才能更多培育面向全球的競爭新優勢,才能有效克服資源環境制約。我國已到了必須更多依靠科技創新引領、支撐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新階段。

    但是長期以來,由於政府在科技創新中角色錯位,尤其是一些政府用行政手段大包大攬、直接接入或干預科技創新活動,統得過多,管得過嚴,該管的沒管好,不該管的越位了。這種做法導致的直接後果是,一方面抑制和抹殺了部分科技創新者的激情、思想;另一方面,大量的所謂科技創新成果,由於不適銷對路、脫離實際,尤其是那些政府“長官意志”“拍腦袋”定項目的科技成果,儘管耗費了大量的人財物力,結果“剛剛出生就夭折”,很難轉化為現實生産力。加之,現在一些科研工作者,缺少調查研究,“坐書齋而論道,孤幽然而居象牙之塔”,為了發表論文,為了完成任務而搞所謂的科研項目,不管有沒有用,只要成果一旦獲獎,便大功告成,多數隨之被“束之高閣”。有人戲稱為“科研成果的鑒定成了成果的終局和墳墓”。

    科技創新是手段,成果轉化才是目的。尤其是我國目前正處於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決定性階段,因此,必須抓好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怎麼融合?怎麼讓科技創新成果能更加適銷對路,而不是“一齣生就夭折”?解決的根本辦法就是改革。“惟有改革,才能破除阻礙創新的思想藩籬;惟有改革,才能衝破制約創新的體制機制。”

    這裡的改革,主要指的就是面對科技創新,政府與市場應該尊重規律,各司其職,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具體而言,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完善創新激勵政策、營造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上來,發揮好“推手”的作用,為科技創新之樹“施肥增養”。研發方向、資源配置和經費使用、項目評審以及成果評價和應用等環節,都要放手讓市場“説話”。正如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重要論述,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事實證明,市場配置資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

    市場的活力是無窮盡的。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一規律。我國目前正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破解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推動這一戰略,重中之重就是要靠科技創新。而要讓科技創新發揮最大作用、最大效率,最好的辦法就是充分發揮市場這一杠桿作用。也就是説,只有通過深化改革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讓市場充分走到前臺,才能充分激發各類主體參與創新活動的積極性,才能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産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科技創新才能結出纍纍碩果。(王勉)

 
 
 相關鏈結
· 從科技獎勵五大“關鍵詞”看我國科技創新能力
· 專訪王楠林:加強科技創新 提升“中國創造”影響力
· 氣象部門推動科技創新一週年回眸:傾聽科技脈動
· 國家海洋局召開海洋科技創新總體規劃座談會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