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領導活動>> 論述
 
華建敏在部分省份就業再就業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12月07日 10時51分   來源:國務院辦公廳

華建敏國務委員在部分省份
就業再就業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2007年11月8日)

    黨的十七大是在我國改革發展關鍵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全面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努力實現十七大確定的奮鬥目標和各項任務,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首要的政治任務。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必須緊密聯絡本地區、本部門實際,著力解決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使發展的成果更多地體現在改善民生上。我們召開這次會議的主要議題,就是深入學習領會十七大精神,以落實《就業促進法》為契機,認真總結經驗,明確前進方向,開創就業再就業工作新局面。下面,我講三個問題:

    一、五年來全國就業再就業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並把社會就業比較充分列入其中,確立了做好新世紀新階段就業再就業工作的方針政策。本屆政府組成以來,認真貫徹落實十六大精神,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施政理念,始終把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做出了一系列決策部署,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就業再就業工作進入了改革開放後最好的時期,為深化體制改革、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這五年,是就業總量穩步增長的五年,是就業結構不斷優化的五年,是就業形勢保持基本穩定的五年,也是就業人口受益最多的五年。

    (一)實現了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良性互動。1998年至2002年,我國年均新增就業崗位不到800萬,就業問題成為老百姓關心、各方面關注的突出矛盾。2003年以來,各級政府在推進改革發展和調整産業結構中,把改善就業環境和增加就業崗位作為重要職責,積極探索有利於擴大就業的經濟發展方式。五年來,我國城鎮每年新增就業崗位都超過900萬,2006年達到1184萬,今年有望達到1200萬。2002年至2006年,我國城鎮就業人口占全國就業人口的比重由33.6%上升到37.1%,鄉村就業人口所佔比重則由66.4%下降到62.9%;第一、第二和第三産業就業人員的比重由50:21.4:28.6轉變為42.6:25.2:32.2;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4.0%至4.3%的較低水平。在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增長進入高峰期的形勢下,在勞動力總量矛盾和結構性矛盾突出的情況下,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確實來之不易。

    (二)完善了積極的就業政策體系。2003年以來,我們開始實施具有中國特色的積極就業政策,並取得了很大成效。2005年,在對政策運行進行總結評估的基礎上,國務院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的通知》(國發[2005]36號),使原有的積極就業政策得到進一步延續、擴展和充實。各部門配套出臺了專項扶持政策,包括支持下崗失業人員自謀職業的免徵稅費和小額擔保貸款政策,鼓勵企業吸納下崗失業人員的社會保險補貼、減免稅費和小額信貸政策,政府投資開發公益性崗位優先安置大齡就業困難人員的政策,提高靈活就業人員就業穩定性的社會保險補貼政策,鼓勵國有大中型企業主輔分離和輔業改制、分流安置富餘人員的免徵所得稅政策,免費開展職業介紹和提供一次性職業培訓補貼政策等。這些政策的含金量是很高的,使更多的勞動者得到了實惠。2003年至2006年,共有2000多萬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其中就業困難人員有500多萬人。積極就業政策的成功實施,對於擴展就業再就業門路和穩定就業形勢,對於提高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和改善基本生活,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三)健全了城鄉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各地區各部門按照統籌城鄉就業的要求,初步形成了市、區縣、街道(鄉鎮)、社區四級公共就業服務網絡,努力為城鄉各類勞動者提供有效服務。五年來,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已累計介紹勞動者成功就業5800多萬人次;全面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工作,實現了大學生就業率基本穩定、就業人數進一步增長的目標;推行農民工“就業、培訓、維權”三位一體的工作模式,使農民工就業環境明顯改善,工資性收入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已達60%。特別是各地普遍開展了以“送崗位、送技能、送政策、送服務”為主要內容的再就業援助活動,重點幫扶零就業家庭解決就業困難。截至今年9月底,全國已有81萬戶零就業家庭實現了每戶至少一人就業,佔零就業家庭總量的95.7%。與此同時,勞動預備制培訓、再就業培訓、創業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在職培訓全面展開,高技能人才培養考核、崗位使用、合理流動、社會保障和表彰獎勵機制逐步建立。2004年至2006年,全國共培養新技師近60萬人。

    (四)建立了勞動權益維護和保障機制。五年來,各地區各部門圍繞建立和諧勞動關係,加大了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推進勞動合同制度三年行動計劃,建築業、餐飲業勞動合同簽約順利開展,貫徹實施《勞動合同法》的配套政策意見也在抓緊制定。解決企業工資拖欠工作成效顯著,調節和提高低收入職工工資水平力度加大,已有27個省(區、市)建立了工資支付保障制度。這幾年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的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專項檢查、清理整頓勞動力市場秩序、職業安全衛生情況監督檢查、整治非法用工和打擊違法犯罪等專項行動,有力地維護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和社會穩定。尤其需要指出的是,2006年年初《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國發[2006]5號)的印發,標誌著我國農民工工作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近兩年來,我們著力辦好農民工熱切期盼的十件實事,推進事關長效機制的十項制度建設,在解決農民工工資偏低和拖欠問題、規範農民工勞動管理和保障農民工勞動安全、搞好農民工就業服務和培訓、推進農民工參加工傷和醫療保險、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問題等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

    (五)強化了勞動保障法制建設。這五年裏,一系列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先後出臺,使勞動保障工作更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特別是經過大量深入細緻工作出臺的《就業促進法》,第一次將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寫入法律,堅持“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從法律上確立了促進就業再就業的政策體系、制度保障和長效機制,明確了就業援助和公共就業服務制度,還對實現公平就業,消除就業歧視,保障各類群體的平等就業權利做出了具體規定,為進一步解決好艱巨而複雜的就業問題提供了切實有力的法律保障。《就業促進法》的公佈施行,標誌著我國在建設以《憲法》為依據,以《勞動法》為基礎,以《就業促進法》、《勞動合同法》和正在起草的《社會保險法》為主幹,以相關法律法規為配套補充的勞動保障法律體系方面,又邁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也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就業再就業工作面臨的嚴峻形勢。我國有13億人口,是世界上人口和勞動力最多的國家。我們不同於發達國家,他們主要面臨青年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也不同於其他轉軌國家,他們主要面臨轉軌帶來的結構性失業和再就業問題;還不同於其他發展中國家,他們主要面臨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問題。我們所面臨的是企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和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同時出現的“三峰疊加”局面,這是世界上任何國家都未曾有過的。當前和今後較長時期,我們必須堅持實施促進就業的長期戰略和積極的就業政策,努力處理好勞動力供求總量和就業結構的關係,解決好城鎮就業壓力加大與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加快的矛盾,協調好城鎮新成長勞動力就業和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問題,始終不渝地把擴大就業作為一項戰略任務抓緊抓好。

    二、深刻認識擴大就業的重要性和規律性

    黨的十七大基於我國仍然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適應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對“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做出了部署。把鼓勵創業、支持創業擺到就業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這是在總結我國近年來就業工作實踐,深入認識擴大就業規律,科學分析就業形勢的基礎上做出的決策。認真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進一步做好就業再就業工作,必須在思想上牢固樹立三個理念。

    首先,勞動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勞動創造了人類世界,勞動推進了歷史發展,勞動是一切社會財富的源泉。尊重勞動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思想,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馬克思説過:“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要説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恩格斯也説過:“沒有一個生産者階級,社會就不能生存”。我們黨和政府歷來尊重勞動、尊重勞動者、尊重勞動價值,這是履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所決定的。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重大方針,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尊重勞動的思想;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強調“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收入、企業收入和政府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發生較大變化,促進了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近些年也出現了一些值得重視的問題。2002年到2006年,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由62.1%下降到57.1%,企業收入比重由20%上升到21.5%,政府收入比重由17.9%上升到21.4%。居民收入比重下降,使消費對國民生産總值增長的貢獻率從43.6%下降到38.9%。今後一個時期,我們要實現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必須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居民收入和勞動報酬增長與國民經濟和企業效益同步增長。

    第二,就業是經濟社會發展諸多問題中的核心問題。國計圍繞民生轉,就業是民生之本。對每一個勞動者來説,就業是他們賴以生存、融入社會、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手段,也是他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基本條件。從經濟學的意義講,就業關係到勞動力要素與其他生産要素的結合,是生産力發展的基本保證。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就業關係到億萬勞動者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是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基礎。實現十七大提出的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社會就業更加充分的目標,特別要注意把握好三個問題:一是努力把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過程轉變成促進就業持續擴大的過程。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我國GDP一直保持高速增長,而全社會就業彈性系數在一個階段裏卻呈現下降趨勢。可見,西方經濟學中的“奧肯定律”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解決中國的就業問題不能單純依靠高速度和高投資,必須創造有利於擴大就業的經濟發展模式,必須形成適合我國國情的多元化就業格局,必須逐步把人口優勢轉變成高質量的人力資源優勢。我們需要探索實現經濟發展與促進就業良性互動的途徑,避免出現高增長、低就業的現象。二是努力把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變成對就業拉動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和市場化加快發展階段,需要我們統籌兼顧處理好調整産業結構、推進技術進步和擴大就業容量的關係。這就要求我們在抓好製造業優化升級的同時,注重發展就業容量大的服務業;在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産業的同時,注重提升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競爭力;在繼續壯大國有經濟和大企業綜合實力的同時,注重發展個體私營、外商投資、股份合作等多種所有制經濟。2002年至2006年,我國城鎮公有制單位就業人員年均減少269萬人,而非公有制經濟就業人員年均增加1100萬人,非公有制經濟已經成為新增就業崗位的主渠道。我們還要充分發揮中小企業在吸納勞動力就業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勵發展非全日制、臨時性、季節性、彈性工作等靈活就業形式。三是努力把城鄉二元經濟轉換的過程變成統籌城鄉勞動力就業的過程。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一個典型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國家。實現統籌城鄉發展的過程,實質上就是消除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過程,而統籌城鄉就業就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口。目前,全國2億多農民工已成為産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統籌城鄉發展、解決“三農”問題、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主要力量,今後還將有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需要轉移就業。值得重視的是,1980年以後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已超過1億人,農民工群體正在由亦工亦農兼業為主向全職從事非農就業為主轉變,由在城鄉雙向流動向更多融入城市轉變,由主要為謀求生存向注重追求平等轉變。從已經完成工業化和城鎮化國家的經驗看,我們必須在切實解決老一代農民工問題的同時,著力研究解決好新生代農民工的利益需求問題。

    第三,要把擴大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任務。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黨和政府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兩件事:一是13億人要吃飯;二是8億人要飯碗。沒有飯碗就沒有收入,吃飯就沒有保障。我們既要看到解決就業問題的長期性和艱巨性,也要看到做好就業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和政府始終把發展生産力作為第一要務,實行促進就業的長期戰略和政策,注重發揮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推動國民經濟近30年持續高速增長。今後五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千方百計擴大就業至關重要,我們想問題、訂規劃、做決策都要樹立就業優先的觀念,真正把解決就業問題擺上重要位置。各級政府要繼續強化在擴大就業、控制失業、健全工作機制和保障財政投入等方面的責任,堅持實行“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建立面向全體勞動者的就業促進制度和再就業援助制度,統籌做好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和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工作,使各類勞動者各盡所能、按勞取酬、安居樂業。這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體現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體現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也體現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要求。

    這三個重要的理念,是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具體體現和必然要求,我們在今後工作中必須長期堅持。近些年來,各地區各部門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重視抓好就業再就業工作,在實踐中大膽探索就業工作的規律,創造和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這些寶貴經驗可以概括為“四個到位”。

    一是認識到位。各級政府和各有關部門始終堅持把擴大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目標,實施發展經濟與促進就業並舉的政策措施;堅持通過深化勞動就業制度改革完善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保證勞動者擇業自主權和單位用人自主權;堅持為城鄉各類勞動者提供公平的就業機會,消除對農民工的就業歧視;堅持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人力資源市場,促進勞動力按照市場需要自由流動和配置。認識到位,促進了責任落實到位。一些地方強調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強化目標責任、工作考核、業績評價體系建設。廣東省把“擴大與促進就業”列為十大民心工程之一,建立問責和考評表彰制度;湖北省把政策落實程度、就業工作進度、群眾滿意程度作為政府工作的評價標準,將就業再就業工作目標任務的完成情況與單位和幹部評先進、獎勵、考核和晉級挂鉤;貴州省由組織部門牽頭制定具體考核體系,做到責任硬化、任務量化、指標細化。這些做法值得各地學習借鑒。

    二是政策到位。這幾年,我們基本形成了積極的就業政策體系,主要包括實行擴大就業的宏觀經濟政策,面向就業困難人員的再就業扶持政策,強化就業服務培訓的勞動力市場政策,擴大就業和減少失業的宏觀調控政策,以及與促進就業聯動的社會保障政策等。這套政策體系的形成,是各地區各部門工作實踐經驗的結晶,也凝聚著各方面同志們的心血。最重要的是,我們狠抓政策落實,務求取得實效,在實踐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從調查研究、政策設計,到形成文件、做出部署,再到片會推動、總結交流、督促檢查等,環環緊扣,層層推進,步步深入,對於推動就業再就業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説,近幾年就業再就業工作做得好、老百姓得到的實惠多,就是因為我們下決心解決了抓而不實、抓而不緊、抓而不力的問題,認真把黨的方針政策、各項部署和具體工作目標落到實處。集中力量辦好老百姓希望幹的事,應該成為我們工作的重要指導思想。

    三是幫扶到位。各地區各部門連續開展的再就業援助活動的援助對象,已由最初的下崗失業人員,擴展到“4050”大齡就業困難人員,再到今天反復強調的零就業家庭等就業困難人員,使他們充分體會到黨和政府惠民政策的溫暖。各地普遍形成兩個“機制”。一個是強化部門協作,形成失業保險、低保制度與促進就業工作相互銜接、保中有促的聯動機制;另一個是強化動態管理,形成援助零就業家庭和就業困難人員就業的長效機制。許多地方政府在工作中切實做到集中精力、物力、財力,幫助最困難的群眾解決實際困難。這些經驗要在全國推廣。

    四是服務到位。經過幾年來的努力,公共就業服務已成為幫助城鄉勞動者就業的重要途徑。服務體系不斷健全,服務內容更加豐富,服務質量穩步提高,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逐步形成。各地每年都組織開展再就業援助行動、春風行動、大學生就業服務、民營企業招聘周等專項行動,將公共就業服務與不同勞動者在不同時期的服務需求緊密聯絡起來,提高了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街道社區基層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的建設取得顯著進展,創建充分就業社區工作不斷推進,有力地將政府的公共服務直接送到了勞動者身邊。需要指出的是,聯席會議各成員單位加強協調配合,開展調查研究,組織專項行動,落實完善政策,為促進勞動者就業和創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各部門特別是基層財政、稅務、銀行、工商等部門增強服務意識,簡化工作程序,縮短辦事時限,為勞動者就業提供了便捷通道。各級工青婦組織和工商聯等團體也開展了多種多樣的促進就業和保障勞動者權益的活動。可以説,沒有各部門、各方面相互理解和支持,同心合力做好工作,沒有廣大基層幹部們勤政愛民的服務意識,就沒有今天就業再就業工作的好局面。

    三、以貫徹實施《就業促進法》為契機,全面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

    《就業促進法》是一部分量很重的民生大法。這部法律的公佈施行是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必將對建立促進就業長效機制、推動勞動保障事業全面協調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産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我們要抓住這一有利契機,通過學習貫徹實施《就業促進法》,把我國就業再就業工作推上一個新的臺階。

    第一,強化政府對就業工作的領導責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資源的配置主要是通過勞動力市場實現的。堅持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但這不等於減輕政府促進就業的責任,擴大就業和減少失業是世界各國政府執政的重要目標,也是我們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為此,《就業促進法》規定“國家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明確了各級政府在促進就業工作中的重要職責。一是在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要把就業增長和就業穩定作為重要目標,並把它作為政府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在宏觀經濟調控、經濟結構調整、重大産業佈局、確定經濟發展方式和速度時,都要通盤考慮對就業的影響和效應,統籌協調不同地區就業的均衡增長。二是加快建立國家勞動力調查統計和就業登記、失業登記制度,縣級以上政府要建立失業預警制度,對可能出現的較大規模失業,實施預防、調節和控制,有針對性地採取失業保障措施,完善失業保險制度,把失業率控制在可承受的範圍內。三是強化統一領導、分工協作的工作機制。鋻於就業工作的複雜性和艱巨性,《就業促進法》規定建立全國促進就業工作協調機制,研究就業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協調推動全國的促進就業工作,並明確勞動行政部門具體負責這項工作。四是強調促進就業是公共財政投入的重要方向。各級政府必須實行有利於促進就業的財政政策、稅收政策、信貸政策,鼓勵企業增加就業崗位,扶持失業人員就業,支持勞動者自主創業,實現創業帶動就業的良性循環。

    第二,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就業促進法》把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上升到法律要求,並作了進一步擴展和完善。當前,最為緊迫的一項工作就是抓緊做好現行政策與這部法律的銜接。一要延續。要按照《就業促進法》的規定,確保積極的就業政策繼續實施,給廣大勞動者吃個定心丸。希望勞動保障部和聯席會議成員單位抓緊研究,儘快提出意見。二要擴展。相對於現行政策而言,《就業促進法》規定的內容和範圍更廣,要求的層次更高,特別是職業培訓、職業介紹、鼓勵自主創業和就業援助的有關政策,需要通過實施這部法律使之長效化、普惠化。三要規範。我們了解到一些地方和勞動者反映,現在有的政策程序過於複雜,影響效果。我們制定政策的目的是為了讓勞動者受益,必須在具體操作上簡便易行。希望各地區各部門在《就業促進法》與現行政策銜接中,認真查找不足,完善政策內容,簡化辦事程序,規範操作辦法,使廣大勞動者放心滿意。

    第三,加強就業服務和管理,培育和規範人力資源市場。首要的是抓好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各地要按照《就業促進法》的要求,進一步完善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加強基層勞動保障工作平臺建設,充分發揮街道、社區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的作用。這幾年,奮戰在一線的、特別是街道社區就業服務工作者做出了很大貢獻,成為一支保障民生的重要隊伍。地方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並加強這支隊伍的建設,將就業服務工作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加強公共就業服務設施建設,保障就業服務工作高效運轉,使勞動者享受到優質服務。同時,要規範發展人力資源市場,加強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網絡及相關設施建設,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人力資源市場信息服務體系,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行為。促進勞動者公平就業,是《就業促進法》舉起來的一面旗幟,也是法律制訂過程中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特別要注重保護婦女、殘疾人、農村勞動者、乙肝病毒攜帶者等各類群體的平等就業權利,落實對特殊困難群體的優惠政策和保護措施,從根本上禁止就業歧視。

    第四,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教育培訓制度。1996年出臺的《職業教育法》,從規範發展職業教育的角度,對職業教育體系、實施條件和保障措施等做出明確規定。《就業促進法》又從提高勞動者就業能力、促進就業的角度,進一步明確了政府、企業、院校和培訓機構以及勞動者在職業教育培訓中的職責,確立了以就業前培訓、在職培訓、再就業培訓和創業培訓為主體的勞動者終身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在這個方面,應主要抓好四項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勞動預備制度,對有就業要求的城鄉初高中畢業生開展以初級技能為主的勞動預備制培訓,幫助他們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或掌握一定的就業技能。二是大力開展以創業帶動就業,在幫助有創業願望的城鄉勞動者提高創業能力的同時,組織開展項目開發、創業指導、小額信貸、創業諮詢、企業孵化等創業服務,為他們自主創業提供必要的扶持和幫助。三是加快高技能人才培養,依託高級技工學校、技師學院、高等職業院校等高技能人才培養機構和大中型企業,加快培養企業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有條件的地方,還要加快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提升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整體水平。四是繼續做好失業人員就業培訓和農村勞動者轉移培訓,加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幫助他們提高職業技能。各級政府要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切實把現有政策落實好。

    第五,完善面向所有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援助制度,及時幫助零就業家庭解決就業困難。實施《就業促進法》,必須在幫扶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上取得更大成效。在具體工作中要做到“三個強化”。一是強化援助的針對性。要依託街道、社區基層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完善零就業家庭申報認定制度,規範審核認定程序,根據不同困難人員和家庭的實際情況建檔立案,開展有針對性的就業服務和援助工作。二是強化措施的規範性。要將行之有效的措施和辦法制度化,不斷規範援助的方式和手段,採取稅費減免、貸款貼息、社會保險補貼、崗位補貼等辦法,通過設立公益性就業崗位等途徑,幫扶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三是強化機制的長效性。年底前要力爭基本解決城鎮零就業家庭的就業問題,並在此基礎上逐步探索建立動態管理、動態援助的工作機制,力爭出現一戶、解決一戶,推動就業援助制度長效化。

    當前,最重要的就是統籌考慮《就業促進法》與《勞動合同法》的貫徹實施工作。這兩部法律都將於明年1月1日正式施行,各地區各部門要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週密細緻地做好實施前的各項準備。需要指出的是,《勞動合同法》公佈以來,在社會各界引起了積極反響。普遍認為,這是一部建立和諧勞動關係之法,是一部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之法。要把握好正確的輿論導向,全面理解、準確宣傳《勞動合同法》,特別要將社會關注的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等條款作為重點,及時消除目前存在的一些誤解和疑慮。要通過廣泛深入的宣傳和培訓,使廣大勞動者掌握這部法律的具體規定,自覺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所有用人單位都要切實轉變勞動用工觀念,完善規章制度,規範用工管理,加強基礎工作,嚴格依法辦事。各級勞動保障監察部門要加大工作力度,暢通投訴舉報渠道,嚴肅查處違法行為。對個別用人單位違反法律法規、進行大規模裁員的,要及時糾正和處理。各級勞動爭議處理機構也要及早制定工作預案,增強化解矛盾糾紛的預見性和主動性,切實提高勞動爭議處理效率,做到快立、快調、快審、快結。總之,貫徹實施好這兩部法律,要圍繞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重點抓好政策銜接、法規制定、隊伍培訓、輿論宣傳及督促檢查這五件事。檢驗這項工作的成效主要有三條標準:一是基層勞動保障系統幹部隊伍能夠熟練掌握這兩部法律的主要內容和要求,培訓一批知法、懂法、善於執法的骨幹隊伍。二是廣大勞動者全面了解這兩部法律的精神實質,政府部門進一步明確了促進就業和勞動監察的重要職責。三是推廣一些地方和單位近年來做好就業再就業工作、加強勞動用工管理的好做法,宣傳一批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和依法維權的典型經驗,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做好促進就業再就業和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工作。

    現在距離年底還有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各地區各部門都要以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為動力,採取強有力的措施確保完成全年就業再就業工作目標任務。年底前要重點抓好四件事。一是切實做好城鎮就業困難人員特別是零就業家庭的就業援助工作。這項工作進展不平衡、不穩定,個別地方還有差距。各地要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堅決完成中央提出的“年底前基本解決零就業家庭就業問題”的目標,這個決心不能動搖。二是妥善解決關閉破産企業職工安置和下崗職工並軌遺留問題,並統籌做好高校畢業生和退伍轉業軍人就業工作。這是關係到社會和諧穩定的大事,一定要高度重視並認真抓好。今年不少地方黨委、政府決定,將財政超收拿出較大部分用於勞動和社會保障方面,特別是一次性解決歷史遺留問題。這種做法很好,體現了執政為民,對職工負責到底的精神。各地都要抓住經濟發展勢頭好、財政超收的契機,多解決一些歷史遺留問題。三是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工作,著力解決執行合同約定、工資福利發放、過度加班加點、勞動作業環境、安全生産工作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對惡意拖欠工資、非法使用童工、職業危害嚴重等事件,要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決不手軟。四是抓緊安排好明年的就業工作。努力實現城鎮新增就業人員1000萬、再就業500萬、援助就業困難人員就業100萬、城鎮登記失業率4.5%的工作目標。

    做好就業再就業工作任務繁重,責任重大,使命光榮。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振奮精神、紮實工作、開拓創新,努力開創就業再就業工作的新局面!

 

    最新|活動|出訪|會議|論述|圖片

 
 
 相關鏈結
· 華建敏:為留守少年兒童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
· 華建敏出席2007年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並致辭
· 華建敏:貫徹十七大精神做好農村人口和計生工作
· 華建敏出席全國貫徹實施突發事件應對法電視電話會議
· 華建敏出席第四屆中歐政府管理高層論壇開幕式並致辭
· 華建敏出席"中國社會保障論壇"第二屆年會開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