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切的勉勵 激情的奉獻
——胡錦濤總書記重要批示在大學生“村官”中引起強烈反響
新華社北京12月22日電 (新華社記者李亞傑 )結束一天忙碌的工作後,北京市門頭溝區永定鎮壩房子村黨支部書記助理兼團支部書記周倍良,又在想著前些日子寫給胡錦濤總書記的信——
“敬愛的胡錦濤總書記:我們是團中央等部門在全國範圍內評選出的首屆‘中國十佳大學生村官’。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向您寫信,彙報在投身新農村建設火熱實踐中取得的成績……”
這封信寄往中南海不久,胡錦濤總書記在信上作出重要批示,稱讚十佳大學生“村官”的創業激情和奉獻精神難能可貴,要求有關部門加強與大學生“村官”的聯絡,對他們提出的關於完善大學生“村官”工作長效機制的建議進行研究。這是對全國大學生“村官”的巨大鼓舞,為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
2008年10月27日,由共青團中央網絡影視中心等聯合發起的首屆“中國十佳大學生村官”評選活動揭曉,周倍良獲此殊榮。2006年清華大學法學院畢業的他,放棄高薪律師職位來到壩房子村,利用所學的法律專長,代理村集體訴訟,替村集體挽回經濟損失50萬元,被群眾稱為“農民律師”。
在互相交流、熟悉的過程中,當選的大學生“村官”萌發了給胡錦濤總書記寫信的衝動:“近年來,大學生‘村官’的成長得到了黨中央的高度重視與關心,我們要向總書記説説來自田間地頭的心裏話。”
當得知總書記收到信件並作出重要批示,寫信的大學生“村官”激動得心怦怦直跳,大家在電話裏互相表示,一定不辜負總書記的殷切期望。周倍良説:“在那一刻,我深深地感悟到兩年前選擇大學生‘村官’的道路沒有錯。”
大學生到農村去,不僅是實現與祖國共奮進、與時代齊進步、與農村共發展的價值觀的重要途徑,也是時代的呼喚、農民群眾的期盼,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需要。
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是黨中央作出的一項具有長遠戰略意義的重要決策。經中央同意,中央組織部等部門決定,從2008年開始,用5年時間選聘10萬名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
隨後,中央組織部會同教育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召開座談會,要求認真做好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工作,切實抓好上崗教育培訓,制定和落實激勵保障政策。
2008年10月,根據選聘計劃,按照東、中、西部地區不同標準,中央有關部門撥付了年度中央財政補助資金和一次性安置費,確保大學生“村官”順利開展工作。
聲勢大、動員廣、熱情高。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工作,在神州大地蓬勃開展。
——各省區市黨委成立專門工作機構,黨委常委會專題研究選聘工作方案。組織、人事部門充分發揮牽頭抓總、協調服務作用,選聘工作有序有效推進。
——各地嚴格執行中央政策規定,按照自願報名、資格審查、考試、考察、體檢、公示、決定聘用等程序遴選確定選聘對象。
——各地選聘工作結束後,通過各種形式組織開展崗前培訓,使大學生到農村後儘快進入角色。江西省舉行“從井岡出發”宣誓儀式,組織710名新選聘的大學生“村官”向革命烈士敬獻花圈,莊嚴宣誓,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各地堅持超前謀劃,著眼于大學生“村官”跟蹤培養管理,制定出臺一系列政策規定。北京市規定大學生“村官”補貼第一、第二、第三年平均每人每月分別為2000元、2500元、3000元。湖南各縣級婦聯重點聯絡和服務女大學生“村官”,設立“熱線電話”。
舉目神州、放眼祖國,在中央的號召下,一個關心、支持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工作的良好社會氛圍正在形成,到農村基層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成為一代青年學子的不懈追求和遠大志向。
截至2008年10月底,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已選聘7.8萬名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遠遠超出原定選聘2萬名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的計劃。
“我願意到最基層的農村去磨煉心性,去鍛鍊能力,在農村這片孕育希望的土地上奉獻青春和年華。”北京大學本科畢業生楊順祥信心滿懷。
根植大地攬風雨,海納百川托紅日。
這些充滿理想、充溢激情、充盈活力的青年學子走進田間捲起褲腿就成了地道的農民。他們有的充當農業技術員,帶領農民發展致富;有的搭建現代信息平臺,創新農村發展模式;有的擔任“農民律師”,用法律武器維護農民權益;有的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活躍農村文化生活。他們被農村群眾親切稱為“村裏的年輕人”“村裏的大學生”“咱們的領頭人”——
5年前,柳波還是一個在大學裏風華正茂、刻苦學習的學生,如今,他是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城關鄉老韓陵村黨支部書記,把青春和汗水灑在人民公僕焦裕祿曾經奉獻的土地上。
老韓陵村地勢較高,抗旱全靠機井。柳波帶領村幹部,跑遍全村4000多畝耕地,進行了合理規劃。通過努力協調資金4.9萬元,新打機井12眼,維修機井8眼,徹底解決了群眾旱天澆地問題。機井出水那一天,柳波舀起一碗水一飲而盡:“咱村的水可比礦泉水還要甜哪!”
柳波用一片赤子丹心溫暖著老百姓,老百姓也用真摯情感支持著柳波。鄉里來考核幹部,廣播裏通知去30個村民,結果一下子去了100多名,群眾擔心上級把柳波調走,紛紛懇求鄉領導把柳波留下來:“柳支書,你可不能走啊,你一走咱村裏可沒有主心骨了啊!”柳波激動地説:“我不會走,我還會和大家一起生活下去。”説完,柳波已淚滿衣襟……
“愈是艱苦的地方愈需要人才,愈能鍛鍊人的成長……”懷著這樣的志向和理想,清華大學法學院碩士畢業生魏華偉,來到河南省上蔡縣“艾滋病村”文樓村任職。僅用了一個多月,跑遍了17個村民小組,幫助艾滋病患者解決實際困難。
畢業于貴州省銅仁職業技術學院的張陽,于2006年9月來到貴州省銅仁市茶店鎮開天村任職,帶動10位村民進行項目領辦,從浙江引進反季節草莓進行推廣,在當地掀起了種植草莓的熱潮;建立了“開天紫皮大蒜”蔬菜基地5000畝,初步形成“一村一品”特色産業。
河北省柏鄉縣內步鄉內三村小學建於20世紀80年代初,學校教室年久失修。“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河北青年幹部管理學院1995級本科生郭華彬來到這裡擔任黨支部書記後,給鄉親們許下承諾。他多方籌集資金,一座漂亮的村小學拔地而起。為此,鄉親們又向他伸出大拇指。
“作為一名黨員,只要黨和群眾需要,我就要堅決地往前站。”河南省漯河市源匯區幹河陳鄉毛寨村黨支部書記王紅兵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毛寨村人不多、事不少,經濟比較落後。到村裏任職後經過大量調研,決定砍好四板斧:“抓臟治村、産業富村、民生興村、機制活村”。如今,毛寨村變成了“文明村”“富裕村”“和諧村”。
……
浪花一朵,投身大海不會消逝;玉石一顆,打磨愈久光華愈燦。
江蘇省宿遷經濟開發區三棵樹鄉楊樓居委會黨支部書記兼居委會主任戈新化説:“總書記的重要批示對大學生‘村官’寄予了殷切的期望,這更加堅定了我紮根基層、建設新農村的堅定信念。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更加努力地工作。”
“總書記的寄語像一團真情的熱火溫暖了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息。激動和振奮之餘,我更深感自己肩負的責任與使命。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更加積極主動地深入基層,決不辜負總書記的殷切期望,用自己的努力實現人生價值。”擔任過四川省內江市威遠縣舖子灣鎮雙嶺村黨支部副書記的文國雲説。
目前,成千上萬的青年學子正在踴躍響應黨的號召和時代的呼喚,自覺自願投入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偉大實踐中來。
12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習近平主持召開大學生“村官”代表座談會並作重要講話。這是習近平與大學生“村官”代表親切握手。新華社記者 高潔 攝
習近平在大學生“村官”代表座談會上強調
努力使大學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幹得好流得動
新華社北京12月22日電(記者李亞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習近平今天主持召開大學生“村官”代表座談會並作重要講話。他強調,大學生“村官”是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力量,也是黨政機關培養和儲備來自工農一線後備人才的重要來源。各級黨組織和有關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胡錦濤同志關於大學生“村官”的重要批示,切實關心大學生“村官”的成長成才,著力構建大學生“村官”工作長效機制,努力使大學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幹得好、流得動。
首屆“中國十佳大學生村官”頒獎典禮在京舉行
12月28日,“中國十佳大學生村官”獲得者在《創業新農村,奉獻寫青春》倡議書條幅上簽名。當日,首屆“中國十佳大學生村官”暨“大學生村官之歌”頒獎典禮在清華大學舉行,周倍良等10人獲首屆“中國十佳大學生村官”,《擁抱大地》獲“大學生村官之歌”最佳歌曲獎。新華社記者 袁滿 攝
新華社北京12月28日電(李亞傑、郭曼桐)首屆“中國十佳大學生村官”暨“大學生村官之歌”頒獎典禮28日在清華大學舉行,周倍良等10人獲首屆“中國十佳大學生村官”,《擁抱大地》獲“大學生村官之歌”最佳歌曲獎。
頒獎典禮上,“中國十佳大學生村官”獲得者周倍良介紹了自己運用法律專業專長維護農民權益、開展法制宣傳、轉變農村風氣的感人故事。“中國優秀大學生村官”張弛講述了自己“從不被村民認可的毛頭小夥子,到鄉親們交口稱讚的‘小張書記’”付出的艱辛努力。
江蘇新政促大學生村官成長 09年選聘將超4000人
記者從會上獲悉,2009年大學生村官選聘工作將於春節後啟動,為了促進大學生村官健康成長,江蘇省選聘辦將從選聘、培養、管理、服務等方面建立健全長效機制,讓大學生下得去、待得住、幹得好、流得動。
2009年,江蘇省各市將根據基層需求增加大學生村官選聘數量,有的市甚至制定了“一村一社區兩個大學生”的目標,全省選聘總額將超過4000人。
重慶實施“萬名大學生村官計劃”
新華社重慶11月27日電(記者郭立)近日,重慶市委作出關於加快農村改革發展的決定,計劃在五年內選派1萬名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實現一村一名大學生。
《中共重慶市委關於加快農村改革發展的決定》中明確,在這選派的萬名大學生中,對其中表現特別優秀的,將優先納入鄉鎮後備幹部隊伍。爭取五年後全市所有鄉鎮領導班子至少配備1名有農村工作經歷的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