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領導活動
 
溫家寶:積極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曙光和挑戰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7月02日 12時22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7月2日電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6月11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六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會上發表講話。講話全文如下:

積極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曙光和挑戰
——在中國科學院第十六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
溫家寶
(2012年6月11日)

    今天在座的有許多老一輩科學家,也有許多中青年科學家,都是新中國科技發展的見證人和實踐者。我年輕時曾經是一名地質工程師,對科學事業非常熱愛,許多老科學家的感人事跡常常激勵著我,曾一心嚮往做一名科學家。到中央工作以後,我一直對科技工作傾注了自己的熱情。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就開始聯絡科技工作,我感到很高興,也感到責任重大。從那時起到2003年的十多年間,我一直聯絡科協,中間經歷了錢學森、朱光亞、周光召三任科協主席,並和宋健同志長期合作共事。這些年,我和許多科學家結下了深厚友誼,經常向他們請教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他們也願意跟我説心裏話。我手頭有近百封和科學家的通信,大部分是談科學技術發展和科技工作的。擔任總理近10年來,科技發展始終是縈繞我心頭的一件大事。我深知,沒有科學技術的發展就沒有中國的今天,也沒有中國的明天。我們必須依靠科學技術,依靠科學精神,才能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才能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下面,我結合這些年的親身實踐,談談對我國科技工作幾件大事的看法,與大家討論。

    第一件事是對科技體制改革的探索。

    科技體制改革的根本目標,就是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符合科技發展規律的現代科技體制,讓科技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服務,更好承擔起支撐和引領國家發展的使命。從多年實踐看,必須解決好以下幾個重要問題:一是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切實解決科技經濟“兩張皮”問題;二是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促進科技資源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三是最大限度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積極性、創造性,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四是培養人才、吸引人才,營造有利於人才成長和發揮作用的學術環境和社會環境。解決這些問題,必須系統地對我國的科技管理體制、決策體制、評價體系、組織結構、人員管理制度等,有步驟地進行改革。

    我對科技體制改革的調查研究工作,是從對“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調研開始的。1980年,在北京中關村地區發生了一件新鮮事: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春先等一批科技人員,組成了一個“北京先進技術服務部”,目標是探索在中國發展類似美國矽谷和128號公路的“技術擴散”模式。這是中關村地區科技企業最早的雛形。幾年後,中關村地區各種類型的科技企業如雨後春筍,越來越多,形成了“中關村電子一條街”。中關村的發展衝擊了舊觀念,衝擊了科技與經濟脫節的舊體制,探索了經濟與科技相結合和高技術産業發展的新路子,為科技體制改革提供了新思路。這件事在社會上引起很大震動,中央也非常重視。1987年12月,中央書記處決定,由我負責組成“中關村電子一條街”聯合調查組,對中關村進行調查研究。經過兩個月的調研,我們認為中關村的新型科技企業有三個方面值得肯定:第一,科技成果轉化為商品,解決了多年沒有解決的科技與經濟脫節問題;第二,科技人員收入普遍提高,生活得到改善,解決了企業的經濟效益問題;第三,更重要的是體制變了,死錢變成了活錢,閒人變成了忙人,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中央肯定了調查組的意見,決定建立由北京市、中科院、有關高等院校組成的中關村地區科技企業協調委員會,原則上同意籌建“北京新技術産業開發試驗區”。20多年過去了,中關村已經今非昔比。實踐充分證明,當時中央的決策是十分正確的。現在中關村已經有近2萬家高新技術企業,每年新創辦的企業超過3000家,還有100多家創業投資機構,有近200家世界500強企業的分支機構和研發中心。2011年,實現總收入1.96萬億元。中關村的企業擁有一大批核心技術,誕生了TD-SCDMA移動通信技術標準、超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甲型H1N1流感疫苗、高溫氣冷堆、基於通信的列車控制系統等一大批創新成果。

    此後數年,我經常到科研院所調查研究,幾乎走遍了中科院在北京的所有院所。1991年10月24日,我到半導體所看望黃昆、林蘭英、王守武先生,並和科學家座談。當時半導體所已開始探索改革,實行“一所兩制”和“開放開發”,取得明顯成效,正在探索科研、生産、産業結合的途徑。這次調研使我認識到,在高科技研究和産業化之間缺乏一個促進轉化的機制。要把經濟建設真正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必須解決好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機制問題。

    1996年4月12日,我到高能物理所調研,聽取對發展高科技的意見。我認識到,發展高科技與實現産業化,是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發展高科技要在國家發展戰略和産業政策引導下,更多地發揮市場作用。國防科技是高科技的重要領域,必須貫徹軍民融合、以民為主的方針。當時在科研院所進入大型企業方面,電子部六所進入彩虹集團是一個比較成功的典型,這是我們在科技體制改革上邁出的重要一步,也是經濟與科技結合的有益探索。1996年4月17日,我去那裏調研,與科技人員座談。大家反映,科研院所和企業結合,使科研院所“如魚得水”,使企業“如虎添翼”,是互利共贏的好事。

    在聯絡科技和相關調研工作中,我越來越感到必須高度重視企業的科技發展和創新。擔任總理後,我每年都多次到企業了解技術研發創新情況。國有企業、民營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傳統産業領域的企業,我都多次去過。特別是在我國遭受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最嚴重的時候,去企業會更加明顯地發現,凡是重視技術創新、掌握自主知識産權、有新技術新産品的企業,日子都比較好過。2009年4月20日,我在深圳考察了一家皮具公司。這家公司只有1600多名員工,研發人員就有100多人。在研發中心,我看到幾十名技術人員在電腦前精心設計新産品。2008年,這家公司的銷售額達3.5億元。我還看了中興公司,這是一家國內外知名的通信設備製造企業。我去時,累計申請專利已達1.7萬項。就是依靠技術創新,在國際金融危機中,企業逆勢而上。他們對我説,2009年的銷售額要增長30%。當時我有感而發,説了這樣的話:無論多麼嚴峻的形勢,無論多麼激烈的競爭,都擋不住創新的産品和有競爭力的産品;只有創新,才能抓住機遇,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只有創新,企業才能發展,國家才能興旺發達。

    科技體制改革的關鍵,就是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這是我國科技發展戰略的一個重大調整,是推進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突破口。企業是市場主體,直接參與市場競爭,對産業和産品的技術創新最為敏感。企業主導技術研發和創新,才能加快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應用,才能有效整合産學研力量,才能真正解決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問題。企業不僅要成為科技成果産業化的主體,更要成為技術研發和創新的主體。要鼓勵企業設立研發中心,鼓勵科研機構、高校與企業共建工程實驗室和技術研發平臺,鼓勵廣大科技人員以多種形式與企業合作開展技術研發創新。以應用為目的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要建立由企業牽頭實施的機制。

    條塊分割、互相封閉、科技投入效率低和資源浪費也是科技領域存在的一個大問題。1991年11月1日,我到遙感應用研究所調研,這個所在中科院是比較年輕的,但發展很快。遙感作為基礎研究的一個重點,在三個五年計劃當中都被列為重點攻關項目。就是在那裏,陳述彭先生跟我談到科技資源和科技成果的封閉問題。他説,我們發射一顆衛星代價不小,但得不到充分利用。他還談到科研項目重復安排、科研設備重復引進造成很大浪費的問題。他建議,一些實驗室、一些設備要開放,有些設備要24小時運轉。我們習慣於自成一統,下班以後把門一鎖,我的設備別人不能用,這個狀況要改變。實現資源共享和高效配置,看似是管理問題,實際上也是體制問題,必須通過深化改革來解決。

    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要處理好基礎研究、公益性研究與應用技術研究開發的關係。1992年8月21日,我到數學所、系統科學所、應用數學所調研,與科研人員座談。當時科技體制改革正在探索之中,國家科委提出要穩住基礎研究這一頭,放開應用開發這一片,叫做“穩住一頭,放開一片”。數學所的一些科研人員擔心“放開一片”後,搞基礎研究和搞應用開發的科研人員收入差距會拉大,對基礎研究造成衝擊,擔心沒有人願意潛心搞數學研究。在座談時,我講了兩者間的關係。我説,基礎科學是科學技術應用的先導和源泉。今天的基礎科學就是明天科學技術的應用。不穩住基礎科學研究這一頭,科技的應用開發就不會有後勁。但不重視科技的應用和開發,科學技術不與經濟建設緊密結合,也不能發揮科學技術第一生産力的作用,長此以往,基礎研究也不會有持久的後勁。我們不能因為強調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兩者相輔相成、相互聯絡、相互促進。“穩住一頭”使“放開一片”有堅實的基礎,“放開一片”有利於集中力量,保證重點,更好地“穩住一頭”。

    1994年10月20日,在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慶祝北京猿人頭蓋骨發現65週年之際,我去所裏看望科研人員,就社會公益性研究問題進行調研。我在座談時講,社會公益性研究是整個科學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得到重視。“穩住一頭”,包括基礎研究和社會公益性研究,就是要有穩定的研究課題、穩定的研究人員、穩定的經費來源。

    通過調查研究,我們得出了一個基本結論:基礎研究和公益性研究、高新技術及其産業、科學技術應用開發是緊密聯絡的整體,但管理體制、投入機制上都應當有所不同。這就需要厘清政府和企業、市場的職能分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履行職能的重點要放到加強宏觀決策、制定規劃和政策、創造良好環境上來。政府投入要重點支持基礎與前沿研究、事關國家全局的戰略高技術研究和事關民生的公益性科技研究,引導和支持企業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共性技術,支持新技術新産品推廣應用。

    我國的科技體制改革已經取得很大進展,但要看到,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科技體制改革必須持續推進、不斷深化。去年,中央根據新的形勢發展要求,決定對2020年前我國科技體制改革進行部署,成立了21個部門、單位和地方參加的調研和文件起草組,形成了《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意見》,即將以黨中央、國務院文件下發。

    第二件事是制定實施重大科技發展規劃。

    根據國家發展階段的要求制定科技規劃,是指導科技工作、促進科技發展的一條重要經驗。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制定過11個科技發展規劃,其中1956年開始實施的“12年科技規劃”影響最為深遠。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百廢待興,面對西方國家的重重封鎖,老一輩領導人高瞻遠矚,提出制定科技發展遠景規劃,周恩來總理、聶榮臻元帥親自領導和參與。“12年科技規劃”的實施,産生了以“兩彈一星”為標誌的一系列重大成果,譜寫了我國科技發展史上輝煌燦爛的篇章,極大地振奮了民族精神,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同時也為我國凝聚和培養了大批一流科學家。

    我們一直重視從宏觀上、戰略上、整體上研究我國的科學技術發展問題。現在看,這方面的工作依然薄弱。我國是一個有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不能、也不可能依附其他國家發展。我們必須在科技發展的前沿領域有所作為,引領我國的發展,併為世界科技發展作出貢獻。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在關鍵領域,我們必須依靠自己解決問題。加強科技發展戰略規劃,對我們這樣一個大國來説非常重要。要真正把“虛”的務透,這樣才能明確方向,才能抓住重點把“實”的真正做實。加強科技發展的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要進一步完善科技發展的決策體制和諮詢制度,要有一批戰略科學家,有一個精幹的機構來做這方面的組織協調工作。

    近十多年來,我們下了很大功夫,搞了幾個重大規劃。這裡我講兩個重要的:第一個是在本世紀初,研究制定了《農業科技發展綱要》。1999年底開始,用了一年多時間。按照中央部署,科技部、農業部牽頭,28個部門參與,從國情出發,提出了新世紀第一個10年我國農業科技發展的總目標和總任務,強調以推進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為主題,以為農業、農村、農民服務為方向,以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為動力,以有力的政策措施為保障,實現技術跨越,加速推進農業現代化。

    第二個是2006年開始實施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制定這個規劃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是我們黨深刻分析新世紀新階段的形勢任務作出的重大決策。從2003年6月開始,國務院專門成立了領導小組,組織全國科技界、教育界、經濟界、企業界2000多名專家學者,分20個專題,對我國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的問題,進行了長達一年多的戰略研究,形成了120萬字的研究報告。在此基礎上,又用了一年的時間起草規劃綱要。可以説,這個《規劃綱要》是在充分發揚民主、集思廣益、科學論證的基礎之上制定出來的,是全黨、社會各方面和廣大科技工作者集體智慧的結晶。《規劃綱要》把加強自主創新作為我國科技發展的戰略基點,確定了“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總體目標。並從8個方面明確了具體發展目標,確定了5個方面的戰略重點和16個重大專項,明確了2020年前我國科技工作的著力點和主攻方向。

    還有一些重大的戰略研究做得也很好:第一個是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正英、宋健同志組織的“中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研究”。研究歷時一年,有近300位專家參加,其中有43位兩院院士,形成了9個專題報告和一個綜合報告。主要研究成果概括起來就是一句話:要突出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建立節水型的工業、節水型的農業、節水型的社會。這句話後來寫入了“十五”計劃。與這項研究相關聯的還有錢正英同志主持的“西北地區水資源配置、生態環境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可以説是“中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研究”的繼續和深入。報告提出,西北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重要前提是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報告還提出了西北地區生態環境建設、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的戰略思路及10項對策。這些意見,對西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第二個是由中國林科院江澤慧院長牽頭的“林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這項研究從2001年開始,有數百位包括兩院院士在內的專家學者參與,歷時兩年,取得了重大成果,完成了《中國可持續發展林業戰略研究報告》,提出林業必須確立以生態建設為主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為主體、林草結合的國土生態安全體系,提出了以六大林業重點工程為載體、科技創新為先導、體制改革為動力,推動林業跨越式發展的思路。

    第三個是由侯祥麟老先生領銜的“中國可持續發展油氣資源戰略研究”。這是一個事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大戰略問題。課題組由中國工程院31位院士和相關單位120位專家學者組成。這項研究是2003年開始的,當時先生已經91歲了,是我請他出山的。就在國務院聽取彙報那天上午,重病中的侯老夫人生命已進入最後時刻,但她不讓身邊的人告訴侯老,怕影響他彙報。當侯老從中南海出來趕到醫院時,夫人已處於彌留之際。令人感動的是,在相濡以沫的夫人離開後不久,哀痛中的侯老又提出,需要進一步研究2020年至2050年的油氣供需和替代問題。一個90多歲的老人,想的是半個世紀後的國家大事,這是一種多麼感人的情懷和崇高的思想境界啊!我這裡之所以講這些,是想表達對學富五車、心憂天下的老一輩科學家的崇高敬意和懷念。

    第三件事是推動實施重大科技行動。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把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確立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國家戰略,把加快推進科技進步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地位。我們先後組織實施科技攻關計劃、863計劃、星火計劃、火炬計劃、973計劃和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確定的重大專項,取得了一大批在國際上産生廣泛影響、對經濟社會發展有重大意義的成果。

    我們堅持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圍繞經濟社會發展中急需解決的重大科技問題,卓有成效地組織實施了“六五”、“七五”、“八五”科技攻關計劃。科技攻關是實現科技與經濟結合的重大措施。通過科技攻關,使科技由潛在生産力變為現實生産力,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和社會發展。

    鄧小平同志提出,中國必鬚髮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領域佔有一席之地。1986年我們實施了863計劃。這個計劃是由王大珩、王淦昌、陳芳允、楊嘉墀四位老科學家倡議的。他們分析了當時世界科技發展趨勢,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和需求,向中央提出了十分重要的建議。鄧小平同志高瞻遠矚,抓住了科技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中的這一重大問題,及時作出了決斷。863計劃的制定和實施,是科學民主決策的過程,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過程,這是一條非常重要的經驗。

    1986年,我們在全國農村實行星火計劃。星火計劃把先進實用的科學技術引向農村,是科技與農業、科技人員與農民緊密結合的成功模式,是科技為農民服務的一條有效途徑,是以急需、實用、見效快的科技開發項目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星火計劃的實踐告訴我們,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必須緊緊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農民素質。

    1988年,國務院批准實施火炬計劃。這是一個在總結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和民營科技企業發展經驗基礎上,促進科技成果商品化、産業化的科技計劃。主要是通過在智力相對密集的地方設立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園區、發展高新技術企業服務中心(即科技企業孵化器)、實施鼓勵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和科技人員創辦領辦高新技術企業的優惠政策等措施,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高新技術發展、促進科技成果商品化、産業化。現在,我們已經有了像聯想、海爾、華為、中興、中聯重科、騰訊、阿裏巴巴等一批國際知名科技企業,有了遍佈全國的具有市場競爭力和創新活力的科技型企業群體,涌現出北京中關村、武漢東湖等一批科技園區。

    1997年,我們採納科學家們的意見,決定制定實施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這就是大家熟悉的973計劃。當時主要是圍繞農業、能源、信息、資源與環境、人口與健康、材料、綜合交叉等領域,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開展重點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現在這項研究計劃已經大大拓展了。説到這項計劃,就使我想到周光召同志。他是“兩彈”元勳,是德高望重的科學家。光召同志從1998年開始擔任973計劃專家顧問組組長,歷時13年之久。他以戰略家的視野,敏銳注視世界科學前沿的發展態勢,從國家長遠利益出發,提出了一系列富有遠見的意見和建議。去年11月15日,光召同志在出席973計劃顧問組會時,突發腦溢血住進醫院,至今尚未康復。我們衷心祝願他早日恢復健康。

    從1998年開始,中國科學院組織開展知識創新工程,重點是加強原始性創新,加強關鍵技術創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創新成果,主要有:載人航天工程應用系統、“創新一號”小衛星、“龍芯”系列高性能處理器芯片、“曙光”和聯想“深騰”系列大型計算機、甲醇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煤合成油、儲能電池、燃料電池、量子通信、中微子振蕩、鐵基超導、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全能性證明等。在空間遙感、信息安全、海洋裝備和碳纖維材料等科研領域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確定了16個重大專項,涉及信息、生物、能源、資源、環境、人民健康等重大緊迫問題和戰略性産業領域,還涉及軍民兩用技術和國家尖端技術。這些重大專項都是經過慎重考慮、反復論證才確定下來的。當然,科技在不斷發展,形勢在不斷變化,重大專項也不能一成不變。比如,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重大專項,是後來經師昌緒先生建議列上的。

    第四件事是重視解決關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

    科學技術始終與人類文明進步緊密相關。在當代社會,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産力,直接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福祉。這些年來,我們堅持以推進科技創新為動力,著力解決一些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直接涉及民生的重大科學技術研究和應用推廣問題。

    一是圍繞解決糧食安全和農業發展問題,推進農業科學技術創新。農業科學技術是整個農業發展的基礎。我國農業能否再上臺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農業科學技術的重大突破。我曾多年分管農業和農村工作,與農業科技工作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多次和他們座談科技興農,向他們請教農業科技問題。我每次到農村考察時,都要到省裏的農科院或者縣裏的農科所及農技推廣站去看看。1995年7月13日,我到中國科學院與部分研究所所長座談,調研農業科技發展問題。我曾多次和李振聲院士交談農業科技問題;多次和水稻育種專家袁隆平院士探討水稻育種問題,到過他在湖南的實驗室和試驗田,還請他到我的辦公室來談發展雜交水稻問題。現在,雜交稻種植面積佔我國水稻種植面積50%以上,每年增産的稻穀能養活6000萬人。2003年開始推廣超級稻,超級稻産量的潛力是每畝1600-2000斤,現在推廣了1.12億畝,可以增産稻穀145億斤。

    我國人多地少、人多水少,人均耕地只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1/3,水資源只有1/4,而且有限的資源還在減少。我國水資源分佈極不均衡,長江以南地區水資源約佔全國的70%,耕地面積僅佔全國的31%,而長江以北地區水資源僅佔30%,耕地卻佔69%。目前能調出糧食的省區主要在北方,北糧南運,為此我們付出了很大代價。現在我們面臨兩難境地,一方面,要保十幾億人口的飯碗,保證糧食和其他農産品不出問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要進一步增加農業産出。另一方面,工業化、城鎮化還要佔用耕地,非農業用水也越來越多。在這樣一個資源條件下,要養活十幾億人口,農業的發展必須依靠科技,主要是提高單産來解決總量問題。

    還有一個問題,是我國的農業生産成本高、浪費嚴重、效益低。化肥和農藥用量大,既污染環境,又影響食品安全,主要問題是有效利用率低,目前都不到40%,發達國家已達到60-80%。我國一方面嚴重缺水,一方面很多地方還是大水漫灌,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率也不到40%,發達國家已達到70-80%。我國農産品加工轉化增值率低,初級農産品加工率僅在20%左右,發達國家已達到80-90%。我國農産品加工業産值與農業産值比率僅為0.3:1,發達國家能達到4:1。我國農産品加工主要還是生産傳統加工品,深加工、新産品少。這是我國農業效益低的一個重要原因。降低生産成本,實現轉化增值,關鍵要有科技支撐。

    在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中,我們把農業作為重要內容,規劃了新品種培育、動物疫病防治、農産品精深加工和儲運、環保型肥料農藥、農業裝備與設施、農業精準作業與信息化等九個方面的內容,並把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列入重大專項。這些科技項目是未來我國農業發展強有力的支撐。從實際情況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一是大力發展農業生物技術。這是涉及到良種培育、種植養殖、施肥灌溉、植保防疫等各個農業領域的高技術,發展的戰略重點是為動植物育種和發展高附加值現代農業産業提供技術支撐。二是實現傳統農業技術全面升級。傳統農業技術仍將是我國未來農業技術的主體,而當前的主要問題是資源投入高和生産效率低,必須改造升級。三是通過深度開發技術,解決農産品深加工問題,提高農業的附加值。四是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建立區域性農業科技中心。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發展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業高科技企業。此外,還要培養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接受科技的能力。這些問題解決好了,就會推動農業增長方式轉變,全面提高我國農業發展水平。

    二是圍繞解決資源環境約束和可持續發展問題,推進高新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我們國家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資源能源的可持續能力和環境的可承載能力,成為一個大問題。我們提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一個很重要的考慮,就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實現可持續發展。特別是最近這場國際金融危機,加深了我們對依靠科技創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重要性、緊迫性的認識。

    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我經常思考一個問題,就是怎樣推動中國經濟在更長時期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儘快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軌道。為此,我做了三年多的調研。我覺得,戰略決策、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産業化這四個方面決定著未來。在這些方面,國家已經作出並將繼續完善戰略部署。我們制定了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把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戰略目標,把可持續發展作為戰略方向,把爭奪經濟科技制高點作為戰略重點,逐步使戰略性新興産業成為引導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戰略性新興産業是新興科技和新興産業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科技創新的方向,也代表産業發展的方向。經過調查研究和深入論證,我們把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作為應對金融危機衝擊的重要措施,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作為引領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科學選擇戰略性新興産業非常關鍵。選對了就能跨越發展,選錯了將會貽誤時機。

    為此,我主持召開了三次座談會。有47位經濟、科技專家,圍繞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和信息産業發展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提出了很好的意見和建議。最後,我們確定了以下七個重點産業領域:一是節能環保産業,二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三是生物産業,四是高端裝備製造産業,五是新能源産業,六是新材料産業,七是新能源汽車産業。選擇這些産業領域的主要考慮:一是重大發展需求。我們要找到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突出問題、實現我國長遠可持續發展的突破口,能夠引領我國産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這些産業領域的任何一項重要技術突破,都會推動我國相關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二是世界科技革命和産業革命的機遇。這些産業領域都是世界主要國家發展新興科技和新興産業的主攻方向,其中一些重要領域一旦實現重大技術突破,完全可能推動新一輪産業革命。我們必須緊緊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和産業革命的脈動,科學部署,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革命中贏得主動。三是科技和産業基礎。我們從國情出發,同時考慮需求和可能兩個方面,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經過多年的積累,可以説在這些領域,我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研究、人才和産業基礎。最近,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了“十二五”時期上述七個重點領域的重點發展方向和主要任務。

    三是圍繞解決重大疾病預防控制和公共衛生問題,推進衛生健康科技創新。這是一個重大的民生問題,直接關係人民群眾健康和生命安全。傳染病擴散沒有國界,新老傳染病的威脅依然存在。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有1600萬人被傳染病奪去生命。這一點在2003年抗擊“非典”中我們體會最深。2003年,我與鐘南山同志在泰國參加非典防治國際會議期間,就探討了重大傳染性疾病的預防控制問題。“非典”後,我們用短短的兩三年時間,在全國健全了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從更深層次上講,我們的治國施政理念發生了很大改變,那就是更加重視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更加重視發展社會事業,更加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重大疾病防治方面,2003年“六一”兒童節前夕,我到北京兒童醫院看望患病兒童時,兒科疾病專家胡亞美同志建議設立北京兒童血液腫瘤中心,衛生部和北京市很重視,現在這件事已在進行。2009年2月我到天津出差時,在火車站碰見了來自河北張家口的2歲白血病患兒李瑞小朋友,引起我對兒童白血病的重視,後來成立了一個兒童白血病救助基金。我曾多次同武漢大學附屬醫院的桂希恩教授探討艾滋病防治工作。在他困難的時候,我到他家中看望他,為他熱心艾滋病防治事業的崇高精神深深感動,從此,他成了我的一位摯友。去年9月,我去看望86歲的王忠誠院士時,他提出我國神經外科醫生少,建議建一個神經外科研究中心,這件事我們已經同意了。這些事對我個人的觸動很大,對我們的決策幫助也很大。

    這些年來,我們一方面重視疾病預防控制及其醫學科學技術的研究工作,另一方面通過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和加強制度建設,來解決城鄉居民的醫療衛生和健康保障問題。今年,我們開始全面推開兒童白血病等8類大病保障,並將肺癌等12類大病納入保障試點範圍。我們相信,經過若干年的不懈努力,中國人民的健康狀況一定會得到明顯改善。

    當前,我國重大疾病防控任務十分艱巨,公共衛生體系和醫學科研能力亟待加強。一是重點研究疾病發生發展規律,基礎和臨床相結合,預防控制艾滋病、肝炎、結核、血吸蟲等傳染病,心腦血管病、癌症、糖尿病、精神病等重大慢性疾病。二是重點研究監測、篩選、發現技術,早診早治技術,疾病模型、數學醫療技術,多技術整合平臺等關鍵技術。三是重點研究醫藥生物研發技術,後基因組技術,再生醫學和替代醫學相關技術,生物醫學工程及遠程技術等生物醫藥技術相關的高新技術。四是重點研究現代中醫診治技術,中藥資源可持續利用技術,中藥制藥、篩選、評價技術以及中醫藥信息技術等。總之,科學技術要在維護人民健康和醫藥産業發展方面發揮更大作用。這需要從事醫療科技工作的同志們不懈努力,在座的各位院士中有不少是從事醫學及其有關方面研究的,要擔當起這一重任。

    四是圍繞應對氣候環境變化和防災減災,推進環境生態科技創新。氣候環境變化是近年來最熱門的全球性話題之一,也是聯合國大會及一系列國際會議的重要話題。氣候變化會引發一系列環境問題,導致一些地區發生越來越多的風暴、乾旱、冰雪、洪澇等自然災害,對世界各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將産生重要影響。應對氣候變化、保護人類共有的生存環境,已經成為全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2010年,我專門出席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在會上提出了我國自主減排的目標,表明中國支持《哥本哈根協議》的態度。

    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每年自然災害都給我國造成巨大損失。加強對各類自然災害的研究,探索自然災害的規律、有效防範各類自然災害,運用科學技術加強防災減災工作,是科學研究的一項重大任務。自然界對人類來説還有許多不可知的東西,例如短期臨震預報就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一次成功的大災預報具有難以估量的意義。我國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之間,地震十分頻繁,對地震發生發展的週期性規律及分佈進行系統研究十分重要,對於防震減災、保障人民生命財産安全,對於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這一點在2008年汶川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中感觸最深。

    第五件事是積極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曙光和挑戰。

    科學技術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是相輔相成、相互推動的。一方面,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會帶給人們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文明發展的革命性變化。馬克思、恩格斯在評價第一次工業革命時説,資産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産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産力還要多、還要大。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重大突破離不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恩格斯説過,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可以説這是科技發展的基本規律,我們要充分認識和尊重這一規律,實現科技與經濟社會良性互動發展。

    歷史經驗表明,經濟最困難的時期,往往也是技術和産業革命醞釀的關鍵時期;而科學發明和技術創新,又為經濟發展開闢出新的領域,推動社會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回顧200多年來發生的幾次科技革命,無論電力和內燃機的廣泛應用,還是信息技術的跨越,都是在世界經濟面臨新一輪週期性調整時期醞釀的。正是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創新,推動經濟結構的重大調整,提供新的增長引擎,使經濟重新恢復平衡並提升到更高的水平。誰能在科技創新方面佔據優勢,誰就能夠掌握髮展的主動權,率先復蘇並走向繁榮。

    面對這場國際金融危機,各國正在進行搶佔科技制高點的競賽,全球將進入空前的創新密集和産業振興時代。美國著眼于可持續發展和高質量就業,兩次發佈“美國創新戰略”,提出將研發投入提高到佔GDP3%這一歷史最高水平,力圖在新能源、無線網絡、先進車輛、醫療衛生信息技術、基礎科學和航天等領域取得突破;最近又提出科技創新的主攻方向,包括節能環保、智慧地球、大數據、重振製造業等。歐盟提出智慧增長、包容增長、可持續增長,支持卓越科學研究,保障産業創新領導力,宣佈2013年前投資1050億歐元發展綠色經濟,保持在綠色技術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德國一方面竭力維持其在重型機械、高端製造等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另一方面大力發展風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和各類節能環保技術,明確提出2020年綠色能源將佔其能源總需求的35%。英國從高新科技特別是生物制藥、綠色能源等方面,加強産業競爭的優勢,發展知識密集型産業。日本重點開發能源、環境技術和老齡化相關科技。俄羅斯提出促進經濟由資源型向創新型轉變,開發納米和核能技術。我們必須目光遠大,把握機遇,在這場競爭中努力實現跨越式發展,縮小與發達國家在經濟和科技方面的差距。

    應該説,我們對通過科技創新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認識還是比較到位的。2009年3月,正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最艱難的時刻,國務院決定調整優化科技重大專項和國家科技計劃財政投入結構,2009年、2010年兩年中央和地方財政集中1000億元,加強科技創新。實施兩年新增4萬億元的投資計劃,中央財政累計安排投資資金2.02萬億元,新增1.18萬億元,其中自主創新、結構調整、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建設佔16.1%,自主創新的投入佔5%以上。

    當今世界正處於新科技革命的時代,新産業革命初現端倪,一些重要科技領域顯現出發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美歐學者近期預言稱,一種建立在互聯網和新材料、新能源相結合基礎上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即將來臨,它以“製造業數字化”為核心,將使全球技術要素和市場要素配置方式發生革命性變化。一些專家認為,美德等國已取得先導性技術突破,有可能佔據此次革命的制高點,重新劃分全球分工。可以肯定的是,新科技革命將依賴現代化進程和國際競爭的強大需求拉動,也必將與新興産業發展更加密切融合、互相促進。

    我多次講過,作為一個大國,我國必須有自己的基礎和前沿研究。沒有基礎和前沿領域的原始創新,科技創新就沒有根基,就談不上建設創新型國家。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就成立了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開闢專門資金渠道,重點支持自由探索和基礎研究,著力培養創新思想和創新人才。在即將進入21世紀的時候,我們實施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即973計劃,面向國家發展的重大需求,著力解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學問題。2006年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實施後,又啟動了4項重大科學研究和8項前沿研究計劃。4項重大科學研究計劃是納米、蛋白質、量子調控、發育與生殖,8項科學前沿研究是生命過程的定量研究和系統整合、凝聚態物質與新效應、物質深層次結構和宇宙大尺度物理學研究、核心數學及其在交叉領域的應用、地球系統過程與資源環境和災害效應、腦科學與認知科學等。這些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和項目都是當今世界科學發展的前沿領域,而且我國也具有一定的科研基礎和能力,有望獲得重要進展。

    今天在座的有科學家、院士、科技管理工作者,我想借這個機會對科學界的同志提幾點希望。

    一要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憂患意識。科技發展根本上要靠廣大科技工作者、靠在座科學家們的努力和奉獻。我們清醒地看到,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緊迫要求,我國科學技術總體能力和水平還存在著相當的差距。我國人均發明專利累計授權量遠遠低於發達國家的水平,重大技術的研究開發和裝備製造能力還比較落後,原始創新佔世界總量的比重很小。我這裡舉一個例子:目前中國互聯網用戶已突破5億,全球排名第一,但主要用來管理互聯網主目錄的根服務器全世界共13臺,1臺主根服務器在美國,其餘12臺輔根服務器9臺在美國,2臺在歐洲,1臺在日本,沒有一台在中國。美國的互聯網用戶數量還不到我國的一半,但網絡主機數量是中國的28倍。各位院士都承擔著重要科研領域的領軍任務,要有使命感,為我國在世界科技前沿佔有一席之地貢獻聰明才智。

    二要提倡學術爭鳴和創新。要提倡富有生氣、不受約束、敢於發明和創造的學術自由。學術研究要鼓勵爭鳴,因為只有爭鳴,才能激發批判思維的産生。批判思維是現代社會不可缺少的精神狀態,是一種獨立思考精神,它不迷信任何權威,只尊重真理和規律;不盲目接受任何一種觀念和經驗,而是經過認真的比較和分析,根據當時與當地的實際,取其有用成分,除其過時或不適宜的部分。批判思維是創造的基礎,沒有批判,不可能有創造。要尊重個性。一個沒有個性的社會是沒有生命力和創造力的。大家按一個調子唱歌,沒有創新,産生不了新的科技成果,也不會有生産力的發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能否繁榮昌盛,關鍵在於人民群眾中蘊藏的巨大創造潛力和獨立思考精神能否得到發揮。否則,社會進步就會停滯或遭到扼殺,這是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沒有思想解放和人的全面發展,科技進步是做不到的,即使做到一些,也是有限度的。在激烈的國際競爭和複雜的國際環境中,沒有人民主動性的國家,必然在競爭中失敗。

    三要把培養發現人才放在重要位置。我們的院士大都承擔著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工程,不但要在科研上有重大突破,而且要使科研項目成為凝聚拔尖人才、培養科學家的大熔爐,成為歷練科技領軍人物的主戰場。要放手讓青年人施展才幹,他們最有活力,也最少保守思想,敢想別人不敢想、敢做別人不敢做的事。科學的重要發現許多出自青年,我們必須為青年人成才創造條件。老一代科學家要在提挈後學、培養人才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我前些年去看望錢老,他幾乎每次都反復提到,創新型人才不足是制約科技發展的瓶頸。他提出要更加注重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他説,中國現在沒有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按照培養科技發明創造人才的方式辦學,培養不出傑出人才。知識是無可窮竭的。要提倡青年人敢於發現和提出問題。從一定意義上講,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還要重要。我們要把培養創新型人才作為教育發展的重要目標,這需要從娃娃抓起。只有培養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各類人才,特別是創新型人才,中國才有希望。

    四要重視和親身參與科學普及工作。科普工作是一項崇高而神聖的事業,不僅是傳承科技薪火,更重要的是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提高全民族科學素質。一個普及科學的民族,才能真正擺脫愚昧和迷信;一個崇尚科學、具有科學精神的民族,才能真正有生機和希望。中國的生存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民素質的提高,這是一個長期的歷史任務,也是現實的迫切任務。要把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各位院士在各自研究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對科學精髓認識透徹,對科學知識把握準確,對科學精神領悟深刻,不僅要在科技領域作出貢獻,也應當在發展先進文化方面作出貢獻。

    五要多為政府工作出謀劃策。堅持科學民主決策,是政府工作的基本準則之一。重視聽取專家的意見,是政府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重要體現。這些年,我們組織各方面科學家在許多領域進行了若干重大戰略研究,在政府決策和推動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後我們還將就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些重大課題,組織有關專家研究論證。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學術專長,多為政府工作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最新|活動|出訪|會議|論述|圖片

 “我們必須目光遠大,把握機遇”
    ——溫家寶為兩院院士作報告

 

    6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中國科學院第十六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會上為兩院院士作報告。新華社記者 饒愛民 攝

     “我主要是和大家談談心,談談我對一些重大科技問題的思考。”1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中國科學院第十六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會上為兩院院士作報告。

    溫家寶首先回顧了和科技界的交往。他説,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就開始聯絡科技工作,和許多老科學家結下了深厚友誼,經常向他們請教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他們也願意跟我説心裏話。我深知,沒有科學技術的發展就沒有中國的今天,也沒有中國的明天。 >>>詳細閱讀

溫家寶在河南考察並看望農民群眾和基層農技人員 

    3月17日至18日,在全國兩會閉幕後的第一個週末,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到河南省漯河市臨潁縣、舞陽縣,深入田間地頭、來到農家小院、走進科研院所,看望廣大農民群眾和基層農業科技人員,考察春季農業生産。

 

    3月17日至18日,在全國兩會閉幕後的第一個週末,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到河南省漯河市臨潁縣、舞陽縣,深入田間地頭、來到農家小院、走進科研院所,看望廣大農民群眾和基層農業科技人員,考察春季農業生産。這是3月17日,在臨潁縣固廂鄉小師村,溫家寶走進麥田深處察看土地墑情和小麥蘗株情況。新華社記者 黃敬文 攝

    河南是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産大省。溫家寶自擔任總理以來已9次到河南考察。他説,要充分發揮科技優勢,抓好春季田間管理,制定災害防範預案,千方百計奪取今年農業豐收。 >>>詳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