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中國概況>> 中國簡況
 
2010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2月05日   來源:湖北日報

    二、2010年工作總體部署

    2010年是鞏固經濟企穩向好形勢的關鍵年,是執行“十一五”規劃的收尾年,是謀劃“十二五”發展的基礎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綜觀國際國內形勢,2010年的發展態勢將總體好于2009年。世界經濟回暖跡象明顯,我國在全球率先實現經濟形勢總體回升向好,我省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勢頭。但經濟企穩回升,並不意味著經濟全面復蘇,並不等同於經濟運行根本好轉。影響經濟全面復蘇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較多,我們面臨的形勢仍然極其複雜。全國和周邊省市的強勁發展態勢,進一步加大了區域競爭的壓力。作為國家重要的工農業生産基地和生態資源富集之省,我們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轉變發展方式,保證糧食安全和南水北調“一庫清水送北方”等全國發展大局中承擔著重大責任。肩負構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的神聖使命,順應荊楚人民思安康圖富強的熱切期盼,艱巨的任務考驗著我們的能力和韌性,挑戰著我們的智慧和勇氣。我們既要看到湖北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堅定必勝信心,又要充分估計形勢的複雜性和工作的艱巨性,切實增強憂患意識。把難度想得大一些,困難估計得足一些,我們的思想準備才會更充分,應對措施才會更週全。必須將危機意識轉化為工作的壓力、發展的動力,堅定信心不動搖、“彎道超越”不鬆勁、創新求變不停步、遠謀近施不懈怠,努力在新的起點上把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做得更實更好。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省委九屆七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施“兩圈一帶”戰略,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為動力,著力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著力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著力推進區域和城鄉統籌發展,著力改善民生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努力促進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全面完成“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為“十二五”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産總值增長10%,工業增加值增長14%,單位生産總值能耗下降4%,化學需氧量排放下降0.5%,二氧化硫排放下降1%,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增長20%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7%,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增長8%,外貿出口增長5%,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6%,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城鎮新增就業6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

    提出這樣的目標和要求,主要是著眼于充分利用當前經濟形勢向好的有利發展環境,抓住機遇,加快發展;著眼于“十一五”目標與“十二五”規劃的銜接;著眼于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與轉變發展方式的有機結合;著眼于發揮傳統産業優勢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著眼于改革發展與社會民生共建共享。擴大就業、增加收入、改善民生、維護社會穩定等,需要增長空間和物質基礎;我省經濟正在步入新一輪上升通道,積蓄的增長潛能正在釋放,保持合理的發展速度是必要的可能的,也有利於引導各方面切實把工作重點放到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提高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上來。上述指標是一個預期目標。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將以更加積極進取的姿態,投入更大的工作力度,爭取更好的發展結果。

    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必須堅持六個兩手抓:一是一手抓壯大規模,一手抓調整結構,統一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湖北最大的實際仍然是發展不夠,表現為總量不大,市場主體發展不夠。加快發展速度,把規模做大,符合我省省情。但我們追求的是科學發展而不是粗放增長,決不搞低水平重復建設,必須把節能降耗、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作為重要抓手,加快淘汰落後産能,推動兼併重組,促進轉型升級。二是一手抓擴大內需,一手抓拓展外需,統一于增強經濟發展後勁。發揮湖北內生型和外向型兼備的雙重優勢,必須在保持投資合理增長和優化投資結構的同時,抓緊完善和落實擴大消費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措施,進一步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格局下,要堅定不移地實施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戰略,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外向度。三是一手抓應急,一手抓謀遠,統一于提升湖北發展綜合競爭力。既傾力抓好眼前見效的應對措施,著力保企業、增投入、擴消費,又注意著眼長遠戰略措施的謀劃和實施,為更長時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四是一手抓政府調控,一手抓市場調節,統一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要發揮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根據市場情況,不斷提高政策措施的針對性和靈活性,更要用好市場的“無形之手”,尊重市場規律,用市場經濟的理念思考問題,用市場運作的辦法解決資金等要素的投入問題,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五是一手抓硬資源的投入建設,一手抓軟資源的開發利用,統一于體制機制創新,增強經濟發展動力。既發揮我省交通區位優勢明顯、産業配套能力較強之長,又通過解放思想、創新機制、打造品牌、創新理念、改善環境、提升效能,加強軟實力建設,以補要素資源和能源匱乏之短,全面提高湖北綜合實力。六是一手抓經濟發展,一手抓民生改善,統一于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改善民生既是發展的目的,也是發展的動力,是拉動最終消費最有效的途徑。要把改善民生作為擴大內需的重要增長點,把公共資源配置更多地向民生領域傾斜,擴大和改善公共服務,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切實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

    三、2010年政府工作重點

    圍繞今年的目標任務,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進一步擴大內需,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把擴大消費需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當前的重點是擴大消費需求,特別是增加居民消費。一是推進農村市場體系建設,擴大農村消費。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雙百市場工程”、“農超對接工程”和“新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絡工程”。建設一批大型農資物流配送中心,支持大型企業依託生産優勢發展連鎖經營。加大家電、農機、汽車和摩托車下鄉政策的落實力度,增加下鄉産品的品種和型號,擴大補貼範圍。二是加強城市流通設施建設,擴大城市消費。繼續實施“網點進社區、服務進家庭”工程,完善便民商貿服務設施,擴大社區居民消費。認真落實汽車、家電“以舊換新”政策,促進耐用品消費升級換代。三是積極引導新的消費熱點,加快培育新型消費模式。鼓勵發展市場主導、金融機構和工商企業共同參與的消費信貸。大力發展電子配送、網上交易等電子商務消費方式,不斷增加商品品種和交易規模。加大信息資源整合力度,促進電信網、互聯網和廣電網“三網融合”,打造湖北數字物流。四是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營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五是有步驟地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提高農民收入、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部分優撫對象待遇和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

    在保持投資合理增長中優化投資結構。投資是拉動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2010年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力爭突破1萬億元。加快推進交通、能源、城建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提升我省綜合交通樞紐地位,改善能源結構,保障能源供給。加大對“三農”、民生、節能環保、自主創新、技術改造等領域的投入,把增加投資、擴大消費和轉變發展方式結合起來。切實抓好已開工項目尤其是中央新增投資項目的續建和收尾,力爭儘早建成併發揮效益。做好事關長遠發展重大項目的策劃和前期工作,充實完善項目庫,保證重大項目建設有序接替。加強和改進投資管理,提高質量和效益。促進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快速發展。以廉租房建設、棚戶區改造、農村危房改造為重點,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繼續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費,抑制投機性購房,保持市場房價基本穩定,促進房地産業健康發展。

    發揮財政貨幣等政策在擴內需、調結構中的導向作用。認真落實國家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的各項措施。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民生領域和社會事業、重點領域改革、重點項目建設、結構調整的支持保障力度。依法加強稅收徵管,繼續落實結構性減稅政策,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積極爭取國家信貸支持,增加貨幣供給和信貸規模。優化信貸結構,加大信貸政策對經濟社會薄弱環節、就業、戰略性新興産業、産業轉移等方面的支持,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加大直接融資力度,積極推進企業上市融資和上市公司再融資、並購重組,實現發行企業債券新突破。加強擔保機構和創業投資平臺建設。充分發揮保險的保障和融資功能,提高保險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加強各項調控政策的協調配合,增強擴內需、調結構的政策合力。

    (二)大力推進結構調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緊迫任務。突出重點、明確方向、完善機制、強化措施,進一步加大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力度,堅定不移調結構,腳踏實地促轉變。

    加快産業優化升級。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實施“工業興省”戰略。落實十大重點産業調整和振興實施方案,提高優勢産業競爭力,使“湖北製造”在拉動內需中發揮更大作用。圍繞構建現代産業體系加大産業投資,延伸産業鏈條,發展産業集群,策劃、儲備並啟動一批重點技改項目,以投資結構調整推動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實行集聚式、集約式發展。繼續壯大“千億元産業”,抓好50個重點項目建設、50家行業龍頭企業培育和5個工業重點市投資。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鞏固和擴大我省汽車産業的優勢地位,大力振興裝備製造業,重點發展一批重大産品和成套設備。加快80萬噸乙烯等重大工業項目建設進度。大幅提升鋼鐵有色産業深加工能力。加快發展輕紡工業、食品工業。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加快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加快重點行業兼併重組,促進優勢産業向高端化和規模化方向發展。推動國防科技工業與地方經濟融合發展。創建國家新型工業化産業示範基地,積極開展機電産品再製造試點。嚴格執行國家抑制部分行業産能過剩和重復建設的有關規定,促進産業良性發展。大力發展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增強發展實力和後勁。繼續做好承接産業轉移工作,借力推動産業結構調整。實施質量興省戰略,以品牌、標準、服務和效益為重點,強化全過程質量管理體系,建立服務支柱産業和重點産品的國家級産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

    著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高舉自主創新旗幟,加快建設創新型湖北。繼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之後,東湖高新區被國務院批准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為我省推進自主創新、加快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和轉變發展方式提供了新的機遇。省政府將儘快出臺全面支持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和發展的專項政策。要大膽先行先試,全面提高東湖高新區自主創新和輻射帶動能力,使之成為科技發展試驗區、先進産業聚集區、自主創新示範區、改革開放先行區。加快推進智力成果資本化、科技成果産業化,提高高新技術産業對全省經濟的貢獻率。加快制定和實施我省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規劃,並根據不同産業制定實施方案。進一步發揮湖北科技優勢,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以重大項目投資推動新興産業發展。促進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産業加快發展。抓好咸寧核電工程建設,積極籌劃新的核電項目。加快新能源汽車開發生産,做好電動汽車試點示範運營工作。及時跟進與對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努力爭取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的有利地位。組織推廣100項成熟的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新産品。全面實施科技投融資、産學研結合、創新型企業建設、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路線圖等五大專項科技行動計劃。積極開展股權激勵試點,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創新,擴大省級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規模,爭取國家批准設立新興産業創業投資基金。支持武漢生物技術研究院加快發展。做大做強研發設計産業。提升襄樊高新區高科技發展水平,推動宜昌高新區申報國家級高新區。制定並實施《湖北省知識産權戰略綱要》,加強知識産權創造、運用和保護。提高全民科技素質,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

    突破性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金融保險、現代物流、信息服務、科技諮詢、研發設計、文化創意、服務外包等生産性服務業,促進現代服務業與製造業互動發展。運用網絡技術,特別是物聯網技術,推進流通現代化。積極發展社區服務、商貿流通和社會養老等面向民生的生活性服務業,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積極發展文化體育、會展等新興服務業,建設一批有競爭力的動漫遊戲、新聞出版、健身娛樂和競技表演等文化體育産業基地。從完善産銷、科技、信息和金融等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入手,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服務業,改善農民生産生活條件。加快旅遊景區和精品線路建設,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旅遊城市和旅遊名鎮名村,壯大旅遊龍頭企業,促進旅遊業快速發展。推進武漢市江漢區國家首批服務業發展示範試點和全省首批15家現代服務業示範區創建工作。

    加大市場主體培育力度。實施“市場主體增量行動”,通過優化服務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做多做大做強。繼續做好“大企業直通車”服務工作。大力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引導中小企業與大企業搞好協作配套,走“專精特新”之路。加強政策扶持,支持中小企業創業示範基地、公共服務和融資擔保服務平臺建設,推進企業技術進步。建立和完善經濟運行調節機制,統籌組織和調度煤電油氣運等生産要素,保障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三)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快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

    全面推進“兩圈一帶”戰略實施。今年是“兩圈一帶”戰略重點突破、深入推進之年,要按照總體部署,紮實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推進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改革試驗。認真落實“兩型”社會建設促進條例,進一步完善“56531”實施框架體系,健全改革試驗推進機制,努力在轉變發展方式、實施專項規劃、重點示範區建設和部省合作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在轉變發展方式上,著力探索“兩型”發展模式,率先推動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率先建立轉變發展方式的體制機制和政策導向。在實施專項規劃上,著力使規劃項目化,強力推動武漢新港、天河機場三期、臨空經濟區、城際鐵路、漢口北國際商品交易中心等重大項目建設。在示範區建設上,著力建設武漢東西湖綜合性示範區、青山-陽邏-鄂州大循環經濟區、大東湖“兩型”社會示範區、梁子湖“兩型”社會示範區等四個省級示範區。在部省合作上,著力推動部省合作共建向縱深拓展,落實共建任務,放大共建效應,拓展共建內涵。全力支持武漢市做大做強,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增強武漢城市圈科學發展、服務全省、輻射周邊的綜合能力,為形成中部經濟重要增長極、培育長江中游城市群奠定堅實基礎。二是加快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建設步伐。堅持以生態為基礎、文化為核心、旅遊為引擎,以資源整合和交通網絡建設為重點,抓緊實施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總體規劃和交通、生態、文化旅遊三個專項規劃,抓好神農架機場、清江畫廊整體開發、武當山文化旅遊擴復建工程等12大重點工程建設,加快建成支撐區域長遠發展的綜合交通網絡,重點建設一批有地域特色的生態文化旅遊大項目。支持襄樊、宜昌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發展,在鄂西圈建設中發揮支撐帶動作用。三是加快推進湖北長江經濟帶新一輪開放開發。以港口、航道和船型標準化建設為重點,加快長江“黃金水道”建設步伐。整合岸線資源,突出抓好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宜昌三峽物流中心建設,加快建設一批重點港口,以港興城,以港興業。省級每年籌集5億元港航建設專項資金,用於以長江為重點的內河航運建設。以幹流發展帶動支流發展,以內河航運發展帶動流域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明確功能定位和産業佈局,建立融資平臺,以産業支撐帶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加快建設漢宜和荊岳鐵路、宜巴和杭瑞高速、鄂東和荊岳大橋、引江濟漢通航工程,打造江漢航運圈。加快沿江現代農業示範帶、臨水優勢産業帶和城鎮群建設,推進沿江城鄉一體化。重視“荊州段”的開發建設,更好地發揮“腰身”作用。推進“兩圈一帶”實現互融互通,促進全省區域、城鄉、經濟社會、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精心組織實施三峽工程後續規劃。四是認真落實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結合湖北實際,制定實施辦法,努力提高湖北在中部地區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據中部“兩縱兩橫”經濟帶的佈局特點,加快長江經濟帶、京廣、京九沿線重要節點和結合部的建設和發展。

    支持縣域經濟加快發展。將省財政調度使用的支持縣域經濟發展資金增加到30億元。抓好招商引資,培育特色産業,辦好工業園區,壯大骨幹企業,促進關聯産業、企業、項目融合,建成一批百億規模的産業集群。統籌縣域資源開發、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

    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把推進城鎮化作為擴內需、調結構的戰略任務和重要抓手。抓緊編制湖北省城鎮化和村莊建設規劃,進一步完善我省城鎮體系。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堅持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在抓好武漢城市圈建設的同時,逐步形成“宜荊荊”(宜昌、荊州、荊門)、“襄十隨”(襄樊、十堰、隨州)等新的城市群。把推進城鎮化的重點放在加強中小城市和中心城鎮發展上,突出産業發展,注重地域風貌和特色文化的規劃設計,做大縣城和中心鎮。促進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良性互動,深入推進“百鎮千村”示範工程,加快生態家園建設。加強農村市場體系建設,通過市場網絡將城鄉要素進行配置和組合。穩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落戶條件,使在城鎮穩定就業和居住的農民有序轉為城鎮居民,並納入城鎮社會保障、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務體系。

    加快脫貧奔小康步伐。堅持農村開髮式扶貧方針。加大勞動力轉移培訓、産業化投資、以工代賑等各項扶貧工作力度,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今年再解決40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和脫貧問題。抓好扶貧搬遷,完成1377個貧困村整村推進任務。深入實施“616”對口支援和“1+1”對口幫扶工程。繼續加大對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支持力度。

    啟動湖北漢江流域綜合開發。認真落實《丹江口庫區及上遊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抓緊湖北漢江流域綜合開發規劃編制和啟動實施,重點建設現代水利航運帶、生態環保帶、先進製造業帶、現代農業帶、沿江沿線城鎮帶、山水休閒和歷史文化旅遊帶等六大特色功能帶。加快引江濟漢和漢江沿線土地開發整理等重大工程建設。服務南水北調工程大局,確保完成7.38萬移民的外遷安置,全面啟動庫區後靠移民搬遷工作。

    (四)推進城鄉統籌,夯實“三農”基礎

    倍加珍惜農業發展來之不易的好局面,以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為重點,加大城鄉統籌發展力度,進一步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

    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以推進增加百億斤糧食生産能力建設為重點,啟動33個産糧重點縣新增糧食産能工程,整鄉整村推進農村土地整理和復墾開發,建立穩固的商品糧基地,確保全年糧食增産4億斤。大規模開展糧棉油高産創建活動,大規模開展畜牧水産養殖和園藝作物生産標準化創建活動,提高農産品質量安全水平。繼續推進農業板塊基地和農業專業大縣建設。大力推進農科教結合,積極創建現代農業示範區。著力加強良種培育和推廣運用。推進農業機械化。加快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建設,積極發展多元化、社會化農技推廣服務組織。突出抓好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排澇泵站更新改造和小型農田水利等建設,不斷改善農業生産條件。力爭新增高標準農田100萬畝、改造低丘崗地50萬畝、改造低産田75萬畝。

    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全面落實中央惠農政策,按期足額發放各項農業直補資金,禁止將惠農資金用於任何名義的抵扣。嚴格執行主要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油菜籽臨時收儲政策,做好棉花、豬肉調控(收儲)預案,穩定農民生産預期。大力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加快培育一批農産品加工過百億元的縣(市)、一批過50億元的園區、一批有很強帶動力的龍頭企業、一批在全國知名的品牌,提高農産品加工增值效益。進一步推進龍頭企業與農産品生産基地對接,發展訂單農業,實現企業與農戶雙贏。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積極開展新型農民科技和技能培訓,培養農村實用型人才,加強農民工回歸創業扶持和權益保護工作,不斷增加農民工資性和非農經營收入。確保今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300元以上。

    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進一步推進仙洪新農村試驗區、7個山區縣市脫貧奔小康、88個鄉鎮和各市縣的新農村建設試點,推動全省新農村建設由點到面縱深發展。繼續推進鄂州城鄉一體化改革試點,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區)自主開展城鄉一體化改革。將新農村建設與産業發展、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與人居環境改善結合起來,不斷提升農村基礎設施水平和公共服務能力。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促進更多的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推動新農村建設。積極推進安全飲水工程。加強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啟動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繼續改善農村交通、通訊條件,大力推進“一建三改”,因地制宜推進村莊撤並和遷村騰地,引導農村人口集中居住。鼓勵各種社會力量開展與鄉村結對幫扶,參與農村産業發展和公共設施建設。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和創造精神,依靠農民自力更生和辛勤勞動建設美好家園。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