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中國概況>> 中國簡況
 
2010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2月08日   來源:四川日報

    2010年目標任務和主要工作安排

    2010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最後一年,也是災後恢復重建的決勝之年。雖然國際經濟環境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很多,但世界經濟有望緩慢復蘇。我國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逐步鞏固,各方面發展信心明顯增強。我省正處在爬坡上坎、蓄勢突破的關鍵階段,處於經濟發展上升期、重大工作推進攻堅期、積蓄的發展動能釋放期、西部經濟發展高地奠基期,我們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利用趨好的外部環境和良好的發展基礎,爬坡上臺階,蓄勁求突破,開創新局面。

    我們將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省委的總體部署,圍繞“兩個加快”,把握“鞏固回升、加快發展”的工作基調,堅持“一主、三化、三加強”的基本思路,繼續實施“三個全面推動”,強化投資拉動和産業支撐,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改善民生、促進和諧,圓滿完成“十一五”主要目標任務。2010年主要預期目標是:災後恢復重建9月底前完成投資和項目85%以上,年底完成投資90%以上、完工項目92%以上。全省生産總值增長10%。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1%;城鎮新增就業62.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9%;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3%左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3‰以內。

    全面實現上述目標,必須著力把握好以下原則:

    ——堅持科學重建注重長遠。災後恢復重建關係災區廣大群眾生産生活,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要繼續把災後恢復重建作為全省中心工作,堅持民生優先,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加快重建進度,基本完成災後恢復重建任務。著眼長遠發展,將工作著力點轉向促進災區發展提高上來,不斷增強災區可持續發展能力。

    ——堅持投資拉動産業支撐。保持投資持續增長、不斷強化産業支撐,是改善四川發展條件、鞏固良好發展勢頭的必然選擇。要堅持大抓項目抓大項目,優化投資結構,加大投資力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産業結構,大力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推進兼併重組,推動轉型升級;加強自主創新,促進重大科技成果産業化,培育一批戰略性新興産品,提高産業綜合競爭力。

    ——堅持城鄉統籌區域協調。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區域合作與發展,可以催生更大需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要加快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協調推進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與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五大經濟區協調發展,把成渝經濟區四川部分“一極一軸一區塊”的建設作為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帶動川東北革命老區、川西北民族地區和攀西地區加快發展。

    ——堅持民生為重共建共享。改善民生既是發展的目的,也是發展的動力。要大力推動全民創業,調動全社會幹事創業的熱情,共同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把公共資源更多地向民生傾斜,努力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

    今年,要重點抓好八個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推進災後恢復重建,基本完成目標任務

    抓緊抓好民生項目重建。春節前基本完成農村住房重建,5月底基本完成城鎮住房重建,年底基本完成學校、縣級醫療衛生機構、計劃生育服務機構以及鄉鎮衛生院重建。加強災區再生育服務,提高“三孤”人員生活水平,抓好地震傷殘人員康復工作。加快文化恢復重建,啟動建設北川地震遺址紀念館,建成汶川映秀震中紀念地、綿竹漢旺工業遺址紀念地、都江堰虹口深溪溝地震遺跡紀念地。繼續做好心理撫慰工作。

    提高基礎設施保障能力。累計完成463個公路項目重建,映秀至臥龍、川主寺至汶川、汶川至馬爾康公路基本形成通車能力。全面解決災區331.5萬人飲水困難,完成869座震損水庫、300座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任務。基本完成電源恢復重建。繼續推進北川、映秀等重點地區通信網絡建設和成都數據災備中心建設。9月底前北川、汶川、青川縣城和映秀、漢旺鎮建成基本框架、形成基本功能,其他33個城鎮基本完成重建主體任務。

    促進産業恢復提升。加快災區産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積極發展特色優勢産業,促進發展方式轉變。農村産業恢復重建完成85%左右。加快實施重大工業項目,規模以上受損工業企業復産率達到99%以上。加快市場服務體系恢復重建。

    加強防災減災和生態恢復。搞好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搬遷安置和隱患應急排危除險,基本完成納入規劃的重災區重大地質災害治理任務。深入實施生態恢復重建,基本完成受損林地植被和大熊貓棲息地恢復任務。

    繼續強化工程質量和資金監管。認真執行建設標準、項目程序,抓好建材質量和價格監管,確保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嚴肅財經紀律,加強災後恢復重建基金、港澳特區援助資金、捐贈款物、“特殊黨費”管理,堅決防止截留、挪用、套取資金和其他腐敗現象發生,確保資金物資使用安全。

    深入推進對口支援工作。加強協調,搞好服務,加快援建項目進度。積極推進對口援建産業合作園區建設,在幹部挂職、教師醫生互派以及人才委託培訓等方面加強交流,在産業投資、商務貿易、旅遊協作、勞務開發等領域加強合作,探索建立互利共贏長期合作機制。

    各位代表,我們堅信,有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和親切關懷,有全國人民的無私援助和傾力支持,通過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特別是災區廣大幹部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我們一定能夠奪取災後恢復重建的偉大勝利!

    二、不斷優化投資結構,努力保持投資持續增長

    積極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全力推進一批支撐作用強、帶動作用大、輻射範圍廣的重大項目,確保完成投資1.05萬億元。加快建設成蘭、成貴、成西、蘭渝、成渝客專、成昆新線等鐵路,力爭開工成都至康定、隆黃鐵路敘永至織金段、昭通至攀枝花至麗江等鐵路。加快建設廣元至川陜界、雅安至西昌、巴南、成自瀘赤等高速公路,推進國省幹線公路改造升級和農村斷頭路建設。加快建設瀘州港二期續建、宜賓港志城作業區一期工程,推進岷江航電綜合開發。加快雙流機場新航站樓建設、南充機場擴建,爭取阿壩紅原機場開工建設。加快建設亭子口、武都等19處大中型水利工程,爭取開工小井溝等17處大中型水利工程。

    調整優化投資結構。政府投資重點向“三農”、保障性安居工程、衛生教育等民生領域傾斜;積極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城鎮建設和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投入;進一步支持優勢産業、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加大自主創新、節能環保、技術改造投入。努力引導擴大民間投資。加強規劃和政策導向,嚴格控制“兩高一資”、産能過剩行業新上擴能項目。

    加強和改進項目管理。深入推進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完善項目前期聯席會議制度,健全重大項目協調服務機制,加快項目前期進度。嚴格落實項目質量和資金管理制度,嚴把項目審核關,提高投資績效。搞好資金平衡,不留硬缺口,切實防止出現“半拉子”工程。

    三、著力做強做大産業,進一步強化産業支撐

    促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注重存量升級、增量創新,全部工業增加值增長12.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4%以上。抓好新型工業化國家産業基地建設,支持成都高新區、經開區和綿陽高新區等國家級開發區加快發展。深入推進“1525”工程,大力培育成長型特色園區。大力實施工業“7+3”産業發展規劃及八大産業調整和振興行動計劃,加快打造德陽重裝、成都軟體、攀西釩鈦等産業集群,川南重化工、名優白酒和“三江”水電能源、資陽機車等基地,成德綿南資內汽車、成綿樂廣遂電子信息、成樂眉雅光伏、川東北天然氣化工等産業帶。培育壯大和重點引進一批骨幹大企業,深化大企業大集團“兩個帶動”工程,分類制定支持政策,促進優勢資源向特色優勢企業集中。大力扶持小企業和微型企業,加快中小企業發展。編制實施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規劃。加大企業技術改造力度,完成技改投資3000億元。改善和加強生産要素調度供給。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穩定發展糧食生産,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大力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農業增加值增長3%。積極推進現代農業産業基地建設,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産業示範區和基地強縣。抓好88個糧食生産重點縣建設。推進現代畜牧業提質擴面。繼續實施新增1000萬頭優質生豬生産能力工程,打造國家優質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積極發展草食牲畜、特色小家畜禽和水産養殖。完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主體任務,推進國有林場等配套改革,加快林業産業發展。以市場為導向、龍頭企業為支撐、專業合作組織為基礎,加強原料基地建設,搞好農産品精深加工,提高農産品附加值。強化渠係配套,推進水利現代化灌區示範工程建設,新增有效灌面70萬畝、節水灌面60萬畝。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全面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繼續實施“金土地”等工程,新增高産穩産農田200萬畝。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培育發展領軍企業,推進服務業發展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增加值增長9.5%以上。重點發展金融保險、科技研發、現代物流和會展等生産性服務業,促進現代製造業與服務業有機融合。大力發展市政公用事業、房地産和物業服務、社區服務等民生性服務業。加強成都高新區、武侯區等服務外包産業發展示範區建設,軟體、信息服務和服務外包收入達到800億元。積極推進旅遊産業大發展,旅遊總收入達到1700億元。實施重大文化産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産業示範基地和産業集群建設。繼續實施“社區商業雙進”工程。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服務業,加快構建農村生産生活服務體系,深入推進“萬村千鄉”工程、新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工程,基本實現村村農家店全覆蓋。著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特別是低收入群體收入,增強消費能力。培育消費熱點,營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繼續落實好家電、農機和汽車摩托車下鄉等政策,努力擴大城鄉消費,增強消費拉動作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

    著力強化科技支撐。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大力培育和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整合科技資源,加大投入力度,支持自主創新,加強知識産權保護與開發利用,引導創新要素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聚集,大力推動經濟進入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建設面向企業的公共技術服務體系,不斷提高研發能力,努力在關鍵技術、核心技術方面取得突破。加強産學研聯盟和孵化器建設,加快重大科技成果産業化,打造一批戰略性新興産品和創新産品。支持綿陽科技城加快發展,推動軍工技術向民用轉移,大力發展軍民結合産業。

    四、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社會和諧穩定

    深入實施民生工程。認真落實中央擴大消費、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在深入推進八項民生工程的基礎上,新增民族地區房屋建設工程、文化體育工程。全省民生工程投入782.6億元,其中省級財政擬安排91.9億元。

    努力擴大就業。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開發就業崗位,強化就業援助,動態消除“零就業”家庭。鼓勵引導大中專畢業生到基層、民營企業就業。加強災區就業促進工作,實施災區富餘勞動力技能培訓行動。提高就業培訓質量,緩解群眾就業難、企業用工難矛盾。調整輸出結構,打造勞務精品,壯大勞務經濟。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完善創業服務體系,加強創業服務平臺建設,重點抓好成都、綿陽和攀枝花創建國家級創業型城市試點。

    加快建設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著力提高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保障水平。全面推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統籌解決關閉破産集體企業等退休人員和困難企業職工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問題。搞好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做好農民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工作。全面實施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加快推進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市級統籌。積極組織實施農民工“平安計劃”二期工程,抓好高風險行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工傷保險參保工作。努力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完善臨時救助制度。大力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籌集12.6萬套房源解決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條件的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改造棚戶區10萬戶。

    大力發展醫藥衛生和人口計生事業。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初步建立基本藥物制度,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穩步開展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完善城鄉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逐步建立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制度。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扶持和促進中醫藥發展。抓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加強大骨節病、包蟲病等地方病和艾滋病、狂犬病等傳染病及職業病防治工作。繼續實施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保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關愛留守兒童和學生,加快發展老齡、殘疾人事業。認真做好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

    加快發展教育文化體育事業。整合教育資源,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實施初中校舍改造和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繼續實施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十年行動計劃和藏區“9+3”免費教育計劃。大力推進職教攻堅,啟動彝區免費職業教育計劃,免除中等職業學校六類特殊對象學費,著力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推進高等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支持發展民辦教育。加快省圖書館、美術館、廣電中心、廣電安全播出監測中心等重大項目和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設。加快藏區有線廣播電視網絡建設。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區和農村文化活動,農家書屋覆蓋到50%以上行政村。推進國有院團、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和非時政報刊類轉企改制。辦好第六屆省少數民族藝術節。加強文化遺産保護,抓好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建設。實施文化環保工程,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積極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辦好第十一屆省運會和第十三屆省少數民族運動會。發展繁榮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加強檔案建設和保密、地方誌工作。

    營造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切實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注重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各類社會矛盾。進一步完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大調解”工作體系和運行機制,加強信訪工作,暢通民意反映渠道。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依法嚴厲打擊各種刑事犯罪活動。高度警惕和嚴密防範境內外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活動,保持藏區持續穩定。加大對重點行業和領域的安全生産和消防監管力度,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深入開展食品、藥品安全專項整治。加強市場價格監測,強化商品質量監管,進一步整頓規範市場秩序。

    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促進民族地區和諧穩定和長治久安,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旗幟鮮明地反對民族分裂活動。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積極主動做好新形勢下宗教工作。

    加強國防建設。著眼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任務,圍繞軍民融合式發展主線,繼續開展國防動員“五個一”活動。大力加強國防後備力量應急隊伍建設。深入開展擁軍優屬和軍民共建活動,認真落實優撫政策,切實做好軍人退役和轉業安置工作,鞏固和發展軍政軍民團結。推進人防向民防轉變,加快人防指揮所建設和城市地下空間綜合利用。

    五、加快城鎮化進程,促進城鄉統籌區域協調發展

    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成都平原、川南、攀西和川東北城市群建設,逐步形成以成都特大城市為龍頭、區域中心城市為依託、縣城為骨幹、小城鎮為基礎的城鎮體系。圍繞建設西部綜合交通樞紐,完善連接各中心城市、經濟密集地區綜合交通體系。強化城鎮産業支撐,加強城鎮市政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放寬中小城市、小城鎮特別是縣城和中心鎮落戶條件,促進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並享有與當地城鎮居民同等權益。促進房地産業平穩健康發展,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增加中小戶型、中低價位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應,抑制投機,加強監管,規範房地産市場交易秩序。城鎮化率提高1.5個百分點。

    深入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推進成都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和省內梯度試點,探索統籌城鄉改革發展新路子。注重發展城鄉關聯産業,促進城鄉産業互動、經濟相融。做好新農村建設連片推進工作,以片帶面,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大投入,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市場體系,創造平等競爭的就業環境,逐步健全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農村集體資金、集體資源管理,搞好農村建設“一事一議”。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按照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推動五大經濟區協調發展。加快成渝經濟區四川部分建設,強化集聚和輻射功能,率先做強做大成都都市圈增長極;主動融入成都、重慶兩大增長極,努力壯大成渝通道發展軸;主動接受重慶的輻射,加快發展環渝腹地經濟區塊。推進攀西地區戰略資源集約開發基地建設,加快川東北地區天然氣等優勢資源開發,搞好川西北生態經濟區規劃建設。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把我省藏區工作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組織動員力量支持藏區發展,著力改善農牧民生産生活條件,提高農牧業發展水平,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保護高原生態環境,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推動藏區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進一步加大對其他民族地區的支持力度,著力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推動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積極推進扶貧連片開發,增強革命老區、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

    六、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

    推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抓好省屬國有企業資源整合、優化配置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加快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和産權多元化。保障民營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平等獲得生産要素和資源,促進民營經濟加快發展。推進重點資源性産品價格改革,深化水電資源開發補償機制試點。開展排污權市場化交易試點,實行流域跨界斷面水質目標考核扣繳生態補償金制度。深化徵地補償制度改革,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集約用地制度。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快搭建交通、水務、能源等投融資平臺。深入推進擴權強縣改革,發展壯大縣域經濟。

    實施充分開放合作戰略。創新招商引資方式方法,抓好簽約項目跟蹤落實,力爭到位國內省外資金5000億元,實際利用外資50億美元。辦好第十一屆西博會。加強對世界500強和國內100強企業招商引資和投資促進工作,引進重大産業項目,承接産業整體轉移。加快發展對外貿易,培育壯大和大力引進出口企業,搞好出口基地、開放口岸和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建設,鼓勵企業開拓境外市場。引導企業開展境外投資,積極發展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鼓勵引導企業主動融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積極開展與南亞國家的合作,鞏固與港澳臺和東亞、歐美等的合作,積極開發中亞、非洲等新興市場。加強同周邊省市區、泛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等區域的合作。做好外事、港澳臺僑和口岸、海關、檢驗檢疫等工作。

    七、加強財政金融工作,提高財力保障和金融服務水平

    完善公共財政體系。認真落實中央積極的財政政策,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切實保障災後恢復重建、擴大內需和改善民生等重點支出的需求。依法強化稅收徵管,改進和完善非稅收入管理,圓滿完成預算收入任務。深化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緩解縣鄉財政困難,提高基層政府保障能力。深化國庫集中收付、政府採購和公務卡改革。優化預算編製程序,實行零基預算,提高預算編制質量,強化預算約束。試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償機制,落實崗位績效工資制度。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做好其他事業單位實施績效工資的相關工作。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切實降低行政成本。健全財政監督管理機制,全面推進支出績效評價。建立健全政府性債務管理體系,防範財政風險。

    支持金融改革創新。用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引導支持金融機構優化信貸結構,創新金融産品與服務方式,加大對災後恢復重建、重大項目、中小企業、“三農”和民生等的信貸支持力度。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推進新型農村金融組織試點。加快推進城市商業銀行改革,推進非銀行業金融機構改革,擴大小額貸款公司試點,規範發展融資性擔保公司,加快發展金融仲介機構。大力推進西部金融機構中心、市場與交易中心、後臺服務中心建設。引導企業通過多種方式擴大直接融資規模。繼續開放保險市場。大力發展農業保險,提高農村保險覆蓋率。推進金融監管創新,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改善區域金融生態環境,積極防範金融風險。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