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路浩解讀我國信託行業發展總體情況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3-13 20:01 來源: 中國政府網
【字體: 打印本頁

3月13日下午17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隆國強、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兼總工王金南、國家行政學院政府法治諮詢研究中心主任楊偉東、銀監會非銀行金融機構監管部副主任閔路浩做客中國政府網,就李克強總理記者會與網友在線交流。

[主持人]:有網友看到報道説,信託已經成為僅次於銀行業的第二大金融行業,請問一下閔主任,信託行業發展的總體情況現在是怎麼樣的?咱們的信託産品現在可以放心的去購買了,監管部門在信託監管上都做了哪些工作?請跟我們簡要介紹一下。

[閔路浩]:首先從數字上看,到2013年底信託業,行業管理的信託財産達到10.91萬億,僅次於銀行,這是成為第二大行業的出處。相比2012年底的7.47萬億,增長速度還是比較快的。但是從我們檢測的數據來看,信託財産增長的速度從去年開始很大程度上在放緩,這是管理信託産品的規模。另外從信託公司的凈利潤、固有財産的規模方面,數字都是挺好看的,行業本身的抗風險能力也在不斷的加強。但是我們也要看到,信託行業也受到近期經濟下行的影響。最近媒體有很多報道,説有很多信託項目到期不能兌付,尤其前一段媒體炒作比較厲害的中誠信託的山西煤業項目,全世界媒體都高度關注。

我們分析了一下其中的原因。一是經濟下行,這是宏觀層面的問題。二是企業的經營不善,三是金融機構本身盡職管理不善,管理不到位。這像總理在記者會上強調的那樣,我們監管部門要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的風險,從這個角度看,信託業的確是沒有發生區域性和系統性的金融風險,但是個體領域出現的風險有逐步增加的趨勢,目前還在可控範圍內。

信託産品可不可以放心購買?這是投資人比較關心的問題,這個問題從兩方面理解。一方面首先從售賣金融産品的金融機構角度,我們提倡賣者有責,金融機構要做好盡職管理,你要向投資人做好充分的信息披露,還要盡到金融機構的社會責任。另外一方面從投資者的角度,我們強調買者自負,我們在信託公司管理規定裏面,就規定了購買信託産品的投資人必須是滿足一定條件的合格投資人,合格投資人的概念就是有一定風險識別能力和承受能力。

大家都知道,全世界沒有一個金融産品只有高收益而沒有風險,這是不符合經濟學原理的,尤其是在當前的宏觀經濟金融形勢下,肯定會有不少的項目出現風險。出現風險以後,我們鼓勵投資人拿起法律的武器,通過司法渠道去解決。從監管這個角度來説,我們銀監會從2007年修改了信託公司管理辦法和集合資金信託管理辦法,從制度上對信託公司經營管理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之後我們又推出了凈資本管理辦法,對信託公司管理信託財産上了一個資本的枷鎖,不能讓它無條件的、不受約束的去發展。

去年年底在信託年會上,楊家才主席助理又提出八大機制建設,分別是公司治理、信託産品登記機制、信託公司分類、加強信託公司資本約束、強調信託公司社會責任、建立恢復與處置機制、行業穩定機制、監管評價機制。我們現在正在從完善體制機制建設方面去加強對信託行業的監管,同時也給行業提出了一個轉型發展的要求。從日常的工作來講,我們一直是按照總理記者會上的要求在開展工作。一是加強監測,及時發現風險。這幾年我們每年都做定期風險排查,對所有信託項目風險進行排查,對一些重點領域的信託業務進行壓力測試。二是及時處置。發現風險我們監管部門會要求信託公司採取必要措施,及時處置風險。三是促進信託公司轉型發展。因為信託公司目前做的10.91萬億業務裏面,大部分還是類信貸業務。我們現在在推進信託公司向資産證券化、並購業務、PE等投資業務發展,做真正的資産管理機構和財富管理機構。

信託公司資産規模增速這麼快,它這些錢到底投到了哪兒去?這既是網友的問題,也是國務院領導經常會問我們的一個問題。

從大數上看,80%的信託資金是投入到實體經濟裏面去的,因為從信託的資金投向來分析,投到工商企業、房地産、基礎設施、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等等,信託業務的特點都有明確的對應資産,所以80%是投到實體經濟裏面去的。剩下20%是投資到其他的金融産品上面。這個比例説明,信託資金主要還是服務於國民經濟的增長,為GDP增長在做貢獻。它這兩年增速那麼快的原因,剛才隆院長也提到了貨幣寬鬆,08年之後貨幣寬鬆的大環境,另外對銀行信貸的管製造成了銀行通過信託、證券、基金、保險等渠道,它轉移了一部分。原來應該通過信貸這個渠道投放,這些錢雖然是轉了一個彎,但還是投入到實體經濟裏面去了。

責任編輯: 康麗琳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