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措施“添力加火” 集合效應不斷顯現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0-30 14:27 來源: 人民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今年以來,面對錯綜複雜的國內外形勢,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果斷決策,出臺了一系列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政策,綜合施策,強化落實,激發增長潛力、釋放改革紅利、推動轉型升級、促進民生改善、強化風險管控,政策集合效應不斷釋放,經濟運行呈現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

穩增長政策組合發力,經濟運行總體平穩

穩增長政策出實招、出準招,有效應對了經濟下行壓力,前三季度國內生産總值同比增長6.9%,主要經濟指標繼續運行在合理區間。

創新宏觀調控方式。主動適應經濟增速放緩的客觀規律,在堅持區間調控基礎上,更加精準有效地實施定向調控和相機調控,經濟向好的基本面得到鞏固。實施供需雙側管理,在注重需求管理的同時,強調擴大有效供給,著力熨平經濟短期波動,化解深層次矛盾,提升經濟增長潛能。增強政策的協調性,強化財政、貨幣、投資、價格、區域和産業等政策的協調配合,確保經濟行穩致遠。

強化宏觀調控政策。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適時適度預調微調,穩定發展預期。通過擴大政府支出、盤活財政存量資金、結構性減稅、普遍性降費等財政政策措施,既擴大了總需求,減輕了企業負擔,也使重點領域支出得到較好保障。通過多次降準和降息,及時採取逆回購等公開市場操作,引導市場利率下行,緩解市場流動性偏緊局面,帶動信貸需求和投放增加,有力支持了實體經濟發展。1—9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長16.4%,較上年同期加快2.7個百分點。9月末,廣義貨幣(M2)增速13.1%,達到預期目標。各方對今年出臺的各項經濟政策評價反映普遍積極,據國家信息中心互聯網大數據分析顯示,網民對政策的滿意度達到90%以上。

挖掘三大需求潛力。切實擴大有效投資,在去年設置七大投資工程包基礎上,今年又新增四大投資工程包,下調了除過剩行業外的投資項目最低資本金比例5—10個百分點,發行專項債為政府公共投資籌措資金。目前中央投資計劃已全部下達,這些投資有利於補短板、打基礎、增後勁。穩定消費需求,推出六大領域消費工程,將消費金融公司試點擴大到全國,鞏固了消費平穩增長勢頭,消費結構升級不斷加快。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持續6個月回升,通訊器材類商品和網上零售繼續保持30%以上的快速增長,旅遊消費發展態勢較好。促進出口好轉,通過實施新增自由貿易試驗區、促進服務貿易和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等政策措施,著力扭轉出口負增長局面。截至9月,出口增速降幅已連續2個月收窄,我國對主要貿易夥伴的出口情況均出現改善,後市預期向好。

改革開放縱深推進,發展難題正在破解

出臺了一批重點領域改革方案,創新和完善工作機制,改革取得了重要進展和階段性成效,制度紅利持續釋放。

行政審批改革增強市場主體活力。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三管齊下”,推進“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制度改革,中央層面的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橫向系統開始試運行。改革後市場準入程序更為便利、內容更為完善、流程更為優化、資源更為集約,降低了投資創業成本。前三季度全國新登記市場主體1065.5萬戶,同比增長15.8%,平均每天新登記企業達1.16萬戶。

財稅改革綜合成效顯現。預算制度向著全面規範、公開透明的方向不斷邁進,提升了資金使用效率。營改增進一步推進,減稅降費力度不斷加大,預計全年可減稅4000億元,強化了稅制對經濟的調節作用。大力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引領作用。去年年底以來,財政部推出了236個國家級PPP示範項目,總金額達7400億元,國家設立1800億元中央級PPP融資支持基金,一些省份陸續推出千億元級規模PPP發展投資基金,有效帶動了社會投資,提升了公共産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效率。

金融改革增強實體經濟支撐作用。第一批五家試點民營銀行全部開業,第二批民營銀行籌備設立,民資設立商業銀行全面鋪開,在提升微觀金融效率、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利率市場化改革取得突破,拓寬了金融市場參與者範圍,有效降低了社會融資成本。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朝更加市場化的方面邁進,兌美元匯率中間報價機制改革糾正了此前人民幣匯率顯著高估的偏差。資本項目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改革有序推進,人民幣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及第四大支付貨幣。

國有企業改革提高國資運行效率。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進了國有經濟佈局戰略性調整,並加快培育和重構了更具活力和效益的微觀市場主體。目前已有20多個省(市、區)出臺了國企改革方案和配套措施,通過股權多元化、整體上市、員工持股、科研院所改制等方式,積極穩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

涉外體制改革提高開放水平。在總結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經驗基礎上,複製推廣外商投資管理、貿易監管、金融創新、政府監管等制度創新。外資審批制度改革穩步推進,外商投資項目實行備案制,新修訂的外商投資産業指導目錄限制類條目減少50%。“一帶一路”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六廊六路、多港多路”建設全面展開,中塔公路二期、中亞天然氣管道D線等項目加快推進,莫斯科至喀山高鐵、中老鐵路、中泰鐵路等項目合作進展有序。

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經濟邁向中高端動能積蓄

堅定不移地推進結構調整,新的産業亮點和區域極點不斷涌現,經濟發展新動能正在加快生成。

産業結構調整亮點紛呈。新産業、新業態、新技術和新模式競相迸發,生産性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勢頭良好,服務業主導經濟增長的態勢基本形成。1—9月,第三産業佔GDP的比重達51.4%。《中國製造2025》和《增強製造業核心競爭力三年行動計劃》有效落實,前8個月高技術製造業增長10.4%,高出工業增長4.1個百分點。11項“互聯網+”行動計劃加快實施,互聯網經濟總量不斷提升,基於互聯網平臺的分享經濟蓬勃發展。

區域新增長極加快形成。啟動實施了一批“一帶一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能源資源、産能合作等重大項目,有序開展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生態環保合作和産業對接協作,穩步推進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現代産業走廊和沿江綠色廊道建設。“三大戰略”開始從藍圖向現實轉化,一些率先推進轉型的地區經濟發展數據亮眼。前三季度,重慶GDP增長高出全國4.1個百分點,深圳先進製造業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已達到75.6%。

新型城鎮化紮實推進。以“一融雙新多群”為重點,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城鎮化發展質量不斷提升。24個省份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出臺戶籍制度改革方案,推動了農村轉移人口融入城鎮。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62+2”試點和60個産城融合示範區建設,積極培育了一批新生中小城市。強化城市軌道交通、停車設施和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推進開發區功能轉型,著力建設了一批新型城市。以城市群為主體的城鎮化形態加快形成,城市群基礎設施建設和一體化進程穩步推進。

民生保障日益強化,人民群眾獲得感明顯提高

著力促就業、增收入、強社保、保安居,堅決兌現保障民生的承諾,讓人民群眾在發展改革中得到更多實惠。

全年新增就業目標提前完成。出臺了創業扶持、創業服務、創業培訓等一整套政策,強化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服務平臺建設,形成了空前濃厚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氛圍,各類企業“雙創”培育平臺、孵化基金、創業集聚區加快成長,創業帶動就業效應不斷顯現。在持續幫扶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基礎上,更加重視對青年實施就業幫扶,引導鼓勵企業穩定就業崗位。前三季度,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66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穩定在5.1%—5.2%。

收入“兩個高於”態勢繼續保持。目前已有22個省(市、區)上調了最低工資標準,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和配套增資措施全部落地,7月末調整基本工資標準的兌現工作已全面完成。前三季度,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7.7%,高於同期GDP增速0.8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8.4%,高於同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1.6個百分點。

社會保險擴面提標降費穩步推進。退休人員養老金再次上調,實現“11連漲”。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由每人每月55元提高至每人每月70元,社會養老保險保障水平有所提高。失業保險費率由3%降至2%,工傷保險實際平均費率由0.9%左右降至0.7%左右,部分地區生育保險籌資比例可下調0.5個百分點,減輕了企業社保繳費負擔,緩解了企業實際困難。

保障性安居工程年度目標完成九成以上。全面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加大開發性金融支持棚戶區改造力度,前三季度,保障性安居工程完成投資1.11萬億元,基本建成套數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92%,新開工套數已達年度目標任務的130%,提前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千萬住房困難家庭居住條件將得以改善。

著力防範化解風險,經濟風險總體可控

採取疏堵結合、管防並重政策措施,有效防止了個案性、局部性風險演化成為系統性、區域性風險。

資本市場風險管控及時有效。針對6月中旬以來的股市異常波動和持續動蕩,通過證金公司入場持股、限制場外融資和打擊惡意做空等一系列措施穩定市場運行,修改不科學、不週全的市場規則,完善市場制度,有效防止了股市風險通過資産負債表和信貸渠道向實體經濟傳導蔓延,推動股市進入自我修復調節階段。通過加強在岸和離岸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調控和管理,及時穩定了人民幣匯率走勢及預期,有效防止了人民幣匯率出現大幅波動。債券市場剛性兌付逐步打破,多家企業面臨違約風險,但信用風險控制在個案範圍內,並未構成系統性風險。

地方債務風險逐步化解。實施了規範地方政府債務、構建長效債務機制等措施。一方面堵後門,堅決制止地方政府違規舉債,融資平臺不得新增政府債務,繃緊地方債管控“緊箍咒”。另一方面開前門,打出“組合拳”,允許有條件的地方政府自行發行債券,加強政府債務舉借、資金使用和償還全過程、全口徑管理,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得到有效管控。繼續保持在建項目後續融資,以長期、低息政府債券置換短期、高息存量債務,前後分三批部署3.2萬億元置換額度,已落實近2萬億元,大大緩解了當前地方政府還本付息壓力。(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 吳曉華)

責任編輯: 向思敏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