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直播>> 政府網3>> 重要內容提示
 
我國已發展為世界航運大國和港口大國 水路交通有6大特點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7月05日   來源: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2007年7月5日上午8時30分,交通部在北京京西賓館召開全國水運工作會議及新聞發佈會。全國水運工作會議開幕式由交通部副部長徐遠祖主持,交通部部長李盛霖作會議主報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畢井泉發言。

  [李盛霖]:改革開放後,水運行業不斷加快開放步伐,先後採取了“有水大家行船”、“各地區、各部門、各行業一起幹,國有、集體、個體一起上”等一系列鼓勵和支持發展水路交通的政策,實施了“三主一支持”長遠發展規劃,推進了水運投資主體多元化,加快了水運基礎設施、運輸裝備和支持保障系統建設,水路交通供給能力持續增強,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水路交通搶抓機遇,堅持量的擴張和質的提高並重,發展速度明顯加快,結構不斷優化,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新農村建設和人民群眾安全便捷出行的能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進一步提升,我國已發展為世界航運大國和港口大國。概括起來,有以下六個特點:

  (一)水運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

  為加快水運基礎設施建設,國務院先後批准了《全國沿海港口佈局規劃》、《全國內河航道與港口佈局規劃》、《國家水上交通安全監管和救助系統佈局規劃》、《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渤海灣三區域沿海港口建設規劃》等水運規劃,我部制定了《長江三角洲地區現代化公路水路交通規劃綱要》等規劃,與沿江七省二市聯合製定了《“十一五”期長江黃金水道建設總體推進方案》。

  在規劃的指導下,一批大型專業化原油、鐵礦石、煤炭碼頭和集裝箱碼頭及深水航道工程相繼建成並投入使用。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二期工程圓滿完成,三期工程開工建設。洋山深水港二期工程投入試運行,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取得進展。長江幹線、西江航運幹線、京杭運河,以及長三角、珠三角為主的高等級航道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到2006年底,我國共擁有生産性泊位3.5萬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1200多個。沿海擁有生産性泊位4511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978個;內河擁有生産性泊位3.1萬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225個。我國內河航道通航里程12.3萬公里,其中等級航道6.1萬公里。

  (二)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水運市場初步形成。

  水運法規體系初步形成。頒布實施了《港口法》、《國際海運條例》、《內河交通安全管理條例》、《船員條例》等法規,出臺了《老舊運輸船舶管理規定》等部門規章。《航道法》、《海上交通安全法》、《水路運輸管理條例》、《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管理條例》等法規制定、修訂草案已報國務院審核。

  水運體制改革逐步深化。中央直屬和雙重領導港口管理體制改革基本完成,充分調動了地方政府和企業發展港口的積極性,港口物流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水上安全監督管理體制改革全面完成,建立了20個直屬海事局和28個省級地方海事局。完成了救撈體制改革,實行了救助與打撈分開。

  水運市場秩序進一步規範。積極推進市場化進程,著力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建立了與國際接軌的市場體系。國內水路運輸價格和港口內貿裝卸作業價格全面放開。加強了水路運輸市場準入資質管理,建立了老舊運輸船舶強制報廢制度,促進了航運企業和船舶的結構調整。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基建管理程序、規章制度和資質標準,規範了水運建設市場主體行為。

  落實了《內地與香港、澳門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內地航運相關業務進一步向香港、澳門開放;開通了福建沿海與台灣金門、馬祖地區的海上直通航線,務實推動了海峽兩岸海上直接通航。

  到2006年底,我國經營跨省運輸的國內水路運輸企業發展到4000多家,從事國際運輸的船公司260多家;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和世界前20位國際集裝箱班輪公司均在我國設立了獨資、合資公司或辦事機構;無船承運人、國際船舶代理企業、船舶管理公司快速發展,服務水平和質量明顯提高。

  (三)水路運輸服務能力不斷增強。

  水路運輸在綜合運輸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保障了我國能源、原材料等大宗貨物運輸,有力地支撐了國民經濟和對外貿易又好又快地發展。水路貨物運輸量、貨物週轉量在綜合運輸體系中分別佔12%和62%;水運承擔了90%以上的外貿運輸量,港口接卸了95%的進口原油和99%的進口鐵礦石。2006年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55.7億噸,集裝箱吞吐量9361萬標準箱,連續四年保持世界第一;與2000年相比,集裝箱吞吐量年均增長達到26%。

  水運企業競爭力顯著增強。目前,我國大陸有5個港口進入世界港口吞吐量的前十位,上海港成為世界第一大港。中遠、中海、長航、招商、中外運集團等大型骨幹航運企業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水平不斷提高,中型航運企業、民營航運企業迅速崛起。截至2006年底,我國運輸船舶達19.4萬艘,1.1億載重噸,運力規模大幅度增加,是2000年的2.1倍;集裝箱箱位達85萬標準箱,總運力已位居世界前列。在京杭運河、川江及三峽庫區實施了船型標準化,內河船舶運力結構不斷優化。

  (四)安全監管和人命救助能力不斷提升。

  針對水運高危行業的實際和特點,認真貫徹落實《安全生産法》,進一步加強了水上交通安全監管和人命救助能力建設。建立了海上搜救部際聯席會議制度,把“四區一線”重點水域、“四客一危”重點船舶、“四季三節”重點時段和“四船一鏈”重點環節作為水運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加強了海事、救撈、公安、通信等支持保障系統裝備建設和隊伍建設,建成了全球海上遇險與安全監管系統,實現了水上監管和搜救海空立體化。先後在11個重點水域實施了船舶航行定線制,組織開展了多項專項整治。制定了《國家海上搜救應急預案》和《水路交通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等,健全完善了應急反應體系。在進出港船舶逐年增多、貨運量和貨物週轉量大幅增加的情況下,水上安全四項指標全面下降,安全形勢基本穩定並趨於好轉。成功防抗了風暴潮,救助了越南遇險漁民,有效處置了海上溢油等重大海難行動。近年來,人命救助成功率在94%以上。2006年成功組織搜救1620次、救助1.67萬人,救助成功率達95.7%。對此,黨中央、國務院給予了充分肯定,也贏得了國際社會的讚譽。

  (五)國際海運交流與合作進展明顯。

  航運企業是最早走向國際,融入國際航運市場的。隨著我國水運的迅速發展和地位作用明顯提升,水運方面的國際和地區間交流與合作更加廣泛。積極參與了世貿組織、國際海事組織等多邊活動,在多邊國際事務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維護了我國國家主權、安全和利益,較好地完成了履約國的義務,樹立了海運大國的良好形象。截至2006年底,我國已與美國、歐盟等68個國家或地區簽訂了海運協定,連續9屆當選為國際海事組織A類理事國。

  (六)科技創新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的進展。

  大力推進水運工程技術研究開發和轉化推廣,一些重大工程的關鍵技術得到突破。“十五”以來,完成技術開發和科研項目1000余項,數百項技術成果達到或處於國際先進水平。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技術最複雜的水運工程,成為世界上巨型複雜河口航道治理的成功典範。

  按照交通行業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總體部署,水運行業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文明創建活動,先後涌現出了“華銅海”輪、青島港等先進集體和包起帆、許振超、孔祥瑞等先進個人,增強了行業發展活力。組織了鄭和下西洋600週年紀念活動,設立了“航海日”,振奮了民族精神。

  水運事業發展取得的這些成績,是黨中央、國務院和地方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各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熱情關心、大力支持的結果,是廣大水運行業幹部職工勤奮拼搏、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此,我代表部黨組,向所有為我國水運事業努力奮鬥的同志們,向長期以來大力支持水運事業的各兄弟部委辦和地方黨委與政府、廣大人民群眾,表示衷心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