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學者:“新絲路”力促中國與東盟雙贏

2014-05-12 21:22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

新華社新加坡5月12日電(記者 陳濟朋)新加坡學者和商界人士歡迎中國建設“海上絲綢之路”,他們認為絲綢之路呈現了貿易和文明的交流,對中國與東盟國家而言意味著雙贏。

新加坡東亞研究所學術顧問、前所長黃朝翰教授説,“絲綢之路”的提法好,它的構想包括貿易、人員和文化文明交流等,最基本的是貿易,而貿易在本質上是雙贏的,長期而言尤其如此。

他認為,就中國和東盟的互聯互通而言,其範疇應該包括貿易,如降低關稅壁壘、貿易便利化和發展合作等;此外還有加強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和海空連接,以及在社會和文化文明領域的交流和人員往來。他説,中國在實際的對外經濟交往中,應更注重經濟的相互依存,而不是一方對另一方單向的依賴。

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任職多年的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劉雲華教授説,從貿易上來看,中國和東南亞的資源稟賦有互補性,中國需要東南亞的橡膠、木材、大米、銅等,但東南亞工業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工業門類也沒那麼齊全,而中國則是勞動力資源大國,工業門類也比較齊全,兩者互惠合作的基礎比較好,潛力也很大。實際上,與東南亞的貿易也佔了中國對外貿易的大約五分之一。中國已是東南亞多個國家最大的貿易夥伴,如中國是新加坡最大貿易夥伴,超過其鄰國馬來西亞。

劉雲華説,從中國自身來看,缺的不是資金,但需要進一步提升科研開發能力和勞動力素質。而要做到這些,需要改善科研開發的軟環境。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資深研究員仝月婷認為,中國與東盟的經貿關係升級也有很大潛力,因為要因應中國經濟自身的變化而進行調整。雙方貿易便利化有很大發展空間,但由於東盟內部發展進程不統一,整體推動有難度,比較可行的是通過雙邊努力推動這一進程,也可為部分國家提供技術培訓。

仝月婷説,中國與東南亞的人員交流還比較有限。她認為,未來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也許會有開放低端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可能會改善一般勞動力交流相對滯後的現狀。

仝月婷也建議中國在國外成立類似中國企業服務中心的服務機構,認為這有利於中國企業了解當地市場和法規,改善整體對外形象。

責任編輯:向思敏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