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網評:産能合作架起中拉友誼橋梁

2015-05-27 15:23 來源: 中國青年網
【字體: 打印

九天時間,往返五萬公里,李克強總理的拉美四國之行,日程滿滿噹噹。行走在拉美大地,李克強無論走到哪,言必稱“國際産能合作”。“國際産能合作”成了李克強此次出訪拉美四國頻率最高的用語。無論是中國和巴西涵蓋雙邊産能、基礎設施建設、金融、航空、農業、新能源、通信、科技等領域的35項、總額達270億美元的協議,還是中國和哥倫比亞包含産能、基礎設施、金融、教育文化等一系列合作協議,或是中國和秘魯包括最受關注的兩洋鐵路可行性研究文件的10個合作文本和143.2億美元貿易協議,抑或中國和智利關於加強産能與投資合作的諒解備忘錄,國際産能合作都是挑大梁,唱大戲。

  5月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契合國外需求和意願,推動國際産能和裝備製造合作,有利於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促進世界經濟復蘇,更可以倒逼我國企業提質增效、實現優進優出,打造高水平開放型經濟,促進互利共贏。

  新近出爐的《中國製造2025》也強調,深化産業國際合作,加快企業走出去。我國在國際産能合作方面特別是裝備製造業“走出去”具備兩大優勢:一是總量比較優勢,在機械裝備領域,電力裝備的製造總量大約佔世界的61%,造船工業的總量佔世界的41%,機床佔世界的38%以上,我國已具備了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走出去的現實可能性;二是企業國際競爭優勢,2014年統計數據顯示,在裝備製造業中,我國有56家企業進入世界500強,中車、中船重工、三一、中聯重科、華為等處在全球領先的地位。

  近年來,我國裝備製造業持續快速發展,國際産能和裝備製造合作初見成效。我國與有關國家的産能合作示範建設正積極推進。我國與哈薩克斯坦在鋼鐵、水泥、平板玻璃、化工、機械、有色、輕紡等産業領域進行深度對接,已簽約28個項目,投資總額超過230億美元,對我國優勢産能開拓國際市場形成了良好示範效應。同時,與印尼、埃塞俄比亞、埃及等國家也初步確定了基礎設施和産能合作的早期收穫和遠景項目。 

  目前,國際上許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推進工業化的衝動十分迫切,對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量很大,而我國在裝備和産能方面佔有質優價廉、綜合配套強的優勢。支持中國裝備出海、推進國際産能合作,擴大産品進出口,並疊加産業出口,注重消費品出口,更注重投資品出口,既著眼當前,又顧及長遠,能實現我國和進口國雙方互利共贏。

  而世界經濟復蘇依然撲朔迷離,各經濟體需要發揮互補優勢,以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和壯大。通過擴大基礎設施建設,帶動裝備製造業、基礎原材料産業及相關服務業發展,不失為拉動經濟增長,應對下行壓力的良策。在經濟全球化的當下,一國在建設中根據需求引進別國有競爭力的裝備和基礎設施建設所需的建材生産線、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開展國際産能合作,能有效降低建設成本,擴大就業,促進産業多元化發展。

  眼下中拉産能合作恰逢其時,一拍即合。拉美有基礎設施擴建和産業升級的需求,中國有性價比高的裝備製造能力和集成技術,雙方好比是相互心儀的一對戀人,一見鍾情。而建立國際産能合作平臺,既可把資金集中投向實體經濟,還可與歐美發達國家先進技術相結合,帶動拉美國家低成本、高起點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化升級,開闢互利共贏的新路。

  其實,拉美國家早就感受到中國裝備的威力。2010年10月,在智利聖何塞銅礦礦難救援現場,有著“神州第一吊”之稱的三一SCC4000型履帶起重機展露雄姿,隨時待命,表現了國際社會對於來自中國製造設備的性能、質量和後勤保障的認可。如今,中國地鐵機車、中國輕軌、中國輪渡又為拉美國家提供便捷的交通。

  值得特別關注的是,中國在尋求國際産能合作時,不僅輸出産品,還輸出技術、輸出友誼,助推産能合作國工業化進程,為輸入國本土經濟持續發展增添活力。這是大國的胸懷,也是大國的擔當,再一次表明中國在國際舞臺上努力求解國家利益和國際友誼的最大公約數。

  那麼如何進行國際産能合作?李克強在中巴工商界峰會閉幕式致辭中提出“3×3”産能合作新模式,即契合拉美國家需求,共同建設物流、電力、信息三大通道;遵循市場規律,實行企業、社會、政府三者良性互動的合作模式;圍繞中拉合作項目,拓展基金、信貸、保險三條融資渠道。

  對此,聯合國拉加經委會執行秘書巴爾塞納大加讚賞,指出這一模式“切合拉美需求,有助於雙方對接發展戰略,實現務實合作轉型升級。拉美國家願分享中國發展機遇,與中方攜手拓展基礎設施、工業等領域産能合作,推動拉美地區經濟和出口結構多元化,加強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實現地區整體發展繁榮。”

  巴爾塞納執行秘書熱情洋溢的話語代表了拉美國家的心聲,拉美國家在分享中國發展機遇,國際産能合作締結的中拉友誼芳香四溢。(蔡恩澤)

責任編輯:周楠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