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常務會議擬為社會辦醫再“鬆綁”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6-04 22:56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

簡化審批 取消床位規模等前置條件
——國務院常務會議擬為社會辦醫再“鬆綁”

    新華社北京6月4日電(記者 胡浩)6月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促進社會辦醫健康發展,進一步降低社會辦醫“門檻”,以滿足群眾多樣化健康需求。

    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一要簡化醫療機構設立審批,取消床位規模等前置條件。將社會辦醫納入區域醫療資源規劃,取消數量和地點限制。二要支持通過股權、項目融資等籌集社會辦醫開辦費和發展資金。將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社會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納入政府補助。三要探索以公建民營、民辦公助等方式建立區域性檢驗檢查中心,面向所有醫療機構開放。試點區域註冊和備案管理,推進醫師多點執業。四要落實社會辦醫各項稅收優惠,將社會辦醫納入醫保定點範圍,在職稱評定、課題招標等方面與公立醫療機構同等待遇。五要完善監管,建立退出機制,嚴打非法行醫、過度醫療等。真心實意扶持社會辦醫。

    堅持公立醫療機構為主,非公立醫療機構共同發展,特別是加快形成多元化辦醫的格局,是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基本原則和方向。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有利於增加醫療衛生資源的總量,擴大醫療服務的供給,特別是完善服務體系。社會資本的進入也有利於多層次多樣化的服務提供,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的醫療服務需求。

    2015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4年工作總結和2015年重點工作任務》,提出“優先支持舉辦非營利性非公立醫療機構,加快推進非公立醫療機構成規模、上水平發展。2015年非公立醫療機構床位數和服務量達到總量的20%左右。”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非公立醫療衛生機構數達到43.9萬所,佔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數的45%,非公立醫療機構門診量佔全國門診總量的22.3%。儘管數量增長很快,但民營醫院規模卻普遍偏小,且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社會辦醫的規模、數量和速度與醫改提出的要求仍有差距。

    一直以來,按照“區域衛生規劃”對社會辦醫進行前置審批,限制外資在合資合作醫療機構的持股比例等,曾被視為社會辦醫的“攔路虎”。同時,困擾民資辦醫的業務許可、人才匱乏等諸多方面的現實短板,使得民資醫院在發展上面臨“玻璃門”“彈簧門”等困境。

    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取消床位規模等前置條件,取消社會辦醫數量和地點限制,正是對社會資本進入醫療系統的政策進一步“鬆綁”,而籌集資金、推進醫師多點執業、將社會辦醫納入醫保定點範圍等舉措,更是有利於將“玻璃門”和“彈簧門”逐步打破。

    “在推進社會資本辦醫的進程中,政府這只手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成都市衛生局審批處處長佘芳建議,目前還需進一步科學規劃合理配置醫療衛生資源,將非公立醫療機構發展納入各地衛生發展規劃,合理規劃優先配置;新增醫療機構主要由優質醫療資源領辦或由社會資本投資舉辦,同時引導社會資金直接投向資源稀缺及滿足多元需求服務領域。並且,支持非公立醫療機構按照批准的執業範圍、醫院等級、服務人口數量等合理配備大型醫用設備。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責任編輯:宋岩
回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