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報:"國際産能合作"對接歐洲 將實現"三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7-07 08:44 來源: 國際金融報
【字體: 打印本頁

中國希望與發達國家進行産能合作,共同在第三方國家建立産業基地。圖為中國董氏集團在尼日利亞投資建設的冷軋鋼廠工人工作場景。CFP圖 

李克強此次訪歐,除了簽署貿易協議外,全程重點推介國際産能合作,得到多方積極響應。按李克強的話説,“國際産能合作將實現‘三贏’”。

有誠意,也有實力。經過數十年發展,中國在全球經濟格局以及産業鏈條上的地位已今非昔比: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商品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第三大對外投資國,並已經成為將近130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

6月29日至7月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第九次訪問歐洲。與前八次相比,此次最明顯的特徵是對“國際産能合作”、尤其是“三方合作”的大力推動。除了將中歐領導人會晤的主要議題定為“國際産能合作”計劃與容克計劃對接外,在比利時、法國、世界經合組織,李克強也多次解釋、倡議“國際産能合作”。

當記者問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經濟室主任陳新,此次李克強訪歐最大特點是什麼時,他笑著説,“國際産能合作”,“以前,領導人出訪歐洲,會關注訂單,關注技術合作,這次直接上升為全球價值鏈的分工,‘國際産能合作’將帶動全球産業鏈的調整,一方面是加強中歐之間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是共同與第三方合作。”

那麼問題來了,國際産能合作的內涵是什麼?在實際操作中,還有哪些環節需要高層進一步推動的?企業應該從哪個角度切題?

“推銷員”新動向  

李克強此次訪歐,行程滿滿,力倡“國際産能合作”,得到歐盟、比利時、法國等政府的積極響應

此次訪歐,李克強的第一站是比利時,6月29日抵達,僅停留一天,行程滿滿,上午會見比利時領導人,下午參加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

在與比利時首相米歇爾會談時,李克強提出,希望加強與比利時的國際産能和裝備製造業合作,“中方鼓勵兩國金融機構開展戰略性合作,為實體經濟合作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持;在非洲及其他地區開展三方國際産能和裝備製造業合作,推進當地工業化進程”。

當日下午,第十七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在布魯塞爾歐洲理事會總部舉行,李克強同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共同主持。

李克強重點闡述了對中歐開展國際産能三方合作的設想,“把中方和發達國家的優勢結合起來,生産關鍵技術設備,能以較低價格較高質量滿足發展中國家需求,帶動中國産業升級和發達國家擴大出口”。

這是李克強首次與新一屆歐盟領導人見面。他直指歐元區難以走出金融危機陰影的痛點,“量化寬鬆並非根本解決之道,對內改革、對外産能合作是明智選擇”,“要徹底從國際金融危機中走出來,解決供求總量和結構不匹配問題是當務之急”。

這與新一屆歐盟委員會領導人推行的改革吻合。容克一上臺就推出了“歐盟投資計劃”,歐盟委員會將從歐盟預算中拿出160億歐元,主要用於長期投資項目。歐洲投資銀行將出資50億歐元,主要用於中小企業融資等。資金將主要投向能源、電信、數字、交通以及教育創新等領域。總額210億歐元的歐洲戰略投資基金將成為“種子資金”撬動私人投資參與進來,預期實現1:15的杠桿率,使總規模達3150億歐元。

中國與歐盟雙方決定,對接中國“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和“歐盟投資計劃”,同意建立中歐共同投資基金。

雙方其他會談成果被作為實現“國際産能合作”的手段和助力。這些成果包括:建立中歐互聯互通平臺;儘早達成一個全面的中歐投資協定;以發表氣候變化聯合聲明為契機,深化氣候變化領域務實合作;著手制定能源領域合作路線圖;深化信息通信技術領域對話與合作;于2015年底前完成商談和簽署互免持外交護照人員簽證協議,並探討在更大範圍便利雙方商務、旅遊、學生等簽證手續辦理;建立中歐法律事務對話機制。

6月30日,李克強行至法國,再次推出“國際産能三方合作”計劃,法方積極響應,中法共同成立基金。兩國政府共同發表了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聯合聲明,這是國際合作的新開拓,此前國際社會還沒有過這樣的協議。

李克強説:“中方願同法方共同開發第三方市場,用中國的中端裝備,法方的先進技術和核心裝備,提升裝備水平,又保持適度的價格,使得發展中國家能夠接受。”

法國總理瓦爾斯表示,“法方支持兩國企業以合資、合作等形式,在能源、環境、基礎設施等領域開展三方合作。”

在愛麗舍宮中,法國總統奧朗德迅速作出回應,他指著坐在身旁的法國財政部長説:“我們的財長就在這裡。從今天開始,我們兩國就要針對這一合作基金,開展具體溝通協調工作。”

産能合作遍世界  

以前,中國經濟向外走靠貿易,現在希望搞産業輸出,與發達國家合作在第三方市場建立産業基地

“國際産能合作”具體是什麼內涵呢?

“這是個新名詞,一個很有內涵的名詞。以前,中國經濟向外走,主要靠貿易,也就是産品輸出。現在,要搞産能合作,是産業的輸出,是能力輸出。”國家發改委外資司司長顧大偉説,“真正提出國際産能合作這個概念,對這個問題進行系統的研究,是從2014年訪問哈薩克斯坦開始的。之後,中國在幾乎所有外交場合推進。”

什麼是産業輸出?

“不再是簡單地把産品出口到國外,而是把相關産業整體輸出到不同的國家去,幫助這些國家建立更加完整的工業體系、製造能力。”顧大偉表示,“推進國際産能和裝備製造的合作,核心就在於通過這樣的合作把産品的貿易、産品的輸出推進到一個産業的輸出和能力輸出上來。”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中國外交部國際經濟司副司長劉勁松稱,“國際産能合作不是一錘子買賣,中國不僅輸出優質裝備製造産品,還將提供基礎設施建設、工業裝備生産、技術轉移、人才培養、經營管理等一條龍服務。”

國際産能合作,具體怎麼操作呢?與以前的國際合作又有什麼區別?從5月頒布的文件中,可以找到相關答案。

5月16日,《國務院關於推進國際産能和裝備製造合作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提出,在海外建立一批基地、形成一批企業,“力爭到2020年,與重點國家産能合作機制基本建立,一批重點産能合作項目取得明顯進展,形成若干境外産能合作示範基地。形成一批有國際競爭力和市場開拓能力的骨幹企業。國際産能和裝備製造合作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進一步提升,對國內經濟發展和産業轉型升級的促進作用明顯增強。”

《意見》提出總體任務為,“將與我裝備和産能契合度高、合作願望強烈、合作條件和基礎好的發展中國家作為重點國別,並積極開拓發達國家市場,以點帶面,逐步擴展。”

“一國一策,量身訂做”將是主要合作模式。劉勁松表示,國際産能合作將緊密結合重大倡議或規劃,也會與有關國家發展戰略和中長期規劃結合,“根據不同國家的國別針對性,選擇國家建立合作機制,簽署合作文件,形成若干境外産能合作示範基地。”

值得注意的是,在李克強數次訪問中,談及國際産能合作,還會強調“第三方市場合作”。

5月底,李克強出訪拉美,在中巴工商峰會的致辭中提出,“中國企業願與發達國家企業一起,在拉美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此後,總理又在多場內外事活動中反復闡釋“第三方市場合作”的重要價值。直到出訪歐洲兩周前,還專程赴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考察,強調核電不光要在國內發展,還要“走出去”,與歐美發達國家一同合作,共同開發第三方市場。此次巴黎行,李克強與瓦爾斯舉行會談當天,中法共同發表了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聯合聲明和中法核能合作聯合聲明。

什麼是第三方市場?早在今年1月,中廣核與法國電力公司EDF就限定協議,共同開拓第三方市場,而這裡的“第三方市場”指的是英國核電,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法國“後院”非洲。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學者宋卿指出,從中法瞄準英國核電這一案例可以看出,發展中國家、新興經濟體、老牌發達國家都可能成為未來中法開拓第三方市場的目標,只要目的國有需求且接受中法合作投資,“一切皆有可能”。

藍圖引歐洲加入 

中歐可以在歐洲再工業化、鐵路網與港口改造、單一能源市場、單一數字市場等方面探討廣泛合作可能性,尤其是以5G通信技術為標誌的單一數字市場建設方面

中國倡議的國際産能合作,目前進展如何?

國家發改委對《意見》進行解讀時介紹,“2014年,中國裝備製造業出口額達到人民幣2.1萬億元,大型成套設備出口額約1100億美元,與一些國家的産能合作取得積極成效。確立國際産能合作計劃目標後,今年僅僅與哈薩克斯坦幾個月的合作,訂單就預計超過500億美元,相當於2014年全年出口額的一半。”

據記者了解,目前已經在推進的項目主要來自“一帶一路”沿線以及拉美地區。作為戰略合作夥伴的歐洲,正是國際産能合作藍圖中亟需加強的板塊。

“歐洲,作為開展國際産能合作在發達國家的主要夥伴,其支持的力度、深度,將直接決定該計劃能否順利實施。”中國人民大學歐洲研究中心主任王義桅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分析,在中國提出“一帶一路”計劃一年多來,歐盟並未正面積極回應,而“國際産能合作”又是“一帶一路”計劃的具體落實。

王義桅列舉了眾多極具潛力的合作領域。他分析,中歐互聯互通夥伴關係正在激勵中歐投資協定談判,中歐可以在容克計劃的諸多領域——歐洲再工業化、鐵路網與港口改造、單一能源市場、單一數字市場等方面探討廣泛合作可能性,尤其是以5G通信技術為標誌的單一數字市場建設方面,前景更為看好,“無論是德國柏林的綠色能源項目還是葡萄牙亞速爾群島的交通網項目,無一例外地展露了中歐合作在發展高新科技以及綠色智慧城市方面存在的巨大潛力,中歐共建‘智慧絲綢之路(smartsilkroad)’是合作創新的希望所在。”

“一帶一路”倡議旨在建立泛歐亞能源、交通聯絡,“其中,通過中亞、俄羅斯通向波羅的海,通過中亞、中東通向地中海的經濟走廊,以及希臘比雷艾夫斯港鏈結匈塞鐵路和14對歐亞快線等,可以成為‘一帶一路’對接容克計劃的先驅。”王義桅説,金融業也可以直接入股容克計劃的政府保證金,“尤其是銀行業,可以通過技術與投資雙重渠道參與,既可投資其政府保證金,也可以通過項目參與投資,還可以組成基金整體投入容克計劃,這更受歐洲人歡迎。”

困難不容忽視

歐盟決策流程複雜,且法律門檻多多,“一帶一路”與“容克計劃”的對接,要多層溝通,既要跟歐盟機構接觸,也要跟政府、精英、企業溝通

此次出訪,中歐達成了“一帶一路”計劃與容克計劃的對接。

有市場分析認為,雙方的合作可能還是以單個項目作為主流模式,國際産能合作與歐盟投資計劃對接,任重道遠,畢竟這個計劃在歐盟內部都沒有得到一致支持,具體方式仍在探討中。

在王義桅看來,兩者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前者是21萬億美元的投資計劃,而後者才3150億歐元,且原始保證金都沒到位,兩者相差70倍,而且歐盟決策流程複雜,最終結果常是“各國抱怨相加之和”。

歐盟規定,注資歐洲戰略投資基金有兩種方式,一是直接注資,二是通過成員國本國銀行進行注資。歐盟方面,更希望吸收資金直接注入歐洲戰略投資基金,然後統一調配統籌,但這種方式讓渡了資金的管理權,從經濟角度看對投資者並不“划算”,因此即便歐盟成員國對這一途徑也支持寥寥。

截至目前,宣佈注資歐洲戰略投資基金的歐盟國家都是採取通過本國銀行注入的方式,確保資金被用於本國項目。據接近歐洲投資銀行的人士透露,中國作為第三方要參與歐洲戰略投資基金,以參加項目形式參與更具有操作性。

目前“容克計劃”中,符合融資要求的項目,總數超2000個,但以項目參與的弊端是力量分散。此外,不可忽視的是某些項目風險較大。

王義桅提醒,對接“一帶一路”與“容克計劃”要多層溝通,既要跟歐盟機構接觸,也要跟歐盟國家接觸;既要跟中央政府接觸,也要跟地方政府接觸;既要跟精英接觸,也要跟民間接觸;既要跟企業接觸,也要跟行業接觸,重視行會、商會作用。對於國內企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與以往眾多國際合作戰略不同,國際産能合作雖然有政府強力推銷,但本質上企業需要自負盈虧。

國家發改委外資司司長顧大偉説,推進國際産能和裝備製造合作,本質上是一個市場行為,要堅持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商業原則和國際慣例,“要按照商業原則和國際慣例去推進國際産能合作,要自主決策、自負盈虧、自擔風險。”

為了降低風險,政府鼓勵企業採取各種新的商業運作模式,比如説企業抱團出海,企業在境外建立産業集聚區,工業園區等方式。也可以通過以大企業帶動小企業合作出海,以大企業帶動中小配套企業,以全産業鏈走出去的方式推進國際産能合作。

企業可以從政府得到什麼支持?顧大偉説政府主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簡政放權,二是主動提供服務,三是要為企業開展國際合作鋪路架橋。

哪些服務是企業可以從政府獲得的?“這種服務體現在幾個方面,第一是做好國別分析,幫助企業分析不同國家的情況。第二是提供信息和法律服務。第三是提供國別風險和領事保護,在貨物通關、人員出入境、貨幣結算、司法、稅務合作這些方面要跟不同國家建立多雙邊的合作機制,為我們企業走出去提供各個方面的服務。”顧大偉介紹。

金融支持先行

根據國務院的指導意見以及各部委表態看,開展國際産能合作,金融支持力度空前,中國企業走出去,將帶動金融改革加速

當《國際金融報》記者問在德國、波蘭經營汽車零配件公司的張祖秋,希望政府幫忙解決的困難是什麼時,張祖秋説最主要就是在海外融資,因為跨境貨幣交易受到匯率波動風險太高,這是在海外運營最大的風險。

“希望中資金融機構能提供跨境融資渠道、手段,協助企業在當地融資。其實這不僅是融資問題,更重要的是化解匯率風險。匯率本身的波動沒辦法,不可能因為要境外投資,就調整匯率政策。”張祖秋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希望中國的金融機構能拓展海外當地業務,讓我們減少貨幣兌換。”

這也是中國政府考慮的重點。根據《意見》及各部委表態,開展國際産能合作,金融支持力度空前,中國企業走出去,將帶動金融改革加速。

《意見》明確,取消在境外發行人民幣債券的地域限制,中國企業可以自主決定在境外通過發行人民幣債券、外幣債券,也可以通過在境外的金融機構、商業銀行去融資,去直接支持中國的企業走出去。

“企業的境外資産可以抵押獲得境內貸款。”顧大偉説,“《指導意見》當中明確了這一點,這是一個重大突破。”

《意見》表示,增加股權投資來源。發揮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作用,設立業務覆蓋全球的股權投資公司(即中投海外直接投資公司)。“這個規模可能超過400億美元的絲路基金。我們會在中投公司下面設立海外股權的直接投資公司,這個規模也會比較大,甚至有可能會超過絲路基金。”顧大偉説。

中投海外直接投資公司,只是股權投資的來源之一。國家與國家共同設立基金,將成為常態。《意見》指出,“充分發揮絲路基金、中非基金、東盟基金、中投海外直接投資公司等作用,以股權投資、債務融資等方式,積極支持國際産能和裝備製造合作項目。”

李克強訪問巴西期間,在出席中巴工商界峰會時宣佈,中方將設立中拉産能合作專項基金,提供300億美元融資,支持中拉在産能和裝備製造領域的項目合作。

近期將新設中哈基金。“我們跟哈薩克斯坦建立中哈産能合作專門基金,現在正在談的規模可能是在60億美元左右,都是通過股權投資的方式來支持。”顧大偉透露。

此次李克強訪歐盟、法國,確認了成立中歐基金、中法基金,為雙方在第三方國家開展産業投資等國際合作。(記者 陳莎莎)

責任編輯: 朱英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