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扶貧出“硬舉措”啃“硬骨頭”
新華社成都10月27日電(記者 吳光于、陳地)“山坳坳裏搭‘三房’,三個石頭支鍋莊,無床無被席地睡,房破脊寒圍火塘。”在四川的大涼山腹地,這句民諺曾家喻戶曉,貧瘠、落後與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糾纏千年。 如今,深入大小涼山腹地,卻處處可見一片片彝家新寨中粉墻磚瓦、彩梁畫棟、檐吊牛頭、壁畫圖騰……如同燦爛的索瑪花,綻放山間。 2011年以來,中央和四川省共投入扶貧資金40多億元,建成彝家新寨1034個,建設住房86740戶,發放包括餐桌椅、碗櫃、儲物櫃和生物質爐在內的彝家新生活“四件套”85740套。 新居的建成釋放出“蝴蝶效應”。“現在不僅房子變漂亮了,而且,村裏打麻將、喝酒、閒逛的人少了;‘大肥豬瓦板房,吃飽肚子曬太陽’的舊觀念如今已成大家的笑料。”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木邦營村支部書記楊興國説。 “能住上今天這樣漂亮的房子,以前想都不敢想。卡沙沙(彝語意為感謝)共産黨,黨委政府瓦吉瓦(彝語意為非常好)。”美姑縣農作鄉70多歲的莫色阿普道出了住進新房群眾的心聲。 自明年起,四川對彝家新寨建設的省級以上補助資金標准將進一步提高,從每戶2萬元提高到2.5萬元,基礎設施建設補助標準每村提高50萬元。 大小涼山的彝家新寨建設是四川開展扶貧攻堅工作的一個縮影。作為全國扶貧開發攻堅任務最繁重的省份之一,截至2014年底,四川農村貧困人口占全國的7.1%,貧困村數佔全國的9%。其中,秦巴山區、烏蒙山區、大小涼山彝區、高原藏區“四大片區”有貧困縣88個,貧困人口335.13萬、佔全省總數的67.3%;片區外,還有“插花式”貧困人口162.52萬,而且剩下的都是“硬骨頭”。特別是藏區、彝區等民族地區,深度貧困與自然條件、民族宗教、社會治理等因素交織在一起,扶貧攻堅更具特殊性和艱巨性。 距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交卷”時間僅剩5年。四川省委作出莊嚴承諾:“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落下一個地區一個民族。” 承諾的背後,是“全省每年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萬人左右,到2020年實現全面消除絕對貧困,497.65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1501個貧困村和88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實現貧困縣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的宏偉目標。 2015年,四川扶貧攻堅工作瞄準全年減貧109萬目標,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主攻方向,頻頻發力。“這是四川扶貧開發史上力度最強、行動最密集、措施最集中的半年。”四川省扶貧移民局負責人表示。今年上半年,四川順利交出了減貧39.45萬人的半年答卷。 近日,四川省再出“硬舉措”,針對基礎設施建設、産業扶貧、新村建設、教育與就業、生態建設、醫療衛生、文化惠民、社會保障、社會扶貧、金融扶貧等方面出臺10個扶貧專項方案主攻全面脫貧,預計投入財政資金將達1400余億元。 密集出臺的措施讓遠在涼山州西北角、青藏高原東南麓的木裏縣看到了發展“生態經濟”的希望。2020年前,位於該縣境內的中國唯一的“斷頭”省道216線將被打通,從木裏可直達“香格里拉”的腹心地帶稻城縣;隨著西昌至鹽源縣高速通路的建成,從木裏到成都的時間將縮短至8小時。木裏星羅棋佈的高山湖泊、壯麗巍峨綿綿雪山、多樣的少數民族文化將不再遙遠。 “交通的改善將帶動特色農産品、林下經濟、旅遊以及附屬産業的蓬勃發展。”木裏縣常務副縣長賈德全説。“對於木裏人來説,脫貧指日可待,未來這裡將是名副其實的‘香格里拉’。”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