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發力和諧人居 “九龍共治”建設海綿城市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1-01 10:25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11月1日電(記者 韓潔、王立彬、葉鋒)31日是“世界城市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陳政高當天表示,中國“十三五”將更加重視城市可持續發展。他特別提及將加快地下綜合管廊和海綿城市建設,實施城市生態修復工程,讓每一個家庭都享有更舒適的人居環境。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勾畫未來五年中國綠色發展藍圖,城市低碳生態發展方向更加明確。

海綿城市開啟中國城市低碳生態發展新模式

在更注重綠色發展的“十三五”,我們將在怎樣的城市“詩意地棲居”?

作為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際行動,10月中旬,國務院辦公廳發文給出海綿城市建設“時間表”。

海綿城市,顧名思義,是指城市能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築、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

我國城市建設,屋面路面等過度硬化,改變了自然生態本底和水文特徵,70%以上降雨形成徑流,導致城市“大雨必澇、雨後即旱”並引發水生態惡化。

國務院提出,綜合採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建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

“海綿城市是中國城市建設方式轉型。”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任南琪説,海綿城市建設將實現城市設計和開發建設與水循環系統的融合,不僅推動破解城市“逢雨看海”等問題,也將成為打造低碳生態城市的突破口。

五中全會提出,要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專家指出,海綿城市建設恰逢其時,精髓就是盡可能減輕對自然的衝擊,讓大自然有條件呵護人類生存。這無疑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城市的突破口。

突破“就水論水”全社會下好“一盤棋”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一場全民參與的綠色行動。建設海綿城市,需要全社會共下“一盤棋”。

綜合病還需系統綜合醫治療。海綿城市建設要解決水資源、水環境、水安全、水生態和水文化等問題,是城市建設綜合後遺症。

“城市建設是一個多方面融合共同體,大到一個城市骨架,小到一個停車場鋪裝,無一不影響自然水循環。”住房城鄉建設部城鄉規劃中心副主任邢海峰説,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是對傳統城市建設發展方式的革新。

談及水治理問題,總伴隨對“九龍治水”的批評。專家指出,海綿城市建設雖以解決城市水問題為目標,但絕不能“就水治水”,其關鍵在於恢復城市的“海綿體”,這涉及城市規劃建設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須走政府統籌、部門協作、發動全社會力量的合作之路。只有拿出“七個葫蘆娃齊心合力”的勁,才能打敗影響人民城市生活的各種“水患妖怪”。

國務院指導意見明確,海綿城市建設要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也就是説要從城市各類建築、道路等源頭抓起,減少雨水外排;在雨水匯集排放過程中要發揮園林綠地的作用,盡可能延緩或者降低徑流峰值,避免徑流“齊步走”;通過統籌實施海綿型建築與小區、海綿型道路與廣場、海綿型公園綠地、水系保護與修復、地下管網和調蓄設施建設,發揮整體效益。

意見還強調,城市人民政府是海綿城市建設的責任主體。這是因為城市總體規劃是要由城市人民政府組織實施,各個部門在總體規劃管控下協同開展工作。此外,行業和社會資本也要參與建設,全社會的廣泛參與是海綿城市建設成功的基本保障。

上海濟邦投資諮詢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張燎説,海綿城市建設面臨大量投資、回報機制不明等諸多挑戰,單靠政府一肩挑擔明顯力所不逮,以市場化方式調動更廣泛的社會資源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勢所必然。

規劃先行打好海綿城市建設“持久戰”

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中國向世界釋放出打造低碳生態型城市的積極信號,也強化了未來城市建設更注重規劃的理念。

對於邁向“十三五”的中國而言,做好城市規劃這篇大文章,是破解當下諸多城市發展問題的根本所在。

陳政高表示,未來中國將充分發揮規劃對城市發展的戰略引領作用,創新規劃觀念,改進規劃方法,擴大公眾參與,增強規劃的科學性、前瞻性,努力打造和諧宜居、富有活力、特色紛呈的現代化城市。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鎮水務與工程研究院院長張全認為,海綿城市建設必須規劃先行,要將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和要求系統地融入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各相關的專項規劃中,這是將海綿城市建設常態化、長期化,避免海綿城市建設“運動化”“突擊化”的關鍵,也體現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要求。

專家指出,我國城市基礎設施現狀是長期的歷史欠賬,不可能一蹴而就。發達國家在水環境方面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路,重新生態修補花費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英國的泰晤士河以及日本的琵琶湖治理都超過20年時間,我國要借鑒和總結好國外經驗,避免走彎路。


責任編輯: 于士航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