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評論員: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
——三論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1-01 18:11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11月1日電

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
——三論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
新華社評論員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面對生態破壞嚴重、生態災害頻繁、生態壓力巨大等突出問題,如何補齊生態短板,是奮力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偉大勝利必須攻克的難關,亦是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需要解答好的重大課題。

自然生態環境是人類生産生活的物質基礎,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資源和能源等最基本條件。“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欲無極”,是發展始終面臨的矛盾。全面小康,代表更高質量和水平的生活,也意味著對資源能源需求和生態環境質量的更高要求。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綠色發展理念,立足平衡發展需求和資源環境有限供給之間的矛盾,著力解決當前生態環境保護的突出問題,把綠色發展作為“十三五”乃至今後更長時期必須堅持的重要發展理念,充分體現黨中央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佈局的深刻把握,體現了我們黨對人民福祉、民族未來的責任擔當,對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深邃思考,必將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以及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提供科學理念指導和有力政策支撐。

審視人類文明演進歷史,“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例子比比皆是,給人以深刻啟示。對待生態文明的基本態度和理念決定發展的理念,更制約發展的質量與前景。也正是基於對這一歷史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堅持綠色發展是實現全面小康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通往人與自然和諧境界的必由之路。只有從本質上深刻理解、在全局中準確把握綠色發展理念的豐富內涵和具體要求,才能把綠色發展理念變成積極主動的作為,開創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

中國人口眾多,主要資源的人均佔有量大多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且分佈不均。隨著我國經濟總量在世界第二位基礎上繼續增長,粗放式發展模式加劇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問題,越來越成為制約發展質量提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就是導向,國情決定國策。五中全會提出,“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綠色發展理念以問題為導向,從基本國情出發,切中制約發展的突出問題,給破解促進發展和保護生態環境的世界性難題提供了值得期待的中國方案。

綠色發展,彰顯歷史擔當,也蘊含治理智慧。“我國生態環境矛盾有一個歷史積累過程,不是一天變壞的,但不能在我們手裏變得越來越壞,共産黨人應該有這樣的胸懷和意志。”習近平總書記擲地有聲的話語,宣示了決心,更擔起了責任。“十二五”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加快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再到五中全會提出用綠色發展理念指導未來發展,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不斷深化,生態文明建設各項決策部署相繼落地、有序推進。按照五中全會部署,遵循綠色發展理念,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加大環境治理力度,築牢生態安全屏障等6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花大氣力、下真功夫狠抓落實,構建科學合理的發展格局,建立綠色低碳的産業體系,形成勤儉節約的社會風尚,實行垂直管理的嚴格制度,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就一定能形成五位一體協同推進的合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更多成果和更大進展,讓中華大地青山常在、綠水長流、藍天永駐。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習近平總書記深情描繪的美麗中國,激發億萬人民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凝聚建設美好家園的同心眾力。從“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的認識進步,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觀念轉變,我們正在經歷的,是一個國家向著全面小康的綠色進軍,一個民族為了永續發展的堅定抉擇。我們期待,沐浴在生態良好、環境優美的陽光下,明天的全面小康生活一定更美好。

責任編輯: 于士航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