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李克強總理訪韓帶回“幾大件”?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1-03 13:38 來源: 央廣網
【字體: 打印本頁

    【導讀】大到宏觀經濟,小至“一菜一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訪韓三天成果豐碩。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本期關注:李克強總理訪韓帶回“幾大件”?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昨天(11月2日)結束了為期三天的訪韓之旅回到北京。就像很多去韓國旅遊的人滿載而歸一樣,李克強總理的韓國之行也帶回了很多禮物。大到宏觀經濟,小至“一菜一湯”,每一樣都關乎你我生活,件件都是“大禮包”。

    首先是中韓兩國大型國家戰略的完美對接。“從一帶一路”到“歐亞倡議”,從中國製造2025到製造業革新3.0關係的再升級。其次是兩國簽署17項協議,涉及經貿合作以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中國將進口參雞湯,韓國泡菜的進口也指日可待。還有一項是,中國還將租借給韓國一對大熊貓,這被韓國媒體稱為“珍貴的禮物”。

    其次是,中韓自貿協定的加速落地。這其中的金融合作前景廣闊、值得期待,比如中國將在上海建立人民幣對韓元的直接交易機制。這將大大減少成本,便利投資貿易。最值得一提的是,中斷3年的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機制再次開啟。這對於整個東北亞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李克強總理把中日韓三國關係比喻為韓國料理中的石鍋拌飯。雖然包含不同食材,但可以合作,和諧共生。

    今後,中日韓三國的關係將不斷求同存異,謀求更多的合作和發展。那麼,本次李克強總理訪韓,帶回了“幾大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院長桑百川、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瑞就此話題做出解讀與評論。

    經濟之聲:李克強總理圓滿結束了對韓國的訪問。有韓國學者比喻這次訪問是中韓的“經濟蜜月期”,怎麼看待這種比喻?

    桑百川:我覺得這個比喻非常恰當。李克強總理訪韓簽署了一攬子的17項合作協議,不僅僅開啟了兩國“經濟蜜月期”,同時很多人也在期待著兩國能夠結成長久的“圓滿婚姻”。兩國合作協議覆蓋的內容非常廣泛,也標誌著中韓兩國的經濟合作走向了更深、更遠的層面。在製造業領域的緊密合作,比如中國製造2025和韓國製造業創新3.0戰略直接挂鉤,發揮兩國優勢,主要是中國的資本優勢、勞動力資源優勢以及韓國的技術優勢,可以使兩國在製造業的升級創新中獲得更快的成長。

    另外,在經貿合作中,中韓自貿區有望儘快落地,也會降低兩國的貿易成本,推動兩國貿易更快發展。再者,兩國在金融合作領域也取得了長足進展,比如韓國的“歐亞大陸倡議”與中國“一帶一路”的倡議相聯動,在金融領域的合作下,推動兩國企業能更快地走向國際市場。

    經濟之聲:除了經貿合作,中韓兩國未來在人文交流等領域是否也將會更加緊密?

    劉瑞:的確如此,中韓之間的關係源遠流長。尤其我們如果到韓國去,從一個普通老百姓的認識當中,就能看出他對中華文化的高度認同。國家之間的關係其實是建立在民間友好往來基礎之上的,民間的友誼一旦建立起來,它甚至可以超越政治關係,中韓國家的關係就是如此。一個睦鄰友好關係的建立,除了政治家頻頻出訪交流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擴大民間交往,讓老百姓彼此了解對方、尊重對方、喜歡對方,在這樣一種民意驅使下,國與國之間的政策才是有益處的。

    經濟之聲:展望未來,中韓兩國還可能在哪些方面有更多的合作空間?

    劉瑞:將來一定是全方位的合作。我覺得首先是歷史認同方面,這一次中日韓領導人在一起時,大家講要重視歷史,其實中韓之間也有某些歷史需要正確面對。另外,在政治體制方面,因為韓國受到了很多美國政治體制的影響,它對於中國的一些理解可能還需要加深。

    經濟之聲: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機制在中斷3年半後重啟,應該説意義非同小可,中日韓三國經濟總量佔亞洲經濟總量的2/3以上,未來三方的合作在哪些方面值得期待?

    劉瑞: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機制之所以在停止3年多後重啟,還是因為根本的共同認識在起著作用。首先是經濟利益方面,如果中日韓建立一個世界性的經貿體,它可能會超過北美的自貿區;另外,通過三年多的冷靜思考,大家可能發現,與其這樣相處下去,不如進一步合作。全世界凡是緊張、動蕩的地區,經濟都在停滯,老百姓都會遭殃,甚至有大規模的難民潮,而在和平、合作的環境裏,經濟會迅猛發展,老百姓都安居樂業。政治家有責任維護這種局面,中日韓三國領導人如果達成這種共識,再大的困難、再多的問題都可以暫時放下,來“求大同存小異”,共同面對未來。

    當然這還只是一個開端,今後在推進過程中可能還會不斷涉及到比較具體的問題,比如有些國家和集團不樂意見到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它們可能會有意無意地製造出一些事端,來阻礙這個機制。因此,面對這樣一種險峻的環境,中日韓三方的政治家必須要有一種警覺,要有一種共同維護來之不易的局面的勇氣和智慧。(記者 李碩)

責任編輯: 宋岩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