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性改革該如何推進
——解讀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1-10 19:48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11月10日電(記者趙超)10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産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

何為結構性改革?簡單地説,就是通過體制機制的改革實現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而對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認為,是強調在供給角度實施結構優化、增加有效供給的中長期視野的宏觀調控。

衡量經濟發展有兩把標尺,一個是結構,一個是總量。前者代表的是經濟質量和效率,後者反映的是經濟數量和規模。

結構問題有多重要?經濟學家厲以寧講過一個頗具説服力的事例:1840年鴉片戰爭時,中國的GDP世界第一,比英國高出很多,但是中國的經濟結構不行。英國主要為蒸汽機、機器設備等工業品,中國完全是由農産品和手工業品構成的,花拳繡腿難抵堅船利炮,必然會戰敗。

改革開放後,在日益深化的市場化進程中,我國經濟結構一直隨著發展階段不斷調整,合理化程度得到明顯改善。同時要看到,歷次結構調整既是階段性的,也有其局限性和狹隘性,特別是強調高投入和高增長。

中央黨校教授趙振華説:“傳統的先增長後治理、追求增長忽視公平等發展方式失去了可持續性,必然走到盡頭。”

新常態下,結構調整是一種大邏輯、大格局、大趨勢,是中國無法回避、必須進行的一場變革。

“結構性改革是今後改革的重頭戲,也是考驗我國經濟能不能轉型升級的關鍵。積極發現培育新增長點,需要結構性改革來推進,需要在需求結構、投資結構、城鄉結構、區域結構、産業結構、分配結構等方面發力。”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張佔斌説。

結構性改革也是一個世界性命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曾多次呼籲,各國務必落實結構性改革,提高國家長久競爭力和風險抵抗能力。

但面對這項牽一頭而動全身的改革,慎思者眾,篤行者寡。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曾作出判斷,發達國家恐怕沒有一個領導人敢於進行結構性改革。他同時指出,誰都清楚,如果不推行結構性改革,就沒有辦法真正恢復經濟競爭力。

因此,國際金融危機後,各國為維持經濟可持續增長,普遍認識到推動結構轉型、改革原有經濟運行模式勢在必行。

中國在今後特別是在“十三五”時期如何推進結構性改革?這次會議明確了兩條路徑:

——要針對突出問題、抓住關鍵點,促進過剩産能有效化解,促進産業優化重組,降低成本,幫助企業保持競爭優勢,化解房地産庫存,促進房地産業持續發展,防範化解金融風險;

——要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堅持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調動各方面積極性。

“‘十三五’規劃應當進一步細化各項結構性改革舉措,比如對於産能過剩問題,要有扶有壓,既要堅決地淘汰落後的産能,也要積極消化先進的過剩産能,還要結合國際合作適度轉移。”張佔斌説。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十三五”推進結構性改革的重大突破,應爭取更大力度“放水養魚”,激發社會資本創新創業活力,加快金融體制改革,逐步消除服務業與工業要素價格差異,同時加快推進以優化結構、提升質量為基本目標的教育改革,推動教育結構與經濟發展需求和消費需求相適應。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則認為,“十三五”時期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在需求結構上,要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在産業結構上,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服務業和戰略新興産業帶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綠色産業;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與建設生態文明緊密結合起來,促進經濟轉型發展、升級發展。

責任編輯: 雷麗娜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