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如何實現創新驅動與轉型發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1-26 07:40 來源: 光明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由光明日報社、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山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中共山東省委黨校、大眾報業集團、山東省科學技術協會、山東社會科學院、山東廣播電視臺主辦,山東財經大學承辦的山東社科論壇——創新驅動與轉型發展研討會,日前在山東財經大學舉行。100余位專家學者和實際部門的工作者,圍繞經濟新常態下如何通過創新驅動推動經濟轉型、結構調整、産業升級等重大問題展開熱烈研討。

創新驅動戰略中政府的作用

李揚

    創新驅動需要市場和政府兩個引擎。利用好市場引擎,就是要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引導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充分發揮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作用;發揮政府的引擎作用,就是要根據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與時俱進地改變政府發揮作用的重點和方式。

    著力營造有利於創新發展的政策環境。改革現行財稅、投資、金融、貿易政策;完善知識産權保護,鼓勵企業創新;進一步打破壟斷,促進各類企業展開競爭;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輿論和政策氛圍。

    搭建服務於産業轉型發展的公共平臺。政府應著力打造互聯互通網絡和各類公共平臺,包括國家(地區)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地區)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公共研發平臺、産業共性技術服務平臺、技術轉移轉化服務平臺等。

    採取切實措施鼓勵研發。創新國家R&D經費使用方式,將支持重點從生産端轉向消費端,從最終産品轉向基礎研究和競爭前開發活動;開展以用戶方(需求)牽頭的項目申報模式,增強項目的示範性、針對性和市場擴展力。

    改革金融支持體系。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和徵信服務體系的建設和完善;發展與中小型科技創新活動相適應的中小型銀行類金融機構;進一步改革和完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

    重視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應大力加強職業教育體系建設,重視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應認真推行終身教育制度;在有條件的企業內,應恢復和建立新型學徒制。

    在全球範圍內延攬和使用人才。通過海外投資,並購發達經濟體的企業,並以此為平臺,直接吸納海外高端人才;鼓勵企業建立海外研發中心,直接利用海外人才。

    積極參與技術標準設立過程。充分利用中國市場巨大的特點,積極參與國際上的標準設立競爭,逐漸把握制定産品技術標準的主動權。(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 李揚)

金融改革的宏觀思考

陸磊

    我國金融改革應從宏觀調控改革、貨幣政策轉型、改革金融管理體制、價格改革、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構建多元業態金融服務體系等方面加以考慮。

    宏觀調控改革。宏觀調控應符合更加市場化資源配置方式的需要;發揮中央銀行在宏觀調控和金融監管兩方面的作用,統一貨幣政策、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和系統重要性金融基礎設施監管職能;中央銀行資産結構調整要滿足國內流動性的基本需求,積極向以利率為主的價格型調控方式轉型。

    金融業市場化改革。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擴大企業和個人發行的大額存單規模,進一步擴大金融機構負債産品的市場化定價範圍;進一步完善市場化的利率體系和利率傳導機制,不斷增強利率調控能力和宏觀調控有效性,繼續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繼續推進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加大市場決定匯率的力度;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在化解高杠桿率風險同時使資源配置更加市場化。

    構建多元業態金融服務體系。以多元金融業態改善小微企業和三農等薄弱環節的金融服務,完善支持普惠金融的財稅、監管與貨幣制度體系;強化資本市場對科技創新支持力度,發展股權眾籌,發展知識産權交易等要素資本市場,發展創投基金、風險資本等創新創業型直接投融資機構,加快創業板發展;創新間接融資服務科技創新方式,銀行與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機構投貸聯動,探索股權和債券相結合的融資服務方式;建立知識産權質押融資市場化風險補償機制,加快發展科技保險,推進專利保險試點,加快健全促進科技創新的信用增進機制;促進綠色金融發展。(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 陸磊)

構建創新驅動的區域性機制

張德寬

    我國各地區實施創新驅動,需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把握先機有所為。要搶抓眾創發展先機,改變以往“等等看”“跟著幹”的思維方式和行動方式,積極順應當前創業創新發展的新趨勢,及早部署,爭取發展先機和主動權。要加強政策集成合力,加強頂層設計,整合所有涉及小微企業和創業創新的扶持政策和資金,統一扶持對象、受理標準、審批程序,集中發力,避免重復支持。

    抓住關鍵求突破。加快推進“互聯網十”,積極謀劃部署互聯網經濟發展目標定位和重點領域;激活各類創業創新群體,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為主的青年創新創業群體、科研隊伍群體以及“草根”人才;加大創新科研投入,鼓勵企業向研發投入;改革財政預算制度,促使各級政府財力向研發傾斜;大力發展科技金融。

    營造環境促創新。要加快完善市場機制,全面清理不合理的行業準入限制,進一步完善落實負面清單制度;要營造眾創社會氛圍,大力倡導敢為人先、寬容失敗的創業創新文化,培育企業家精神和創客文化;公平提供眾創公共服務,為創業企業提供科學化、標準化、便利化的公共服務;大力拓展眾創空間,推動“前孵化器一孵化器一加速器一産業園區”科技創業孵化鏈建設,鼓勵多方參與、多種形態的創業空間發展。(山東省人民政府參事 張德寬)

經濟新常態下創新驅動與轉型升級的思路

隋映輝

    實現創新驅動、科技産業轉型升級與結構調整,必須通過破除戰略發展的瓶頸,積極尋找創新驅動、轉型升級與結構調整的三位一體聯結點,以區域創新和戰略性調整,著力解決創新與産業、技術、資源、資産、資金等要素的全面整合,加快他們之間的鏈結配套,實現産業創新和技術融合之間的系統對接,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資介相結合的創新體系,實現科技産業轉型升級。通過科技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提升科技標準含量和産品技術附加值。

    以科技園區為核心的佈局優勢,實現“組織結構扁平,科學技術提升,産業鏈結拉長成群”,以科技引進、自主創新、成果孵化,進一步彌補産業項目短板、填平産業項目缺項,真正實現科技産業的做大、做強。同時,加快科技産業領域的鏈結、衍生與跨界,推動基於價值鏈的科技産業創新和業態創新科技産品結構調整,由此進一步提升産業結構優化水平。實現創新驅動科技産業轉型發展,要明確戰略重點、主要任務及發展路徑,以人才資源整合、體制深化改革、資本科學運作等帶動為基礎,加快系統創新。(青島市社會科學院科技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隋映輝)

以科技創新驅動工業轉型

孔憲香

    山東是工業大省,工業轉型升級是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而科技創新是工業轉型升級的內在驅動力。

    應完善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推動協同創新,實現由“山東製造”向“山東創造”“山東設計”“山東標準”轉變。一是真正實現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二是著力推動開放式創新,在引進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同時,積極在國外設立研發中心。

    要加強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一是完善對企業家的培養、激勵和保障制度;二是加強高端人才特別是産業領軍人才的建設,加大人才的引進力度,同時注重已有人才的培養和使用;三是加大技能人才的培養力度。

    還要營造依靠科技創新推動工業轉型升級的良好環境。一是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二是完善鼓勵自主創新的財稅政策,使企業成為研發投入的主體;三是完善科技和金融相結合的政策,建立健全創業投資機制,發揮創業風險投資基金的啟動和保障作用;四是加大知識産權保護力度;五是積極落實《山東省工業企業知識産權推進計劃》,培育優勢企業、培植知識産權試點。(山東省委黨校經濟學部副教授 孔憲香)

創新驅動的政策取向

王向陽

    改變盲目多元化的戰略傾向,實施核心産業自主創新戰略,提高核心競爭力。一方面,對非核心業務資産、産品線、子公司等進行銷售、切割或關停,收縮企業業務範圍和産品種類。另一方面,做強、做優主導産業,形成特色。

    分産業、分領域實施創新提升工程。各類産業要通過培養自主創新習慣、創新人才激勵機制、優化合作創新機制、處理好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的關係,來加強自身的核心技術開發。

    大力培育科技示範企業,充分發揮科技作為第一生産力的作用。首先要改善創新環境、政策和機制,激發全社會産業主體創新活力。其次,完善鼓勵全社會創業的政策,推進産學研緊密結合。最後,推動科學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

    加強科技創新團隊和人才隊伍建設。以高層次科技人才隊伍為重點,營造産業主體創新的良好社會環境。

    推進管理創新,強化創新資源配置能力。政府要充分提供創新激勵、融資、人才開發、文化培育、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的平臺。(山東社會科學院經濟所副所長 王向陽)

正確認識和推進創新驅動與轉型發展

高培勇

    創新驅動與轉型發展戰略的提出,主要基於長期結構性因素和短期週期性因素這兩個宏觀背景。長期結構性因素表現在:人口紅利消失,能夠成為勞動力的15-59歲人口絕對規模自2012年以來呈負增長;服務業比重上升,導致資本/勞動密度和投資率降低,不利於勞動生産率的提升,雖有利於吸納就業,但導致經濟增長速度降低;城市化速度減緩,依靠城市化拉動經濟增長作用有限。短期週期性因素主要來自於過度刺激政策導致的後遺症——投資增速下降,固定資産投資增幅下降,消費增幅下降,出口增速下降。

    創新驅動與轉型發展,要求在治國理政思路上有重大調整。一是要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由外延拓展走向精耕細作,追求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以充分就業、提高勞動生産率、投資回報率、資源配置效率為支撐的發展;二是在當前追求經濟增長速度較困難的情況下,將保就業放在優先地位;三是防止因經濟增長速度放慢帶來的區域性和系統性風險;四是以化解産能過剩為重點。

    從政策實施角度看,首先,創新驅動戰略需要發揮市場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要進一步簡化和減少市場管制,實行簡政放權。其次,保增長的底線需要實施更積極的財政政策,包括減稅降費、營改增、加速折舊等稅收激勵政策,擴大財政赤字規模,盤活財政存量資金等等。再次,經濟轉型過程中防風險與穩增長的雙重目標要求實施穩健的貨幣金融支持,包括控制貨幣供應和信用總量增幅,穩步推進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等等。(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 高培勇)

新常態下經濟轉型的方向

李佐軍

    經濟新常態下經濟轉型的方向應從以下幾方面加以把握:

    要素投入結構轉型。即由主要依靠土地、勞動力等一般性生産要素,轉向主要依靠技術、人才等高級要素來拉動經濟增長。

    排放結構轉型。即增加氧氣、水蒸氣等好的排放,減少廢水、廢氣、廢渣、二氧化碳等的排放,建設生態文明。

    産業結構轉型。一是産業高度化,由主要發展一産到主要發展二産再到主要發展三産,使非農産業比重不斷提高;二是産業高端化,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級;三是産業特色化,即依託特色資源,發展特色優勢産業;四是産業集群化,大力發展産業集群,形成規模經濟、範圍經濟,實現網絡效應、集聚效應;五是産業品牌化,提高附加值;六是産業綠色低碳化,淘汰“三高”産業,發展綠色低碳産業;七是産業融合化,按照産業融合的規律去發展産業;八是産業國際化,積極參與産業鏈的全球分工協作;九是産業信息化,以適應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需要。

    區域結構轉型。推進新型城鎮化;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全國統一市場,使東中西部均衡發展、公平發展。

    增長動力結構轉型。即由主要依靠“三駕馬車”轉向主要依靠制度變革、結構優化、要素升級“三大發動機”拉動經濟增長。“三駕馬車”內部也要實現轉型,即由主要依靠外需轉向主要依靠內需,由主要依靠投資轉向主要依靠消費,由主要依靠政府投資轉向主要依靠社會投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 李佐軍)

創新是推進經濟轉型發展的根本動力

聶炳華

    實現經濟轉型發展,必須實現新舊動能的轉換,從主要依靠投資拉動向主要依靠創新驅動轉換,實現經濟從粗放增長到集約增長的發展。要以調結構拉動經濟轉型,因為調整産業結構是實現經濟轉型發展的前提和技術條件。要以經濟轉型促進産業升級,通過發展動力轉換實現産業升級,把創新作為強大引擎促進産業升級。要以産業升級實現穩增長,因為實現經濟轉型發展,最根本的目的還是確保全省經濟實現平穩增長。當前山東經濟企穩仍面臨風險和挑戰。一是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二是擴大有效需求面臨較多困難,三是産業結構需要進一步調整,四是財政收入難度較大,五是部分領域風險防控形勢依然嚴峻,資金進人實體經濟渠道不暢。

    山東省未來應繼續促進結構優化升級,突出財政政策的積極作用,加大政府職能轉變、投融資改革、國有資本運營和監管體制改革、財稅金融等重點領域的改革,努力打造開放型經濟新優勢,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積極推進綠色發展。(山東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巡視員 聶炳華)

創新驅動、人才集聚與文化産業集群發展

王傳榮

    創新與技術溢出是文化産業集群發展的源泉和關鍵,特別是在産業價值鏈和外部經濟性的作用之下,創新對文化産業集群的影響明顯,且作用越來越大。人才集聚對文化産業集群的發展呈現出水平效應與增長效應共同作用的機制,體現為文化産業集群在均衡增長中對增長率的影響。山東文化産業集群發展應著重以下方面:

    注重創新及人才培養。政府應注重對文化産業集群的資金支持方向,依靠財政資金,加大對文化産業集群的資金支持力度,積極推進人才引進和培養,為文化産業集群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進一步完善文化産業價值鏈。應著重發展其中附加值較高的産業鏈環節,如研發和設計等,並將創新性的技術和思維擴散至文化産業鏈條中的其他環節,形成具有自身優勢的産業鏈形態的文化産業集聚規劃和經營格局。

    充分發揮齊魯文化的優勢與特色。立足於本地文化資源,結合區域競爭比較優勢制定重點發展政策,加之傾向性的對人、財等因素投入的增加,以構建不同特色的文化産業群。(山東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 王傳榮)

構建山東省區域産業技術創新體系

賈永飛

    産業技術創新是山東省實施創新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山東産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必須緊密對接國家産業發展戰略與規劃,注重與“山東省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兩大國家戰略對接。以國際視野,搶抓重大技術機遇;堅持以企業為主體,堅持發揮産業、科技、人才等綜合優勢,堅持聚焦重點産業領域、重大項目,培育形成新增長點,堅持開放創新、聯動合作、整合資源、條塊結合;推動産業技術來源向自主創新、引進創新、消化吸收再創新、集成創新等多源並舉轉變,産業技術形態向産品創新、工藝創新、設備創新、材料創新、服務創新多環節整合轉變,産業技術創新重點向製造領域和商業模式雙輪並舉轉變。

    構建實施具體過程中,通過聚焦特色明顯、優勢突出的重點産業,整合併引領各類創新資源,構建完善技術創新體系,實現重點産業鏈與技術創新鏈雙向融合,並配合資金鏈的優化,提升産業發展水平,實現“調結構、轉方式”的目標。(山東省科技發展戰略研究所 賈永飛)

責任編輯: 方圓震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