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協定》背後的中國智慧與力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2-14 16:22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12月14日電(記者 楊駿)世界目光聚焦巴黎。當地時間12日晚,有關2020年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安排的《巴黎協定》終於破殼而出。

巴黎氣候變化大會,13天、近200個締約方,催生《巴黎協定》的談判密集而艱苦。作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事業的積極參與者,中國方案、中國行動與中國智慧,為大會成功作出不可替代的貢獻。

貢獻中國智慧

一份成功的國際協議既要解決當下矛盾,也要引領未來。正基於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參加巴黎氣候變化大會時對巴黎協定提出了四點建議:有利於實現公約目標,引領綠色發展;有利於凝聚全球力量,鼓勵廣泛參與;有利於加大投入,強化行動保障;有利於照顧各國國情,講求務實有效。

這些建議既立足當下,又面向未來,既堅持原則,又體現靈活,既勾勒出聚同化異、相向而行的現實路徑,也包含著標本兼治、綠色發展的長遠謀劃,因而得到廣泛支持和贊同。

“巴黎大會應該擯棄‘零和博弈’狹隘思維,推動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多一點共享、多一點擔當,實現互惠共贏。”習近平主席的講話,為國際社會深入思考和探索未來全球治理模式、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貢獻了中國智慧。

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也正用自己的行動與智慧,為其他發展中國家“帶路”——探索一個可資借鑒的綠色發展模式,助力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向生態文明轉型。

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發生了深刻變化,但也付出了資源環境方面的代價。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既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積澱,更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認識上的飛躍。

為全球做表率

法國作家雨果説:“最大的決心會産生最高的智慧。”中國正是以最大的決心、最高的智慧走綠色發展之路:

“十二五”期間,中國以前所未有、全球罕見的力度,治理污染保護生態環境。如今,中國已是世界節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國。

面向未來,中國將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十三五”規劃重要內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通過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實施優化産業結構、構建低碳能源體系、發展綠色建築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中國在巴黎大會召開前提交的國家自主貢獻文件中,提出將於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並爭取儘早實現,2030年單位國內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到65%,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

這些做法獲得了國際社會的好評。《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克裏斯蒂娜·菲格雷斯不久前在一個記者會上回答“哪個國家的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可稱榜樣”時點名提到了中國。她説,中國採取了“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行動,中國在對待氣候變化問題上“非常非常認真”。

除此之外,中國還為南南氣候合作增添動力。在今年9月宣佈設立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的基礎上,習近平主席在巴黎大會上進一步宣佈,2016年將啟動在發展中國家開展10個低碳示範區、100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及1000個應對氣候變化培訓名額的合作項目。中國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支持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敦促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的技術和資金支持,進而推動氣候變化全球行動的進程。

凝聚各方共識

巴黎氣候變化大會具有里程碑意義。為推動全球攜手共進,凝聚各方共識,中國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中國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何建坤介紹説,巴黎大會前,中國與美國、法國、印度、巴西等主要經濟體分別發表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多個聯合聲明,氣候談判中的法律約束力、資金、力度等焦點問題在這些聯合聲明中都有描述,這為巴黎大會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大會伊始,習近平主席同其他與會領導人坦誠、務實溝通協調,引導各方著眼大局、堅定信心、相向而行,最大程度凝聚共識。對各方關切的問題,習近平主席強調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這一基本原則依然有效,同時應推進合作共贏,各盡其能共同應對挑戰,發達國家尤其應切實履行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轉讓的義務。這些主張鞏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基石。

在大會閉幕前夕,習近平主席還與美國總統奧巴馬通電話,表達了達成協定的強烈政治意願。大會期間,中方團隊本著負責任、合作精神和建設性態度參與談判,為促成《巴黎協定》達成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説,本次大會上,在與各國共同努力的過程中,中國為推動達成協定作出了建設性的貢獻。中國始終堅持協定是落實《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加強行動的階段性成果,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最終達成的協定也體現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區分。

責任編輯: 劉楊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