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考隊在南極普裏茲灣成功回收錨碇式潛標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2-17 13:06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雪龍”號12月16日電(記者 朱基釵)16日淩晨,“雪龍”號在南極普裏茲灣航行時,中國第32次南極科考隊大洋隊成功回收了一套錨碇式潛標系統,該潛標系統包含的時間序列沉積物捕獲器,採集了2015年2月至12月期間極為珍貴的13個沉降顆粒物樣品。

據該項目現場執行人、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潘建明介紹,錨碇式潛標是海洋研究的先進裝備,一般由浮球、聲學多普勒海流剖面儀、溫鹽深儀、沉積物捕獲器、釋放器和錨碇裝置等部分組成,在被投放入預定海域之後,通過底部重塊的作用,會懸浮在海水中,長期記錄海水剖面的溫度、鹽度、流速、流向、溶解氧、葉綠素以及垂直物質輸送通量等數據。

潘建明表示,在南大洋布放錨碇式潛標,長時間跨度採集海洋物理化學水文等相關數據,分析其變化,可以為理解、認識南極碳循環和海冰變化過程提供科學依據。

他介紹,南大洋面積約佔世界大洋總面積20%,在全球氣候系統和物質循環中至關重要。南大洋在全球碳循環過程中佔有重要地位,其吸收的二氧化碳約佔全球海洋吸收二氧化碳量的30%,是二氧化碳的重要匯區。同時,南大洋海冰的季節性消長是全球最顯著的季節性循環,其冰邊緣區浮游植物的旺發貢獻了15%的南大洋凈生産力,其中75%的生産力與當年冰有關。

“本次成功回收的錨碇式潛標時間序列沉積物捕獲器所獲得的沉降顆粒物通量數據,為量化普裏茲灣有機碳的生産、輸出以及再循環效率,估算初級生産的季節變化,從而為評估南大洋碳循環變化對中、低緯度碳循環的影響,以及海冰變化對初級生産的影響提供詳實證據,”潘建明説。

在成功回收潛標基礎上,科考隊員又在相同站位布放一套潛標系統,以保持觀測在時間、空間上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預計該套潛標系統將在第33次南極科考期間回收。

據了解,從2010年以來,我國已在南極普裏茲灣海域連續布放了5套錨碇式潛標,已成功回收4套。此次科考期間,科考隊計劃在普利茲灣北部、灣口處的路坡和陸架區域、冰架前緣等位置視情況布放5套。

責任編輯: 張維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