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十四年獲獎比例超過百分之十
製圖:馮曉瑜 正在向建設全球科創中心進軍的上海,收穫了一份喜人的成績單。 8日舉行的2015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在被授予國家科學技術獎的302個項目(人)中,上海摘獲國家自然科學獎5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31項,分別佔國家同類級獎項的12%、9%和16.6%。上海共有42項牽頭及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佔全國獲獎總數的14%,連續14年獲獎比例超過10%。 一個個具有高含金量的獎項,從多個維度印證著一個事實:對標國際領先水平,上海在基礎科技核心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具有區域輻射效應的創新能力,多片科技創新高地正在崛起。 醫藥衛生領跑,科技成果以集群形式出現 縱覽上海此番斬獲的重大科技成果,醫學是不折不扣的“獲獎大戶”。在2015年度上海市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的重大科技成果中(不含專用項目),醫藥衛生共15項,佔比達到42%。 “上海在醫藥衛生科創領域有著傳統優勢,十多年磨一劍的團隊很多,這才會有不間斷的重大科技成果問世。”此次領銜團隊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范先群教授説,他領銜的眼眶外科修復重建關鍵技術體系與應用的研究歷時20年,先後獲得30多個基金項目或人才計劃支撐,還順利開展了“醫工結合”“醫理結合”,成功走上産、學、研、用這條路,“科研環境是在幾十年的探索中慢慢培養出來的。比如,醫工結合,我不是第一個找工程師合作的醫生,此前,上海第九人民醫院戴尅戎院士就多年保持與上海交通大學的理工科團隊合作,這種跨界合作的科研基因對我們後來者來説很珍貴。” 上海以生物醫藥、醫療衛生、高端醫療裝備為主體的醫藥衛生産業,正在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創新驅動發展範式,初具規模的醫藥衛生高地,有力推動了上海城市的創新驅動發展。 一枝獨秀固然喜人,松木成林更顯不易。上海涌現的科技成果正以集群形式出現,在一座座規模初現的學術和技術高地裏,除了醫藥衛生高地,上海還在形成建築與交通科研高地、信息與通信高地等。在此次上海榮獲的國家科學技術獎的重大科技成果中(不含專用項目),建築與交通類項目共7項,佔比達到19%;信息與通信類項目共5項,佔比12%。上海在信息與通信類領域的科技創新為持續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服務“互聯網+”行動計劃打下基礎。 瞄準世界前沿,服務國家戰略 在此次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上,上海有多個項目因在關鍵核心技術和基礎科技領域獲得重大突破而獲獎。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領域和頂尖水平,上海在國家基礎研究的格局中佔有的分量也越來越重。 高溫超導電性是凝聚態物理最前沿的問題之一,復旦大學封東來教授領銜的研究,率先發現新的一類鐵基超導體的電子結構,挑戰了之前的鐵基超導主流理論,使我國科學家在該領域微觀機理的實驗研究上佔據引領位置。 助力我國在航空航天等高技術領域佔據戰略地位,突破發達國家在一些核心部件和材料上對我國的禁運,上海交通大學張荻教授抓住非連續增強金屬基複合材料作為研究切入點,為以“嫦娥三號”及“玉兔號”月球車為代表的探月工程、衛星、空間站和固體發動機等20余種典型型號航天裝備提供高品質複合材料及構件6000余件,為“中國在月球上的第一行足跡”做出重要貢獻。 推進高鐵、航天、服務“一帶一路”、基礎設施等領域的重大任務,在服務國家戰略、建設科創中心的進程中,上海前瞻佈局了一批科技創新工程和重大戰略項目。 “基礎研究要取得重大突破,除了科研工作者本人有耐得住寂寞的毅力,科研的環境非常重要。”此次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的同濟大學橋梁工程系教授葛耀君有一個切身體會,近年來,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對科研的重視和“幫襯”力度都有明顯提升。“本世紀初時,我們設計一座大橋,獲得的科研經費只有10來萬元。而現在,受益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以及地方政府的扶持,科研經費不僅翻了好幾倍,而且還有投入機制的保證。”在葛耀君看來,高效的産學研協同對於激發、提升城市的科技創新實力至關重要。 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凸顯,青年創新人才冒尖 閃耀科學殿堂的上海科創還有一個顯著特點: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凸顯。在上海獲獎項目裏,企業參與佔比高達43%。 以上海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為例,公司總工程師龔劍領銜的“新型內置液壓動力模塊化整體鋼平臺模架裝備技術及應用”榮獲2015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這僅是這家企業這些年持續創新的一個縮影。60年來,上海建工多次刷新中國乃至世界工程建設史上的紀錄。在積極投身建設中國的進程中,它還參與海外的建設項目,不少建築甚至成為當地的地標。一個持續創新的企業離不開“超級大腦”,在上海建工,一大批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形成華麗的人才陣列,其中不乏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級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令人關注的是,在上海推進的産學研合作創新進程中,不僅催生了産業人才結構優化升級,更讓一批青年創新人才“冒尖”出來。從此次上海牽頭的16個獲獎項目看(專用項目和企業技術創新工程除外),項目第一完成人年齡在55歲以下的佔比63%,中青年科學家已經成為創新的絕對主力,合計佔比達82%,其中最年輕的科技領軍人物是43歲的復旦大學封東來教授。 年輕化的創新人才隊伍,將讓上海這座城市的創新實力、活力與持久力更具潛力。(記者 樊麗萍、唐聞佳)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