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製造強國需要建設新興工業集聚區

2016-01-20 07:35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中國製造2025》提出:實施製造強國戰略,加強統籌規劃和前瞻部署,力爭通過三個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把我國建設成為引領世界製造業發展的製造強國。建設製造強國,需要優化製造業結構,提高製造業效率,打造系列國際頂級品牌,實現前沿技術和複雜産品系統中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同時,還必須建設系列新興工業集聚區。

德國社會學家、經濟學家韋伯曾提出過著名的工業區位論:當生産資源在一定程度上集中時,生産成本會由此而降低;集聚狀態下的成本指數比工業完全分散狀態下的成本指數低;理想的工業區位應選擇在生産和運輸成本最小點上,故而産業集聚是一種優勢或是一種廉價的生産。工業區位論和産業集聚理論對工業發展實踐産生過一定的影響,全球工業發展史上曾出現過諸多傳統工業區和新興工業區,創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製造業發展和經濟發展的巨大成就。

傳統工業區以美國的五大湖工業區、德國的魯爾工業區等為代表。美國東北部的五大湖工業區位於美國五大湖、密西西比河、俄亥俄河以及阿巴拉契亞山脈之間,含俄亥俄、威斯康星、印第安納、密歇根、紐約、賓夕法尼亞等6個州的部分地區。五大湖工業區農業發達,煤、鐵礦資源豐富,集聚了美國大部分的鋼鐵、汽車、化學等工業,是美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著名的“製造業帶”,也是美國的城市化中心、會展中心和汽車研發中心。德國的魯爾工業區位於德國西部萊茵河下游支流魯爾河與利珀河之間,以採煤起家,並借助煤炭的綜合利用發展了煉焦、電力、煤化學等工業,繼而引致鋼鐵、化學、電力、機械製造業特別是重型機械製造的發展。魯爾工業區創造的財富成為德國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的物質基礎,被稱為“德國工業的心臟”。

但是,以五大湖、魯爾工業區為代表的傳統工業區均因生産結構單一、煤炭能源地位下降、部分行業産能過剩而一度衰敗,後經過産業結構調整才得以走出困境。傳統工業區的經驗教訓,催生了一些有重要影響的新興工業集聚區。20世紀50年代以後,第三次工業技術革命興起,一些新興工業區應運而生。最為典型的是美國的矽谷、印度的班加羅爾、英國的蘇格蘭中部工業區、意大利普拉托工業區、日本的九州島工業區、德國的慕尼黑工業區等。有別於傳統工業區,新興工業區多由科技含量高、産品附加值高、能耗低的新興産業發展起來,並以創新能力較強的中小型企業為主體,集聚資源迅速、環境影響小、效率高、成長快,對本國經濟和全球行業發展産生了重要影響,其成功經驗值得中國借鑒。

建設新興工業集聚區,要依託自然資源和地域産業優勢。我國西北有以機電裝備、石化裝備製造為主的製造業,有以有色金屬新材料、電池及電池材料、太陽能熱利用、生物質材料、微電子等為主導的製造基地;西南地區有以硅材料、核電裝備為主的製造業;長江中上遊地區有汽車、電子、生物醫藥為主的製造業。應當依據區位理論,綜合考量産業半徑、終端市場、運輸條件及原材料等成本要素,以政策為導向,引導生産資源向優勢區域聚集,促成製造基地演變成新興工業區。要遞次推進,錯落佈局,逐步建成分佈合理的製造業新興工業區群。

建設新興工業集聚區,要重點發展現代高新技術和環保節能的輕型製造業。新興工業區之所以“新”,重要的特徵是産業技術先進、資本人才密集、能耗低。如美國的矽谷,早先以硅芯片的設計與製造起家,以後又有生物、空間、海洋、通訊、能源材料等新興技術研究機構和企業加盟,現已發展成以微電子技術、宇航、生物工程為主的工業區,是世界最著名的電子工業集中地。我國建設新興工業集聚區,也應重點發展優勢明顯、前景好的産業,動態優化區內的産業結構。

建設新興工業區,要依託科研院校,以高科技中小型企業為主體。應注重吸納符合國家産業技術政策、有較高創新水平、較強市場競爭力、較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創新型企業。這些企業資本集中程度低,産品更新換代週期短,轉型和應對市場變化能力強,便於在獨立經營、密切協作的基礎上實現規模經濟生産。同時,要注重依託高校、科研院所促進新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增加企業創新能力,保持新興工業區的競爭優勢。

建設新興工業區,要加快水電、通訊、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成工業區便捷暢達的立體交通體系。應大力發展現代物流和現代交通運輸業,實現産業資源、生産要素和商品在新興工業區內、區際以及面向全球的高效流動與交換;要通過物流的信息化、網絡化、自動化、電子化、智慧化實現新興工業區物流系統的全線接駁;要設計最佳運輸路徑和運輸方式,以最低費用和最小風險,保證貨物在供需方之間及時迅捷的送達;要通過全新的管理模式、先進的信息技術提高物流運輸的效率;要立體構思、以點帶面,建成現代高效的新興工業區物流網絡系統,以支撐新興製造業集聚區的可持續發展。

建設新興工業區,要建成發達的銀行信貸體系和現代製造業服務體系。要通過發達的銀行信貸體系,推進工業區産業資源的合理集聚和産業鏈的重整。同時,積極支持和扶助經營狀況良好、主業突出、技術創新和投資能力較強、發展戰略前沿、規模增長潛力大的中小民營企業,鼓勵支持創新型中小企業因地制宜地發展先進製造業和為製造業服務的現代服務業。要利用現代管理思想,融合互聯網等先進信息技術,發展為製造業服務的現代服務業,使製造與服務一體化發展。(李金華)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于士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