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2016年地方政府將如何抓經濟?
——聚焦多地新“出爐”的GDP增速目標

2016-01-26 19:14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月26日電(記者 陳寂、陳晨、許雄)隨著近日各地兩會陸續召開,2016年的地方GDP增速目標也紛紛“出爐”。截至1月26日,在26個已經召開兩會的省份中,有16個省份相較2015年的GDP增速目標下調了今年的目標,下調幅度最多達2個百分點,還有8個省份維持去年目標,只有一省上調了目標。GDP增速目標之變引發廣泛關注。

變化關鍵詞:普遍降速、設定區間、小幅微調

南京大學商學院院長沈坤榮認為,普遍“降速”是各地方政府針對經濟發展實際的一種主動行為。原來支撐較高增長的條件和環境已發生變化,無論外部運行環境,還是內部轉型需要,都不允許預期目標定得太高。

記者梳理2015年各地預期與實際完成的情況發現,在目前已召開兩會的26個省份中,除了上海去年取消了GDP目標之外,有16個省份完成了去年年初制定的GDP增長目標,其中13個省份超額完成。此外,有9個省份未完成2015年年初定的目標,有的和預期目標相差達兩個百分點。

從各地政府報告公開的情況看,9個未完成2015年增長目標的省份今年全部選擇維持或下調GDP目標,而即使是超額完成任務的廣西、江蘇、廣東、浙江、江西、青海、四川等也同樣提出了“降速”。

值得注意的是,多個省份還在今年兩會及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了GDP增速的目標區間——浙江、江蘇、山東、上海、廣西、廣東、黑龍江、吉林和海南等9個省市,其設定的區間從6%-6.5%到7.5%-8%不等。其中,上海今年重提去年取消的GDP增速目標,設定了6.5%-7%的目標區間。

“自從2014年‘合理區間’首次寫入總理在全國人大所做政府工作報告,這是第一次有多地政府用目標區間來描畫經濟發展。”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李雪松認為,在當前經濟出現結構性減速情況下,定點的目標不容易實現,而區間目標可以更好地引導預期,更有彈性和可操作性。設定區間可以把政府的精力轉到結構調整上,比較科學可行。“而且,目前的普遍下調其實均屬於微調。”李雪松説。

深刻反映“新常態”,“GDP崇拜”漸行漸遠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認為,多地下調GDP增速深刻反映了中國經濟“新常態”下政府的判斷和選擇。“産能過剩等結構性矛盾突出”“新舊動力轉換接續困難”“科技創新能力不強”“人口資源環境矛盾突出”“部分地方債務存在風險”……在今年各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以上表述頻頻出現。

不少經濟學家認為,有些資源型省份經濟結構單一,轉型升級難度大,去産能的任務艱巨;另外一些省份則突出表現為“四降一升”——經濟增速下降、工業品價格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增幅下降、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

劉元春認為,2016年將是近期中國宏觀經濟面對嚴峻挑戰的一年,同時也將給中國進行實質性存量調整、全面供給側改革等帶來契機。

在今年的河北兩會上,省政府負責人表示2016年還將堅定不移推動轉型發展、加快淘汰落後産能。甘肅省今年GDP增速目標定為7.5%,甘肅省人大代表張國軍認為,此目標為甘肅省主動調低,意味著宏觀調控上穩增長不會佔用太多精力,更多力量放在調結構促改革上。

未來將如何考核地方政府?

GDP增速普降之下將如何考核評價地方政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指標可以衡量的。對地方政府應結合短期目標和中長期目標來考核,特別是要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這五大發展理念作為核心。”沈坤榮説。

在2014年被西安市確定為生態發展區而取消GDP考核後,戶縣縣長張永潮説:“取消GDP考核之後,市裏的考核重點轉向治污減霾、社會治理、環境保護、城鄉居民收入等。顯性的經濟指標約束雖然沒有了,但實際上工作難度更大了。從實際結果上GDP的指標不降反升了。”

對生態環境的考核“硬指標”倒逼當地加快調整産業結構,從供給側發力,淘汰落後和高污染産業,引入更多循環經濟和高科技産業項目,以此帶動城鄉居民增收,實際上為長遠實現發展動力轉換積蓄了力量。“實踐證明,好的生態環境就是GDP。”張永潮説。

福建省廈門市依據自然條件、環境承載能力和經濟結構將全市劃分為生態區、産業聚集區和城市生活區,並建立一套功能差異化考核評價辦法。“幹什麼就考評什麼”旨在告別GDP“一把尺子量到底”。

沈坤榮強調,不唯GDP並非不要GDP。在“不唯快,更要好”的要求下,淡化GDP權重可以更加注重發展中的全面、科學和可持續性。

2016年將成供給側“發力年”,更多穩增長可期

從各地已召開的兩會等渠道透露的信息顯示,發力供給側改革成為多地實現新GDP增速目標的重要途徑。

——加快“僵屍企業”出清,化解過剩産能。山東近期統計初步確定了448家“僵屍企業”,其中處於停産狀態的佔80%,積極穩妥處置這些“僵屍企業”,便抓住了化解産能過剩的“牛鼻子”。傳統能源大省山西則提出要重點加大煤炭、焦炭、冶金等特困行業過剩産能化解力度,其中晉煤古礦將率先分流千名員工。河北省則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年內要壓減鋼鐵産能1000萬噸,未來五年鋼鐵、水泥産能“天花板”均為2億噸。

——簡政放權,降低企業運行成本。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認為,這也是實現供給側改革的重要一環。浙江省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制定實施企業減負三年行動計劃,切實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廣東則提出要開展降本增效專項行動,打好降低企業交易、人工、社會保險、財務、物流等成本的“組合拳”,重點以減稅降費減輕企業負擔。加快免除省定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推進電力、流通等領域市場化改革。

——技術改造,提高企業有效供給。福建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明確,實施新一輪企業技術改造,完成技改投資4800億元,抓好500項重點技改項目;而安徽省此前也稱,今年將實施3000項以上重點技術改造項目,總投資超過6000億元。張立群認為,這必將系統紮實地推進企業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必將不斷改善經濟增長的基礎。

——降低交易稅與棚改貨幣化安置,化解房地産庫存。湖南省近期提出,利用貨幣化安置方式推動棚戶區改造,大力發展租賃市場,支持農民工進城落戶,充分發揮住房公積金政策效應等措施予以推進房地産業的庫存消化。重慶市則通過將房企所得稅預售收入的計稅毛利率由20%下調為15%,將非普通住宅、商業、車庫的土地增值稅預徵率由3.5%下調為2%,為房地産業去庫存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劉元春認為,中國轉型需要時間和空間。中國宏觀經濟出現了大量的新産業、新業態和新動力,在低迷中有繁榮,在疲軟中有新氣象,在舊動力衰竭中有新動力,未來的經濟穩增長趨勢可期。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于士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