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大氣治理寫入30省區市政府工作報告
“十三五”治霾攻堅戰怎麼打?

2016-01-27 16:54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月27日電 目前,地方兩會密集召開,治理霧霾成為關注的焦點。“新華視點”記者統計發現,截至1月27日,已經啟幕的30個省區市兩會上,所有省份的政府工作報告均涉及大氣污染防治內容,多地對“天更藍”作出承諾。河北、北京等地則明確提出2016年和“十三五”期間降低污染物排放的量化目標。

多地亮出治霾成績單,效果幾何?

國務院2013年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明確為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PM2.5濃度控制劃定“紅線”:到2017年上述地區細顆粒物濃度分別下降25%、20%和15%左右。如今,第一個五年時限過半,治霾成效如何?

在今年地方兩會上,京津冀均曬出“十二”五治霾“成績單”。河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用“壯士斷腕”“衝拳出擊”描述其“十二五”改善空氣質量的努力。2015年當地PM2.5平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28.7%,提前完成國家提出的下降25%的目標。

天津市的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15年該市PM2.5濃度比2013年下降27.1%。從數據上看,天津也提前完成任務。據最新數據,北京2015年PM2.5年均濃度80.6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開始監測以來濃度下降近10%。

在長三角地區,江蘇省去年PM2.5平均濃度58微克/立方米,較2013年下降20.5%;浙江省2015年設區城市空氣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1.3%,較2013年下降23%;上海市2015年PM2.5平均濃度較2013年下降了14.5%。“十二五”期間,長三角環境空氣質量總體呈改善趨勢。

而在珠三角的廣東,2015年全年PM2.5濃度為34微克/立方米,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比2013年下降25.5%,提前兩年超額完成國家考核目標。

“以煤炭為基礎燃料的能源格局的改變、汽車尾氣等污染源的減排,都不會一蹴而就。我國仍處於快速發展中,PM2.5濃度能降下來很不容易。”天津市人大代表王敬威説。

儘管部分地區階段性治霾目標艱難完成,但空氣總體質量還遠未達到公眾預期。不少地區的居民還記得去年冬天經歷的嚴重霧霾過程。“高燒從43攝氏度降到41攝氏度,成績有,但沒退燒,還是難受。治霾仍然任重道遠。”一位環保專家如此形容當前的治霾形勢。

對此,各地保持了足夠清醒。河北省省長張慶偉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就將“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凸顯,大氣、水污染問題突出”,列為河北轉型升級關鍵時期的5大挑戰之一。

11省份明確治霾量化目標,難點何在?

在已經召開兩會的30個省區市中,所有地方的政府工作報告均涉及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內容。據記者統計,明確提出降低PM2.5濃度、削減污染物排放等量化目標或是承諾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等指標的,至少有河北、北京、陜西、天津、上海等11個省市。

在各地政府工作報告中,河北以最大篇幅表達出鐵腕治霾的決心,並立下“戰書”:“十三五”時期,PM2.5濃度較2013年下降40%,污染嚴重的城市力爭退出全國空氣質量後10位。北京提出,今年細顆粒物濃度下降5%左右。上海則明確,到2020年,PM2.5濃度下降到42微克/立方米左右。

“各地兩會普遍向大氣污染宣戰,説明在地方政府層面重視治霾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釋放出綠色發展的強烈信號。”北京師範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教授趙傳峰分析説。

多位專家表示,儘管多地兩會為“十三五”治污減霾立下“軍令狀”,但實現空氣質量根本性好轉還需較為漫長的過程,目標實現並不容樂觀。  2015年12月,環保部對華北22個城市(區)環保督政結果顯示,“工業圍城”“一鋼獨大”“一煤獨大”等現象在華北一些城市比較普遍,産業結構佈局和能源結構問題已成為華北地區環保的瓶頸。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認為,霾之痛折射出産業轉型之困。對京津冀區域而言,産業結構、能源結構得不到根本轉變,大氣污染將很難根治。

另一不容忽視的難點在於,城鎮化加快帶來的揚塵等污染物爆髮式增長,正在使一些地方的治霾形勢愈發複雜。天津的一項監測顯示,2014年,經過顆粒物源解析,揚塵對當地PM2.5和PM10的貢獻率分別為30%和42%。

天津市人大代表、天津市河北區區長劉志強對此頗有感觸,“有的建築企業為追求速度和效益不注意解決施工過程中的揚塵問題,一查就改,一走就亂,這是治理大氣中的最大難題。”

機動車尾氣帶來的污染更是治霾的共性難題。環保部近日發佈的《中國機動車污染防治年報》顯示,2014年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2.46億輛,尾氣排放已成為空氣污染的重要來源。據測算,未來5年我國還將增加機動車1億輛以上,由此帶來的大氣環境壓力巨大。

打贏“十三五”藍天保衛戰,劍指何方?

河南安排省級10億元霧霾治理資金;北京計劃投入165億元治理大氣污染……記者梳理各地政府工作報告發現,為打贏“藍天保衛戰”,調整能源消費結構、降低工業污染物排放、控制揚塵和加強機動車污染治理,是地方政府劍指所向。

——壓煤、減排。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説,去年12月環保部組織專家對污染源解析發現,京津冀區域性重污染,燃煤是最大污染源。鋻於此,河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16年將繼續實施煤電節能減排計劃,年內削減煤炭消費500萬噸。地處西部的陜西也明確,今年要實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擴大天然氣消費總量。多地提及以結構調整淘汰落後産能,通過對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加大環境執法等方式,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

——抑塵、控車。湖北武漢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細化揚塵治理任務,將在中心城區城建工地安裝在線監控設施100套,推動100個工地安裝噴灑降塵設施。天津已經開始此類嘗試,2015年5月起,天津對煙塵、一般性粉塵的排污費徵收標準進行大幅調整,同時開徵施工揚塵排污費。

對機動車污染實施綜合治理,也被多地提上日程。河北提出,加強污染物協同控制,開展散煤、焦化行業、露天礦山、道路車輛污染整治四大專項行動。福建將加大黃標車淘汰力度。北京市交通委新聞發言人容軍表示,北京今年將推進交通管理“一攬子”立法,降低機動車使用強度。

——聯動、協作。越來越多的地方認識到,僅靠各地單打獨鬥治霾已難以奏效。陜西省政協委員夏永旭建議,由於陜西關中與山西交界一帶存在著空氣污染物跨省相互傳輸現象,建議制定晉陜兩省聯動機制,協同實現減排目標。

在北京兩會上,北京市市長王安順透露,北京正在探討跟天津、河北乃至山東、河南等有關省市建立大的監測網絡,考慮把京津冀三地預警發佈的標準、預案的發佈一致起來,比如PM2.5達到某一程度,三地就都可以統一發佈預警。

趙傳峰認為,“十三五”是治理霧霾的攻堅期,各地污染情況和成因有差異,應在加強研判基礎上分類施策。治霾是“持久戰”,應該保持信心與耐心。(記者陳晨、陳寂、烏夢達、李鯤、周潤健)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林巧婷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