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水利工程助貴州山區因水致貧群眾加快脫貧

2016-02-13 21:35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貴陽2月13日電(記者 楊洪濤)在我國貧困人口最多的貴州,由於特殊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有水難存”、“無水可蓄”是導致群眾貧困的重要原因。近年來,在中央及水利部等部門的支持下,貴州瞄準窮根大力實施現代水利工程,提高水資源保障,山區貧困群眾脫貧步伐明顯加快。

銅仁市地處全國18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的武陵山區腹地,是典型的“老、少、邊、山、窮”地區。由於山高溝深、水低田高,加上長期投入不足、水利設施脆弱,有水不能保、有水不能蓄,工程性缺水十分嚴重。

“青杠壩田大丘,三年兩不收;有女不嫁青杠壩,紅薯伴著酸菜下”。這首兒歌曾經在銅仁市思南縣塘頭鎮青杠壩村廣為流傳。村支書冷朝剛説,青杠壩雖然叫“壩”,但土地“挂”在山上,是一個耕地稀少的亂石旮旯窩,缺水、缺地、更缺錢,由於農民耕作的多是“望天田”、“望天地”,增收一直較為緩慢。

在“吃水貴如油”的青杠壩村,春耕時節,為趕農時,有的村民還要打著燈籠用老黃牛耕田。

“沒有水,發展産業比登天還難。”冷朝剛説,以前,村裏一直種植小麥、玉米、紅苕等傳統農作物,産量極低。2007年,在當地有關部門支持下,村裏從一處水源點引水到高位水池,家家戶戶通上了自來水,還可以滿足部分灌溉需要。

有了水源保障,村裏慢慢種起了大蒜、西瓜、辣椒以及發展規模養雞、養牛、養羊等産業。通過近10年的發展,青杠壩從一個人均不到700元的極貧村,變成了人均純收入達到11800元的富裕村。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在貴州山區得到了充分體現。銅仁市江口縣閔孝鎮魚糧溪村,在完善水利設施後,讓“十日無雨就旱、三日連下就澇”的情況成為歷史。吸引了大量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種植西瓜、草莓等高效經濟作物,逐步帶動周邊群眾實施産業轉型,帶動貧困戶脫貧,已初步形成良性循環。

記者採訪了解到,隨著各級水利投資力度的加大,類似青杠壩村、魚糧溪村這樣,因水資源利用條件改善加快脫貧的情況,正在貴州大地上不斷出現。

銅仁市委副書記陽向東介紹,2006年開始,水利部和貴州省政府在銅仁開展水利扶貧試點以來,截至目前,已累計完成各類水利投資136.25億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至試點前投入總和的7倍多,水利扶貧成效十分明顯。

“水利基礎設施的夯實,大幅提升了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陽向東説,比如2013年銅仁市出現連續高溫少雨天氣,降雨量是有氣象記錄以來同期最少的一年,由於有大批水利工程支撐,農作物成災面積比旱情類似的2011年減少50萬畝,因旱飲水困難人口減少20萬人,實現了“大旱之年無大災”。

在水利部的支持下,貴州一些地方還開展山區現代水利工程試點,讓水利工程發揮更大的扶貧作用。思南縣塘頭鎮黨委書記吳廷彪説,塘頭鎮關中壩片區的3000多畝田地,每年汛期都有5至7天被浸泡在水中,淹沒最深處達3米,每年洪災損失都超過30萬元;在實施山區現代水利工程後,周圍3平方公里的積水最快4個小時就能全部排完。

根據規劃,“十三五”期間,貴州還將繼續集中各類水利建設資金,精準投向貧困地區,集中用於人飲、骨幹水源、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及防洪等項目,加快山區群眾脫貧步伐。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方圓震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