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如何改進人才的“供給側”

2016-02-16 07:44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隨著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深入,“供給側改革”成為各界熱議的高頻詞。所謂“供給側改革”,是指從供給角度對經濟進行結構性優化,增加有效供給。但是,從供給側入手的結構性改革思路絕不是“就供給談供給”,它針對的是當前我國經濟領域存在的“供給跟不上需求”的突出矛盾。應該説,“供給側改革”本質上是需求引領的供給側結構性優化。人才資源作為第一資源,是重要的創新供給要素。如何增加人才的有效供給,優化形成支撐我國經濟轉型再平衡的人才結構,提高人才要素生産率,是“十三五”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任務。

當下我國人才供需的結構性失衡主要表現為:一方面,中低端人才“産能過剩”,人才同質化問題顯現。並且,未來在去産能、處置“僵屍企業”的過程中,還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才分流出來;另一方面,技能型人才、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以及中高級專業人才供給不足,“挖角戰”盛行。尤其是在高精尖産業領域,人才不夠用、不適用問題突出。

解決人才“供需錯位”矛盾,推進人才結構戰略性調整,需要重點做好“三篇文章”:

1、教育的文章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缺少個性,無論是小學初高中教育、高等教育還是職業教育,往往採用一個模式、一套評價標準。這些年強調素質教育,本意是要改變應試教育下“千人一面”的困局,但結果不盡如人意,創新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供給跟不上需求問題尚未得到根本性解決。當前我國經濟正處於爬坡過坎、攻堅轉型的關鍵時期,我們要在高精尖製造業創新中佔據一席之地,需要大量的技能型、應用型、複合型人才。據統計,2014年底,全國技能人才總量1.57億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137萬人,僅佔26.35%。與“中國製造2025”的戰略目標相比,目前我國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培養能力還遠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十三五”時期一個重要任務是,以優化人才隊伍結構為目標,通過鞏固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水平、擴大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實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推行現代學徒制多舉措,加快培養面向服務生産、管理一線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夯實“中國製造”的人才供給。

2、人才管理改革的文章

要解決人才供需不匹配反映出的“不夠用”“不適用”“不被用”問題,除了做好教育的文章外,也離不開人才領域相關的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當前,在人才的培養開發、評價激勵、流動配置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政府“越俎代庖”的情況,大大降低了人才要素的有效供給。在優化人才供給側環境機制中,要強調高效的制度供給和開放的市場空間,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配置”的改革思路,破除對人才流動、人才評價、人才激勵的體制機制束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在體制機制改革上,要更加注重發揮用人單位和行業組織的主體作用,實現“手段與目標的統一”。在政策制定上,要更加重視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推進財政、科技、金融等領域政策創新,探索人才資金向人才基金的市場化轉變,支持和引導更多的人才投身創新創業。

3、人力資源服務業的文章

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讓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發揮更大作用。這就對市場化人力資源服務提出了更寬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我國的人力資源服務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簡單到多元,雖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與推進人才供給側改革的形勢和要求相比,專業化程度不高、産品創新不足、産業鏈延展性不強、服務效果不佳等問題仍十分突出,嚴重限制了其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著眼于打造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人力資源服務業,必須在産業鏈延伸和産品創新上下功夫。一方面是在培訓、招聘、人才測評、職業指導、人事代理、勞務派遣、高級人才尋訪等傳統業態,適應人口結構、就業觀念、職業期待等變化,鼓勵並加快推動技術改進和産品創新,更好地服務於人才隊伍的壯大、人才價值的提升以及人才供需的匹配;另一方面是拓寬人力資源服務産業鏈,以人力資源服務業為核心吸納其他生産性服務業。當前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才投身於創新創業,人力資源服務的內涵和外延在不斷拓展。從人才的培養開發、評價發現到人才的選拔任用、流動配置,再到人才的服務保障,人力資源服務不僅覆蓋人才的整個職業生涯,而且有向生活和其他領域延伸的趨勢。在可預見的未來,人力資源服務業將越來越多地與科技、金融、生活服務等協同發展,通過多個服務産品的組合形成跨界的綜合性服務體系,滿足人才各個價值層面的需求。(吳帥)

(作者單位: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維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