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層,觸摸中國經濟的溫度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6-02-23 08:18 來源: 經濟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在基層,觸摸中國經濟的溫度
——經濟日報社“新春走基層”大型採訪活動綜述

踏著未融的積雪,冒著凜冽的寒風,《經濟日報》記者在這個新春再次出發!

從北國林海到江南水鄉,從青藏高原到東部沿海,經濟日報社編委會領導與近百位記者一起,走進基層,走進一線,走近群眾,傾聽心聲。訪農戶、進社區、下廠礦、看企業,新春期間共發回五百餘篇來自一線的報道、微博、圖片和視頻。

寒冷中孕育著暖暖的春意。

當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國內外高度關注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成效,關注中國新舊動力轉換的進展。新春走基層,我們不僅分享火熱的生活場景,傳遞一線職工堅守崗位的力量,更重要的是,看到了各地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努力和實踐,看到了基層幹部群眾的創新與創造,觸摸到了中國經濟的溫度,感受到了中國經濟的脈動。

這溫度,來自中國經濟發展的脈動。面對困難,各地不等不靠,積極踐行五大發展理念,著力推進改革,培育發展新動能,改造提升傳統動能

在內蒙古自治區,茫茫大興安嶺,積雪盈尺。在只有6戶人家的冷極村,室外溫度超過零下40攝氏度,家家房前的紅燈籠格外喜慶。記者發現,重新審視自身的資源優勢,大興安嶺人認識到,如果説前輩的貢獻是開發森林,這一代的責任就是守好森林,尊重大興安嶺,敬畏大興安嶺,加快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格局。

在北京,時值隆冬,京郊密雲古北水鎮依舊熱氣騰騰。依託文化休閒和民俗旅遊産業,這個山溝裏的“江南”小鎮聚了人氣、富了百姓,還帶旺了附近的溝域經濟。通過調研,記者感受到塊狀經濟正在興起,以特色小鎮為核心,以點、線、面結合的佈局方式,聯結起周邊村莊的分散地塊,逐步勾勒出層次分明、生機勃勃的生態環境、産業鏈條和成長空間。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政府怎麼做?企業怎麼幹?機遇怎麼抓?在山東這個工業大省,轉型升級的“新招”開始發揮作用。濰坊市委市政府在關停並轉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的同時,加速構建現代産業體系;煙臺市通過“拓開去、走出去、做上去”,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感覺“這個冬天不太冷”;威海市抓住中韓自貿區建設東風,致力於在新一輪對外開放中獲得先機。

新的希望正在萌生。

區域協調發展活力涌動。隨著與北京攜手贏得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塞外山城”張家口開始走上世界舞臺。2016年,該市提出確保實現725個貧困村、25萬貧困人口脫貧。當地人“補考”與“趕考”同時發力,扶貧開發工作將高點起步,做向實處。

企業結構調整加快步伐。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曉波告訴記者,國務院下發的《關於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産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令深處寒冬的鋼鐵業嗅到了春天的氣息。兼併重組後的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如意紡織有限公司,發力自主創新,訂單排到了今年5月。

消費市場延續紅火勢頭。在南京,眾彩農副産品物流中心內外一片紅火。在北京,超市發清河店找準定位,做居民“一公里生活圈”的服務員,受到顧客歡迎。在拉薩,智昭凈土農業科技示範中心內人頭攢動,市民在這裡體驗採摘和種植的快樂。

中國風采贏得世界讚譽。在烏茲別克斯坦、比利時、馬其頓、老撾、印尼、塞內加爾、匈牙利等國家,《經濟日報》記者發現全球喜過“中國年”,不少中國駐外企業的幹部職工堅守崗位,用自己的勞動為祖國增光。中鐵隧道集團安格連卡姆奇克鐵路隧道施工現場,千余名中國員工堅守崗位,用“中國造”展現中國風采和中國精神。

這溫度,來自基層幹部群眾的“精氣神”。區域協調、城鎮化建設、創業創新、簡政放權、“互聯網+”,為人們實現夢想提供了力量

人勤春來早。正月初四,太行山深處的河北涉縣關防鄉十里八村還沉浸在濃濃的年味兒中,但大喇叭一響,村民們便“披掛上陣”,手拿鐵鎬、鐵锨、鋼釬,用修路的方式過一個充實的新年。

美麗鄉村邁上小康路。貴州安順平壩區夏雲鎮小河灣村,這個苗族村寨讓城裏人找回了兒時記憶;海南三亞市中廖村,古色古香的農家住宅隨處可見;山東鄒城市香城鎮石鼓墩村裏,花鼓戲傳人張廣琪唱起來,“黨的政策真是好,美麗鄉村多美妙,建設石鼓新農村,石鼓人民樂陶陶……”

大眾創業演繹精彩人生。湖北大學植物遺傳專業碩士蔡明鋒夫妻在江西龍南縣桃江鄉水西壩村建起了生態果蔬種植基地。農民工李平夫婦在江蘇省江陰市周莊鎮開了超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給創業者減負,讓他們後顧無憂。

“互聯網+”帶來新活力。全聚德積極應變,運用大數據對菜單刪繁就簡,老字號煥發新生機。圓通公司快遞員王鵬飛全年送了1萬多單快遞,他感受到現在年輕人的網購越來越火。

平凡人的奉獻讓人動容。湖南常德市桃源縣楊溪橋鄉蘆家坪村,謝運堂一家祖孫三代38年如一日接力護線。走在彎彎山路上,記者聽到了他們默默守護國家財産、保護髮展命脈的故事。

民族團結溫暖人心。今年除夕也是藏曆新年“古突之夜”,記者看到,許多人家的年夜飯有餃子也有藏族傳統食品“古突”,藏漢文化融合體現在很多細節。

這溫度,來自千家萬戶的溫暖感受。補短板、兜底線,民生保障網越織越密,廣大人民群眾有了更多獲得感

城鎮棚戶區改造讓更多家庭從“憂居”變“宜居”。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北梁新區南二社區張惠琴一家告別住了30多年的漏風漏雨的老北梁棚戶區,搬進了新居。她説,“如果沒有棚改的好政策,我這輩子都住不上這麼好的房子,真不知道該怎麼感謝黨和政府”。

精準扶貧出實招、下實功、見實效。海拔800米山上的重慶豐都縣回龍村去年實現了整村脫貧——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10年的不足2000元增加到5000多元。江西省貴溪市樟坪畬族鄉村民蘭瑞林一家吃過年夜飯後,一起“燒旺火”,這溫暖讓他們對未來充滿憧憬。

地震災區煥發新面貌。寒冬臘月的雅安地震災區,處處可見喬遷新居的村民們。曾經的廢墟成為記憶,整潔的馬路、明亮的新房、乾淨的院落是新風景。震中龍門鄉青龍場村村民王建雲計劃將自家底樓裝修為茶館,期待日子越過越紅火。

公共服務送到家門口。正月初四,青島市城陽區夏莊街道馬家臺社區的楊志永老兩口早早來到社區文化中心扭秧歌。他們説,“文化中心有個老年大學,讓俺們這些老頭子老太太的日子一下子充實起來了,越過越快活!”

這溫度,讓記者收穫感動、力量和有深度、有溫度的作品。廣博的基層是根,走在基層、紮根大地,為新聞工作者的成長提供不竭動力

走基層,讓我們收穫頗豐。新春走基層,與基層幹部群眾交朋友,記者實現了新聞業務與思想作風的“雙豐收”。走下去,走進去,就會發現各地的創新亮點星羅棋佈,就會被基層幹部群眾的“精氣神”所鼓舞。

“貼近火熱的一線,紮根深厚的大地,感受中國社會最真實的溫度,記錄建設一線最美麗的風景,觸碰基層群眾最質樸的情感,讓更多的人因此看清漫漫前行路,從中汲取滿滿正能量,這是一名新聞工作者應有的情懷。”記者胡文鵬説,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異常複雜,但最基層的人們用自己的行動給出了答案。“只要他們火熱,中國經濟便不會趨冷;只要他們向上,中國經濟便不會向下。”

春節是萬家團聚的日子,但有很多普通勞動者默默堅守崗位。普通人的堅守與執著,深深打動了記者袁勇。他説,“他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演繹著屬於自己的故事,他們是中國經濟別樣的溫度計”。

記者代玲在西藏度過了好幾個春節。她説,這是記者最辛苦的時刻,同時也是最難忘的時刻。“看著一張張幸福的笑臉,深入一個個和睦的家庭,蹲點一個個美麗的鄉村,我仿佛看到了雪域高原正在祖國大家庭的懷抱中快速發展,感受到中國夢正在一天天變為現實。”

“要想寫出好報道,就必須到條件艱苦的地方去、到平凡普通的群眾中去、到緊張火熱的生産一線去。”記者喬金亮認為,在中國的每個角落,每天都有精彩的故事在發生。記者要始終牢記“腳底板下出新聞”的真諦,延續走基層的工作態度和精神。

采寫基層故事,傾聽百姓心聲,我們有一個最深的感受:當前的中國經濟,困難客觀存在,希望充滿原野!只要保持一股幹事創業的“精氣神”,激發活力,抓住機遇,就一定有光明前景。

從這個春天出發,我們對中國經濟的未來充滿信心。從這個春天出發,我們將帶著新的責任和使命,記錄那些夢想路上拼搏的故事,謳歌那些在平凡崗位上作出不凡貢獻的人們,用我們的報道為偉大祖國的前行點讚。(記者 王晉、熊麗)

責任編輯: 溫雅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